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中国历史
明朝的统治
明
明的建立
材料:“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⑴根据材料说出明朝建立的背景?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领导的队伍消灭各地群雄,向北进军。
⑵阅读课文内容,找出明朝建立的时间、都城、人物
①时间:1368年 ②都城:应天府(南京)
③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强化皇权
材料:行省长官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从材料看出,元朝行省制有何弊端?明朝行政机构做了哪些改革?有何影响?
⑴弊端:民政、军事、财政权都掌握在行省长官手里。
⑵改革措施: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强化皇权
为巩固统治,朱元璋在地方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强化皇权
材料二“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摘自《明史》
⑴材料中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⑵为防止以上弊端出现,朱元璋采取了什么措施?
朝臣权力过大,地方分权所致。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强化皇权
材料:明朝五大都督府辖区
⑴左军都督府:山东、辽东、浙江、
⑵右军都督府:陕西、四川、广西、云南、贵州
⑶前军都督府:湖广、福建、广东、江西、
⑷后军都督府:河北、内蒙古、山西
⑸中军都督府:中都留守司(凤阳地区)、河南
⑶五大都督府的前身是什么?这一措施有什么影响?
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与武官任命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强化皇权
传说中最帅的官服“飞鱼服”。飞鱼并不是现在所说的海鱼,而是一种近似龙首、鱼身、有翼的虚构形象。
绣春刀
飞鱼服
强化皇权
小故事
明初有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名叫钱宰,洪武十年,钱宰已经79岁高龄,他早有隐退之意却一直得不到批准,而早起上朝又让他苦不堪言。于是,一天夜里临睡前,钱宰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次日上朝,朱元璋见到钱宰的一句话就是:“昨夜做的好诗!不过有一个字用得不好,我已经帮你改过了。”说完,朱元璋递过来他帮钱宰改过的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忧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八股取士
材料:“八股”: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后四部分是正式议论,中股是全篇重心。
⑴请说出明朝“八股取士”的目的
⑵结合课文,说一下“八股取士” 的命题范围与答题标准?
加强思想控制
考试范围: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答题标准: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八股取士
⑷如何评价“八股取士” ?
⑴消极: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为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⑵积极:
有利于考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八股取士
科举笑话
有次考试题目是“鸡”,有考生在中股部分写到:“其为黑鸡耶?其为白鸡耶?其为不黑不白之鸡耶?”考官评语:“芦花鸡”考生接下来写到:“其为公鸡耶?其为母鸡耶?其为不公不母之鸡耶?”考官评语:“阉鸡”。
一次考官出了《尚书.秦誓》中的“昧昧我思之”一句,作为试题。“昧昧”,即想念深切的样子。有位考生把题目抄成“妹妹我思之”,并以此大作文章,自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考官阅卷,不禁哑然失笑,提笔批道:“哥哥你错了。” ?
经济发展
明朝经济的发展
农业: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等。
手工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十几座商业名城。
知识小结
强化皇权
经济发展
政治
司法:
思想文化
农业
手工业
明朝的统治
地方
中央
商业
中国历史
感谢
明
(共20张PPT)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中国历史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
郑和下西洋
印尼三保庙
泰国三保寺
三保是谁?为什么在这些国家受到这样的尊敬?
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 云南人,回族。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由于他在朱棣夺权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材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1、目的: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当时皇帝:明成祖朱棣
3、人物:郑和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康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下西洋的条件
清明上河图
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的鼓励与支持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 明朝声威,进一步健全朝贡体系。
下西洋的条件
元宵行乐图
郑和下西洋
先进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和指南针的应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
下西洋的条件
指南针和造船技术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时间 1405~1433年(明成祖朱棣时期)
条件 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次数 先后7次
规模 最大的海船约150米,宽60米,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
人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范围 亚洲、非洲3。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榜葛剌国王用大象将明朝使臣接到王宫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次数 7 4 1
人数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17艘 4艘
船只大小 旗舰长24.5米,宽6米 长34米,宽8米
拥有设备 航海图
罗盘针 罗盘针 罗盘针
到达范围 美洲 印度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航海之比较表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1、增进了中国与亚非的了解和友好往来;
2、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航线。
3、给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 走向富强。
榜葛剌进献麒麟图
郑和墓
1433年,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病逝。享年62岁,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戚继光抗倭
背景:
1、明朝中期,国力日渐衰落,海防松弛;
2、日本国内社会动荡,日本处于战国时代。
倭寇含义:
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人物介绍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山东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曾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著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等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各种奏疏传世。同时他改造了城防设施,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极大地提升了明军战斗力。
戚继光抗倭
人物:
戚继光(戚家军)
抗倭地区:
东南沿海(浙江、福建和广东)
戚继光练兵图
戚继光抗倭
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
台州
登州
福建
广东
九战九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戚继光抗倭
如何评价戚继光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他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学习。
戚继光抗倭
知识小结
中国历史
感谢
明
(共24张PPT)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中国历史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明
科技名著
你知道画像中的人是谁吗? 你看过《西游记》吗?
科技名著
李时珍(1518年-1593年),湖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世尊为“药圣”。著述有《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李时珍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他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1)名称:《本草纲目》
(2)作者:李时珍
(3)朝代:明朝
(4)主要内容:《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11幅精美的插图,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
(5)地位: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影响最大。
本草纲目
清明上河图
科技名著
科技名著
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江西人。明朝著名科学家。英国汉学家与历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的狄德罗”。
宋应星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著成《天工开物》一书。《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名称:《天工开物》
(2)作者:宋应星
(3)朝代:明朝
(4)主要内容: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5)地位:《天工开物》是一部古代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业生产的具体操作方法,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插图
科技名著
科技名著
徐光启(1562年-1633年),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 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等著作,著有《 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1)名称:《农政全书》
(2)作者:徐光启
(3)朝代:明朝
(4)主要内容:《农政全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
(5)地位:《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插图
秦长城遗址
明长城和
北京城
1、明长城
(1)修建目的:为防御北方游牧贵族南下
(2)修建时间:明朝
(3)东西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西 至嘉峪关。
明长城示意图
著名的有山海关、居庸关、平型关、雁门关、嘉峪关等。
居庸关
山海关
嘉峪关
明长城和
北京城
(1)时间——
(2)基础——
(3)北京城
明成祖朱棣(1406—1420)
元大都
(京城、皇城、宫城(紫禁城,今故宫)
2、北京城
朱棣
宫城
皇 城
京 城
外 城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明长城和
北京城
小说和艺术
(1)根本原因:明代政治、经济出现新的景象,社会生活日趋复杂。
(2)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大量兴起,市民阶级壮大,对通俗文字需求量增加。
(3)封建制度开始衰落,社会矛盾加剧,不少文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4)印刷术不断发展,为小说传播创造了条件。
1、小说
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吴承恩(1500年—约1583年),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现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书。
西游记剧照
小说和艺术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
三国演义剧照
小说和艺术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施耐庵因避战乱迁此隐居写《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在书中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
三国演义剧照
小说和艺术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水浒传》
主要内容
《西游记》
《三国志通俗演义》
价值
成书
时间
作者
书名
罗贯中
元末
明初
叙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施耐庵
元末
明初
描写北宋末年宋江农民起义,歌颂农民的斗争精神。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吴承恩
明朝
是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小说和艺术
2、戏剧
戏剧表演——明清时期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代表:汤显祖——《牡丹亭》
小说和艺术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长生殿》、 《桃花扇》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字振之,号霞客,明朝末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与马克·波罗被誉为“东、西方游圣”。
代表作品有《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先后四次进行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这部书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以及经济、交通、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其中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记录,居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
中国历史
感谢
明
(共17张PPT)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中国历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清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顺治
康熙
1、建立统治
2、巩固统治
①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大一统;
②思想文化: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3、影响:清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郑成功
联系所学知识,想一想“台湾一向属于中国”的证据有哪些?
1.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2.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及琉球(今台湾)。
台湾省地图
在台湾建制
过程:
1661年,郑成功自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南部。进鹿耳,下赤嵌。1662年2月,荷兰殖民长官揆一被迫宣告投降。
影响:
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政治腐败
收复台湾
在台湾建制
用12345巧记台湾历史:
1661年 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
1662年 荷兰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1683年 清军攻入台湾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 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在台湾建制
思考: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230年 三国时期,吴国卫温等一万多人到达台湾。
隋朝 隋炀帝时派人三赴流求(今台湾)。
元朝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理。
1662年 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在台湾建制
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1、册封首领
顺治帝接见达赖五世并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康熙帝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班禅额尔德尼
顺治会晤达赖五世
班禅金印
2、设置驻藏大臣
时间:1727年(雍正时)
事件: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职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3、颁布章程
1751年,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驻藏大臣令牌
(1)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
(2)驻藏大臣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
(3)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内容
意义: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康熙三征噶尔丹
康熙时,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平定叛乱,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
作用: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巩固西北边疆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1757年,大小和卓诱杀清朝将领,小和卓自立为巴图尔汗,发动叛乱。
1758年,乾隆帝派清军进入南疆平叛。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终于粉碎了这次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并设置伊犁将军。
巩固西北边疆
清朝疆域
清朝疆域
西伯利亚
外兴安岭
库页岛
葱岭
台湾
钓鱼岛
南海诸岛
清朝疆域
知识小结
中国历史
感谢
清
(共21张PPT)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中国历史
明朝的灭亡
明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明神宗
明朝中后期皇帝一览表
魏忠贤(1568-1627),字完吾,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名李进忠,后皇帝赐名魏忠贤。
魏忠贤万历时入宫为宦官,熹宗即位,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1623年掌管东厂。他排斥异己,广结党羽,势倾天下,一些攀附他权贵的人拜呼他为“九千岁”,各地督抚竞相为他建生祠。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1627年,思宗即位,下令将其逮捕治罪,得知后,自缢死。
九千岁魏忠贤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具体表现
(1)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
(3)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政治腐败
宴会图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散,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2)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无家可归、无田可种的流民。
社会矛盾也愈发激烈。
社会动荡
流民图(局部)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思考:“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是因果关系,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造成了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李自成起义
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请问:他是谁?
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明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背景: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李自成起义的根本原因
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李自成起义的直接原因
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1606—1645年)
1630年跟随高迎祥起义。1636年被推为“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1644年建立大顺政权,并进入北京,推翻明朝,后被清军所败,在湖北九宫山遇伏身亡。
李自成大顺政权印信
经过
陕北起义
进军河南:
提出“均田免赋” 口号
攻克西安:
1643年,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攻克北京:
(1644年)
明朝灭亡
崇祯帝自缢
(结束了明朝统治长达276年的统治)
李自成起义
崇祯皇帝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
崇祯皇帝朱由检(明思宗,1611年—1644年),字德约,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
1622年,朱由检被册封为信王,登基后改元崇祯。崇祯帝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自缢身亡。百姓将他合葬在田贵妃墓中。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谥号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1645年改上庙号毅宗。1659年,改谥庄烈愍皇帝,简称为“庄烈帝”。
明思宗朱由检
李自成起义
“ 均田免赋”口号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得到土地和减免赋税,要求平等平均的迫切愿望,因此大大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李自成起义军口号:“均田免赋”
李自成起义
想一想:为什么李自成能灭亡明朝?
(1)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2)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3)李自成的政策与明政府政治的腐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明朝政府腐败,还不断征收各种赋税,民心尽失,这是根本原因。)
李自成起义
(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3)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满洲兴起
满洲兴起
清兵入关
皇太极
吴三桂(1612年—1678年),锦州总兵吴襄之子,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崇祯十七年降清,在山海关开关迎接清军。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康熙元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清兵入关
满洲兴起
清兵入关
吴三桂
1644年,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开关迎接清军。
清军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山海关,顺治帝迁都北京。在太和门举行了登极大典,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清朝取代明朝统治中国。
满八旗铠甲
满八旗图
正黄旗
正白旗
正蓝旗
正红旗
镶黄旗
镶白旗
镶蓝旗
镶红旗
知识小结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起义原因:
口号: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农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
李自成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清兵入关:
满洲兴起:
发展:
明朝的灭亡
均田免赋
1643年,建立大顺政权;
1644年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努尔哈赤、皇太极)
课堂小结: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
朝政腐败,矛盾激烈,天灾人祸
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失败
中国历史
感谢
明
(共25张PPT)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中国历史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背景:
(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2)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原因:
清初顺治、康熙、 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
(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1724年
(雍正二年) 6837914
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具体表现: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开荒执照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兴修水利
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和大运河 。
康熙帝亲政后,极为重视治河的问题,他把治河、三藩、漕运列为三件头等大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以备日夜观看思考。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靳辅治理黄河
靳辅(1633~1692),清康熙时治河名臣。字紫垣。辽阳人。隶汉军镶黄旗。靳辅到任后,周度形势,博采舆论,上陈经理河工事宜八疏,改进前人治河方法,在近十二年的督河任上,成功地进行了几项治黄工程:先是挑下游河身淤土,用“川字沟”法挖深河底;就河心取土筑两岸大堤,用束水刷沙法治理下游,引导黄、淮入海。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改进粮食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推广种植花生、马铃薯。
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成为一般百姓的主要食物来源,让许多贫困百姓免于因营养不良而死。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经济作物种植有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影响: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思考:
(1)分析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对比宋代手工业、明代手工业、清代手工业的内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对比宋代商业、明代商业、清代商业的内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清朝前期丝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当时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手工业规模更大了,出现了手工业工场。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1)清朝形成了商业网(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3)大城市的数量增加了;清朝的大城市有:
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
(4)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晋商,俗称“山西帮”,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徽商代表 胡雪岩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朝商业的发展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江苏吴江县的盛泽镇
——湖北的汉口镇
——江苏的苏州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盛世滋生图》(《姑苏繁华图》)局部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思考:分析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与带来的问题?
1、原因:
(1)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
(2)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
2、问题:
人口的增长导致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1661年) 6.88亩
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亩
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亩
人口的增长
(1)积极影响:
增加了劳动力,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
①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②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③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口的增长
知识小结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商业:商业发达
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
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国历史
感谢
明
(共25张PPT)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中国历史
清朝君主专制的
强化
清
清朝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并极力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君主专制在清朝时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清朝统治者是怎样实行文化专制统治的?清朝走向衰败又有哪些表现?
(1)清朝初期,还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而且一旦作出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2)康熙时,(目的)为了抑制满族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从而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的
设立
背景:
军机处的设立过程
军机处的
设立
军机处的
设立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时间:雍正年间
成员:亲信大臣
特点:①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速);严格保密。
职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军机处
(1)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期索性被撤销。
(2)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军机处的影响
军机处的
设立
从空间上看离皇帝的寝宫更近了,也就更加方便皇帝的集权
军机处内部陈设简单,只有桌、椅、炕、笔、砚等设施和物品。军机处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高。
军机处的
设立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yán]曝[pù]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shàn]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这句话意思是说,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
想一想,军机处的作用是什么?它的设立为什么强化了君主专制?
材料研读
答:作用: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原因: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军机处的
设立
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浙江富户庄廷龙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史》。书中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事迹,触怒了康熙帝。参加编写、刻印和销售这部书的70多人全部处死。此前,庄廷龙已死。清政府下令挖开他的坟墓,劈棺戮尸。李令晰为《明史》作过序,被处死。明史案受株连的江南名士达200多人。
株连族人祸及师友
因诗“一把心肠论浊清”被指为侮辱清朝。
胡中藻案
数十人,其子碎尸枭首
反对清朝统治
吕留良案
300多人
同情前明政权,使用南明年号。
戴名世《南山集》案
70--120
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还使用南明的年号
庄廷龙《明史》案
株连人数
事由
案名
徐骏案
因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被指为侮辱清朝。
斩首
严酷荒唐的文字狱
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文字狱其实就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在思想上对文人加以束缚,使文人百姓在心底对朝廷畏惧,不敢造反,这就是文字狱。
时间: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表现: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
特点:规模大,次数多。
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影响:文人不敢表露独立的思想,遣词造句都要小心翼翼,以免触犯忌讳。
“到乾隆年间,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所谓读书人,便只好躲起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和当时毫无关系的文章。”
——鲁迅
文字狱制造了严重的恐怖气氛,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议论时政,不敢研究现实,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1)目的: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
(2)表现
①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
②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进行销毁。仅在乾隆时期,禁书毁书的活动就持续了近20年,许多珍贵的书籍被查禁和销毁。
③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
乾隆时修订四库全书
文化专制政策
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原因: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吏为了求得升迁或自保。
(2)表现
①贿赂上级,结党营私。
②乾隆以后,贪风更盛,各级官吏对上蒙骗朝廷,对下敲诈民众。
(3)结果: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
官场腐败
乾隆皇帝最宠信的大臣和珅,弄权20多年,不择手段地聚敛财物。嘉庆皇帝继位后,他被赐死,家产被查抄。据不完全统计,查抄的黄金有33500余两,白银300余万两,当铺75座,银号42座,还有大量的房产和地产,珍贵衣物、珠宝、古玩、洋货等不计其数。对109件查抄清单中的26件清单估价,即值2.2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的收入仅为4000多万两,所以当时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和珅恭王府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军队腐败
(1)原因:官场的腐败之风也在军队中蔓延。
(2)表现: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将士接受骑射检阅,竟然“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
(3)结果:昔日的尚武精神荡然无存,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将领贪污兵饷现象十分普遍。
八旗的子弟更是百无一能,好逸恶劳,不是嗜酒赌博,就是养鸟斗鸡,十分颓废。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原因
清朝官僚机构臃肿,但在康乾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国库充盈,尚能承受庞大的运转费用。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皇帝好大喜功,花费无度,财政虚耗非常严重。尤其是各级官吏的贪污,截留税款,大大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2)结果
嘉庆以后,朝廷的财政收入日益减少,而支出却不断增多,出现了财政危机。
(3)影响: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
财政危机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原因
清朝中期以后,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
(2)结果
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变成地主的佃户和雇工,向地主交纳高额的地租。很多农民变为流民,以乞讨为生。
(3)影响: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社会危机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闭关锁国
(1)什么是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就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原因:
①主观原因(内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②客观原因(外因):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侵犯。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以自我供给(根本原因)。
康熙初年的迁界禁海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康熙时,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1684年),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1757年,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
闭关锁国
中国赠给英国的礼物:丝绸、宣纸、各种手工艺品
英国赠给中国的礼物:太阳系天体运行仪、航海望远镜、战舰模型
从这两份礼单的比较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马嘎尔尼访华
闭关锁国
(1)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二百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清廷仍然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闭关锁国
知识小结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影响: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官吏贪污腐败,军队军备废弛,清朝财政危机,土地兼并,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加剧。
军机处的设立
文字狱目的: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进步。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设南书房。
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清朝认为无所不有,无需交流;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侵犯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文化专制(提倡尊孔读经;销毁禁书)
顺治时期“禁海令”,康熙时,开放宁波、漳州等地,1757年开放广州一处对外口岸。
影响:起到过自卫作用,但也使中国错过了向西方学习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与世界。
中国历史
感谢
明
(共22张PPT)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中国历史
清朝前期的文学
艺术
清
1.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素材;
2.市民阶层的壮大,对通俗文化的需求量增大;
3.明清时期小说的社会氛围良好;
4.印刷术的空前发达为小说传播提供条件。
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红楼梦
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 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曹雪芹(名沾,约1715年—约1763年),字梦阮,号雪芹,生于南京,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过着富足纨绔的生活。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随家人迁回北京,后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去世。
红楼梦
曹雪芹
红楼梦
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这部长篇小说初名《石头记》,曹雪芹以毕生的精力进行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来经高鹗整理续写了后40回,题名《红楼梦》,在乾隆晚期时排印面世。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
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玉、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主要内容
红楼梦
主要内容
作者不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晴雯撕扇子
红楼梦
红楼梦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
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
艺术特色:
《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炼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一部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小说。
红楼梦
传播:小说问世以后,虽被统治者列为禁书,但在民间却流传开来,始终无法禁绝。至今,《红楼梦》已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地位:《红楼梦》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红楼梦
驻藏大臣令牌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
昆曲
昆曲与京剧艺术
1、昆曲的流行与发展: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代表作有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
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了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政治历史剧,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祖籍临川县,后迁居汤家山,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汤显祖仕途不顺,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其成就以戏曲创作为甚,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
昆曲与京剧艺术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长生殿》、 《桃花扇》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昆曲与京剧艺术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昇创作的传奇(戏剧),共二卷。该剧定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全剧共五十出。《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虽然谴责了唐明皇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明朝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昆曲与京剧艺术
《桃花扇》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
《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昆曲与京剧艺术
1)清代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当时,观看戏剧已成为城乡民众的一种主要的文化活动。
1、前期的文化积累;
2、市民阶层的兴起;
3、社会的长期稳定
京剧
(1)1790年,乾隆皇帝80岁寿辰时,四大徽班先后进京献艺,誉满京城。
(2)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3)道光年间,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昆曲与京剧艺术
京剧四大行当
同光十三绝
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画师沈容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该画作参照清代中期画家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中的戏曲人物,用工笔重彩绘制而成。
中国历史
感谢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