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1力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1力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3-03 09:1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节 力
第1课时 力及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各种与力相关的现象。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感知力的大小,能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3.会画力的示意图,并能根据力的示意图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实验现象或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感受力的特点,从而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意在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2.对于抽象的概念,通过科学的实验探究和科学归纳,引导学生对现象和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1.认识力的概念,能够分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1.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
2.作力的示意图。
课时分配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和风徐徐,阳光明媚,泛舟湖上,春之美景啊!那大家想想为何小舟会动呢?
学生:“因为船夫在划啊”
老师:“船夫划得是船吗?不是把,船夫划得是水啊,那为什么船会动呢?”
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可以解释这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学生思考问题: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是否必须相互接触?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人推车……(学生举例)
小结:在这些力现象中,都涉及两个物体。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
上面这些实例中的力都与人有关,都伴随着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提问: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货物……(学生举例)
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均是直接接触的。由此可见,没有人的参与,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提问: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学生举例)
小结: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有力的作用。
2.活动一:体验力。
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物品互相设计并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举出生活中的实例)。看哪一组设计得又多又好,并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手搬桌子


桌子
1
蚂蚁搬运食物
蚂蚁
搬运
食物
2
运动员举起杠铃
运动员
举起
杠铃
3
牛拉犁



4
磁铁吸引大头针
磁铁
吸引
大头针
【说出你的体会】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思考:
(1)力不可以(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
(2)力产生时两个物体不一定(选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触。
3.归纳总结。
以上现象的共同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起、排斥等都是对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提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
一个力必与两个物体有关,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体也一定有受力物体。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加深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如人用绳子提桶时,对于桶而言,谁是施力物体?是手还是绳子?
5.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出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感受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探究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人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把橡皮泥捏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用力挤压气球。
(2)多媒体展示图片,举例说明。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
②箭射出前拉弓。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进一步理解。
通过学生实验回答: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来。
趣味小实验:拿出一面小镜子,将镜子放在处于向阳一面的桌子上,调整角度会发现有一束反射光线照射在墙壁上,当用手指叩击镜子附近的桌面时,墙壁上的光斑会发生什么现象。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理解微小力也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的探究方法,理解转换法在学习中的应用。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①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时越来越慢,向下运动时越来越快;②用多媒体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的方向。请学生说明其原因。
(2)用图片进一步展示、说明,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可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
三、板书设计
第1节 力
第1课时 力及力的作用效果
1.力
2.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教学反思
学生对力有比较浅显的认识,但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
1.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比一比:前后排的同学之间进行掰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2.让学生提出猜想: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有关。
3.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第1课时中观察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图片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论证。(以踢足球为例)
(1)踢球时,用的力越大,球飞得越远,说明什么?
(2)对球施加不同方向的力,球向不同的方向运动,说明什么?
(3)罚任意球时,脚接触球不同的部位,球飞出的弧线不同,说明什么?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扳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更容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更容易把螺母拧紧。拧螺母时,顺时针转动可将螺母拧紧;逆时针转动可将螺母拧松。
首先要注意选择力气悬殊的两名同学方便比较,其次要注意作用点要在同一位置。这个活动一是能较好地说明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二是活跃课堂气氛,应该让学生试一试。没机会亲自试一试的同学课后可做一做。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大小、方向有关。
2.力的示意图。
要想把一个力完整地表示出来,就要把力的三要素都要显示出来。在物理学上我们是怎样表示力的呢?下面请同学看课本“力的示意图”的相关内容,交流讨论力的示意图是如何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
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个箭头,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线段的长短
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
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表示力的作用点
例题:用50N的拉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拉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前进,请画出力的示意图。
小组讨论:(选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展示)
师生根据学生所画的情况进行纠正,强调并归纳作图步骤。
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在受力物体上找到作用点;
(3)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
(4)标出力的大小和单位。
探究点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我们可以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手也受到水桶向下的拉力;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把两块条形磁铁A、B固定在小车上,将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相互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根弹簧互相拉伸:两手分别拉两根弹簧的两端,两根弹簧另一端相连,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表明:一根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根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
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板书设计
第1节 力
第2课时 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1.力的三要素: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反思
1.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