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 第19课 中东战争 学案及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 第19课 中东战争 学案及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4 08:0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中东战争
【课程标准】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填一填★知识体系梳理
一、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1.地位: ① 是中东问题的核心,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矛盾的根本症结所在。
2.由来
(1)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道。
(2)民族关系的复杂性:“阿拉伯世界”里重建犹太国家。
(3)耶路撒冷的独特性:犹太教、② 、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
(4)石油地位的重要性:盛产石油,是“石油海洋”。
(5)分治决议的争端性:1947年,联大通过明显有利于犹太人的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引起阿拉伯人的反对。
3.焦点: ③ 的归属问题。
★要点点拨: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
【自我校对】①巴勒斯坦问题②基督教③巴勒斯坦地区
二、历次中东战争
1.过程
战次类别 又称 起因 交战双方 结果
第1次 1948 巴勒斯坦战争 以色列建国 阿拉伯国家VS以色列 以色列获胜
第2次 1956 苏伊士运河战争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 埃及VS英法以 埃及胜利
第3次 1967 六五战争 以色列消灭巴解组织 埃叙约VS以色列 以色列占领埃叙领土
第4次 1973 赎罪战争 埃叙收复失地 埃叙VS以色列 埃叙夺回部分土地
第5次 1982 黎巴嫩战争 以消灭巴解组织,建亲以政权 巴解组织VS以色列 以色列胜利
2.影响
(1)战争阻碍了中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当地人民造成灾难。
(2)以色列占据了巴勒斯坦的几乎全部领土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部分领土,同时,阿拉伯邻国始终不承认以色列在中东的合法地位。
(3)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也无法通过战争收复失地。
三、艰难的中东和平进程
1.埃以言和
(1)背景
a.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际环境趋向缓和。
b.埃及总统① 开始谋求以和平方式解决中东问题。
(2)过程
a.1977年,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开始了埃、以之间的和平谈判。
b.1978年,美、埃、以三国签署《② 》。
c.1989年,以色列将占领的埃及土地全部归还。
2.巴以缓和
(1)第五次中东战争后,巴解组织明确提出“③ ”原则。
(2)1993年,巴以签署《④ 》。
(3)2003年,“⑤ ”计划宣布,巴以分别表示接受。
3.阻碍因素
(1)致力于中东和平的重要人物如萨达特、拉宾被极端分子杀害。
(2)以色列利库德集团右翼政权在中东问题上采用强硬态度。
(3)巴方的“⑥ ”和以方的“以暴制暴”相对立,和平进程异常艰辛。
★要点点拨:解决中东问题的原则:巴勒斯坦问题要求用公正合理的方法,必须在联合国有关决议的框架基础上,摒弃武力和恐怖活动,避免激化矛盾的极端做法,通过和平谈判政治解决,谋求“双赢”的结果。
【自我校对】①萨达特②戴维营协议③以土地换和平④奥斯陆协议⑤中东和平路线图⑥以暴抗暴

记一记★知识框架构筑
巴勒斯坦问题的根源
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犹太复国运动“的兴起
联合国关于巴以分治的决议
以色列建国和第一次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和第二次中东战争
历次中东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五次中东战争
长期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

中东地区紧张和缓和的国际背景
萨达特的和平政策和《戴维营协议》
艰难的中东和平进程 1995年以前的中东和平进程
中东和平道路的曲折反复
“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及其困境
【重点知识解读】读一读★重点知识解读★名师伴你行
1.中东问题的由来和中东战争频繁的原因。
(1)中东问题由来的多种因素:
①民族和宗教原因:历史上,许多民族都曾在中东地区繁衍生息,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成为民族纠纷和冲突频发的根源之一;历史上不同大国的相继统治,使主体民族、政治统治和宗教信仰多次变更,使该地区的历史演进增添了许多复杂性。
②地理和战略原因:大国、强国看重并倾力争夺的地区。
③殖民主义的作用:一战期间英国在中东地区采取“分而治之”政策,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在该地区分别成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但领土面积的强烈反差,使长期居于此地区的阿拉伯人强烈不满。
(2)二战以来中东战争频繁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历史上的民族纠纷、宗教信仰的冲突以及英国的“分而治之”的殖民主义政策,导致阿以长期冲突。
②各大国对富含石油资源的中东地区的争夺,加剧了该地区的紧张局势。
③美苏两极格局下,双方都力图控制这一地区,使其更加动荡不安。
④地区霸权主义抬头、恐怖事件频繁,促使该地区形势更加扑朔迷离。
⑤联合国受大国摆布,在一些问题上举棋不定,缺乏力度,对该地区的控制力不强也是重要原因。
2.阻碍中东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中东问题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根源。长期战乱,既有殖民主义长期统治和美苏争霸留下的影响,也有本地区民族之间、宗教和教派之间、国家之间的领土纠纷造成的恶果。
(2)阿以之间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分歧,是中东问题的症结所在。
(3)外部势力对中东事务的插足,是中东问题难以解决的另一原因。“二战”后,先是英法的殖民统治,后是美苏的争夺,加剧了阿以对抗。“冷战”后,美国偏袒以色列,压制阿拉伯国家,使合理公正解决中东问题更加困难。
(4)阿拉伯国家内部的不团结加大了中东问题解决的艰巨性。中东地区的13个国家之间意见分歧巨大,在解决阿以冲突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也给以色列提供了可乘之机。
辨一辨★易错知识提示
1.中东地区历经5次战争4次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直接战争结果都是阿拉伯人失败,不但丢失的土地一寸没有夺回,反而丢失了大片约旦河西岸的肥沃土地,丧师辱国之恨必然铭刻在每个阿拉伯人的心中。由此可以看出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尖锐矛盾就是因土地而引发的和宗教无关。
2.大国争夺和插手是导致中东问题复杂、尖锐化的重要因素。
3.中东战争主要是由巴勒斯坦问题引起的,巴勒斯坦问题是历史与现实原因的结合,是诸多矛盾的结合体。而诸多矛盾中,领土争端最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双方做出更多的让步,国际社会应积极关注。
练习题
1.1953年7月27日,《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签订。签约双方在协定中明确规定:“为保证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双方军事司令官兹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在停战协定签字并生效后的三个月内,分派代表召开双方高一级政治会议,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以及和平解决朝鲜等问题。”据此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A.促成了中国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的出现
B.为新中国走上国际大舞台奠定基础
C.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
D.宣告了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的破产
【详解】 据材料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在维护亚洲太平洋地区安全上有了发言权,这为新中国参与亚洲国际事务、走上国际大舞台奠定了基础,1954年,中国作为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重要方应邀参加日内瓦会议,故选B项;中国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出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A项错误;C、D两项表述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排除。
2.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为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祝大会的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一“宣告”意在( )
A.正告美国不要扩大侵朝战争 B.加强对亚非拉国家援助力度
C.总结全国政协外事工作经验 D.捍卫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为1950年,1950年6月,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故周恩来讲话旨在警告美国勿要扩大战争,故A项正确;B项,此时新中国并未与亚非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排除;C项,题干与总结政协工作无关,排除;D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4年提出,排除。
3.“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此话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  )
A.促进朝鲜统一
B.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为了保家卫国
D.防止朝鲜战争的爆发
【详解】 从材料中“我们不出兵,……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为了保家卫国,C选项符合题意;促进朝鲜统一不属于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A选项排除;B选项属于朝鲜战争的影响,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D选项排除。
4.1951年,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席的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对杨承宗说:“你回去转告毛泽东,你们要保卫和平,要反对原子弹,就要自己有原子弹。原子弹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从此新中国开始思考核技术的开发。这是基于当时
A.赶英超美的狂热
B.美苏冷战的升级
C.经济发展的需要
D.朝鲜战争的危局
【详解】 1951年正值朝鲜战争时期,美国的核威胁使得中国开始思考核技术的开发。故答案为D项。赶英超美的狂热是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排除A项;美苏冷战的升级是指1955年“华约”成立,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排除B项;原子弹的研制是出于国防的需要而不是推动经济发展,排除C项。
5.麦克阿瑟是一些人的偶像,他在朝鲜战场上最著名的成功战例发生在
A.平壤
B.汉城
C.釜山
D.仁川
【详解】 麦克阿瑟指挥的仁川战役令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被迫后撤。联合国军和韩国军队开始反攻,向北的进攻停止于鸭绿江。这是他在朝鲜战争上最著名的成功案例,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6.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名称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东北野战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称之为最可爱的人。D项符合题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后,共产党军队改为八路军、新四军。A项不合题意;1946年——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的军队称为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参加了辽沈战役。BC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是解题的切入点。由此可知是抗美援朝。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企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威胁了中国的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由此确定答案。
7.克拉克说:“我们失败的地方是未将敌人击败,敌人甚至较以前更强大,更具威胁性。”他所说的“敌人”主要是
A.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B.中华人民共和国
C.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D.第三世界
【解析】 朝鲜战争的结果是美国在东亚实行霸权主义的失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这场战役中也被打破。但美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美国至今都不会放弃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因此克拉克始终将中国看成是个具有威胁性的“敌人”。故ACD三项排除,本题正确答案为B。
8.下图为已故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时被鲜血染红的《和平之歌》歌词。他利用自己的生命在延续着中东的和平之路。他生前曾经说过“我们今天用响亮而又清楚的声音对你们说:血和泪已经流够了,够了!我们无意报仇,我们对你们不怀怨恨。……今天,我们正给和平一个机会……”。这意味











A.说明巴以之间的矛盾根本解决 B.正式启动了中东和平进程
C.表达了所有以色列人的愿望 D.表明他接受政治解决中东问题
解析:选D。 A项错在“根本解决”,B项错在“正式启动”,C项错在“所有以色列人”。
9.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给中东地区的人民再次带来战乱和苦难的同时,客观上也产生一些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A.阿拉伯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实行合作
B.联合国开始在该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C.双方对解决矛盾和争端的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D.美苏取代英法在该地区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解析:选C。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中东和平出现了转机,以埃及总统萨达特为代表的一些政治家和有识之士开始尝试用和平的手段和外交的途径去解决争端,也出现了重大成果。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出一份宣言,声称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到此目的而尽最大的努力”。这就是所谓的“贝尔福宣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取得了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乘机大规模向巴勒斯坦移民,1917---1939年,巴勒斯坦的犹太居民从5万人增加到44.6万人,1941年达到60万人,占当地居民的30%。 -------引自《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二 根据这一决议的规定〔第二届联合国大会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1947年11月)〕,在巴勒斯坦的总面积中,阿拉伯国占2/5有余,犹太国占3/5不到,耶路撒冷及其附近郊区城镇占58平方公里。当时,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不到巴勒斯坦人口的1/3,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很快就宣布接受这一决议,阿拉伯国家联盟则宣布:“阿拉伯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 -------引自《高中历史》上海版
材料三 美苏在加紧争夺的同时,为了各自的利益,力图在中东维持一种“不战不和”的状态,引起了埃及的不满,197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
--------引自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1991年10月30日,在美苏的斡旋下,巴勒斯坦代表和叙、约、黎、挨代表一起与以色列代表在巴德里举行中东和谈,阿方提出“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占领的土地,而以色列提出了“不撤离,不停止犹太人定居点建立、不同巴解谈判”的三不原则,但在新的形势下,巴以为摆脱各自的困境,1993年9月10日签署了相互承认协议,13日又签署了关于加沙与杰里科首先实行自治的协议。 ---------引自《高中历史教学参考》
请回答:
⑴ 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巴以冲突的最初由来(6分)
⑵ 依据材料三说明巴以长期冲突的国际因素(3分)
⑶ 根据材料四说明20世纪90年代巴以关系出现了什么变化?并联系当时的国际形势,说明20世纪90年代巴以关系变化的原因(6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中东问题的长期冲突和解决的复杂性的认识。第一问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理解两个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冲突和联合国决议的不公等解决此问,第二问可根据美苏对中东问题的解决的态度来看,第三问可根据材料看到双方的态度变化,要从世界大背景下考虑此问。
答案:
⑴ 犹太复国主义;阿拉伯人认为联合国的巴以分治不公。(6分)
⑵ 美苏对中东地区的争夺和不战不和的态度。(3分)
⑶ 由互不承认到互相承认,由冲突走向缓和。(3分)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形势总趋势走向缓和,巴以为各自摆脱困境,从现实出发。(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