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16.表里的生物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掌握“脆、拦、玻、璃、恶、怖、蟋、蟀”8个生字的字音字形。(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印证你的观点。(重点)
3.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品质。(难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借助工具书,掌握“脆、拦、玻、璃、恶、怖、蟋、蟀”8个生字的字音字形。(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是一个怎
样的孩子,并尝试从文中找出依据印证你的观点。(重点)激趣导入 看到这样美妙多彩的生物世界,相信你们和我一样都会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那么关于生物,你有怎样的认识?你能给生物下个定义吗?现代诗人冯至小的时候对生物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童年的有趣回忆——(板题齐读) 冯至(1905-1993), 河北涿县人,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早年曾创办浅草社。1930年赴德国留学获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历任上海同济大学、昆明西南联大及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等,散放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他人评价: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鲁迅作者简介学习生字 xi á n cu ì ti ā n j ù 学习生字 b ù x ī shuài过关词语 和谐:配合得适当。单调: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神秘:使人摸不透高深莫测。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恐惧。
疏通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疏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我”小时候很天真,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我”发现表里面有响声以为里面有生物,“我”
十分好奇,有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里面的世界。第三部分(第13~19自然段):父亲为了不让“我”动表,骗“我”说里面 有蝎
子,“我”对此深信不疑。第四部分(第20、21自然段):写“我”一直认为父亲的表里有生物。
疏通课文 熟读课文,想想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呢?
(学生自主阅读、交流,能读到多少就是多少)指导书写注意:
“弦”的读音是xi á n ,组词琴弦,船舷。
本课的字都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板书设计16.表里的生物
脆、拦、玻、璃、恶、怖、蟋、蟀课时作业
一、火眼金睛。(用“ ”划出正确的字)
( 竭 蝎 )尽全力 ( 摔 蟀 )倒 活( 泼 拨 )( 钵 帛 )子 ( 洪 哄 )亮 恐( 怖 布 ) 课时作业二、用“ ”选出正确的词语。1.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 自动 自如 )地发出(和谐 单调)的声音呢?2.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 温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 单薄)些。3.我看的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华丽 美丽)的世界盖上。4.她这么一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 秘密)。今天的你们很棒哟!明天继续加油!!课件16张PPT。16.表里的生物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掌握“脆、拦、玻、璃、恶、怖、蟋、蟀”8个生字的字音字形。(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印证你的观点。(重点)
3.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品质。(难点)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在语段描写中感受人物特点,感受文中“我”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难点)复习导入1.回顾课文内容。
2.思考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印证你的观点吗?请把自己找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来。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体现了“我”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富有探索精神的品质。 这段话体现了“我”怎样的品质?
品读课文 我想,大半因为它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而不同。
这段话体现了“我”怎样的品质?体现了“我”善于观察、思考、渴求知识。品读课文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和恐怖的东
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
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
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品读课文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我”的个性了吗? 文中的“我”是一个天真可爱、善于观察、思考,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求知识,富有探索精神的孩子。品读课文学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样的体会?体会:
从小培养自己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品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1.用笔标记文中“我”和“爸爸”说的话以及旁白。
2.组内合作读。
3.小组赛读。
4.师生合作读。
朗读课文为了表现“我”小时候那强烈的好奇心,作者是运用了哪些事例来具体描写的呢?(师生一起总结)
2.课后练笔:
请你也写一写自己童年“求知若渴“的一件趣事吧!
(注意用上具体事例。)写法指导课时作业
一、读句子,写出划线词语的反义词。
1.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 柔软 )( 沙哑 )
2.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出神 )(丑恶)
3.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 ( 伤心 )课时作业二、默读课文,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
1.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课时作业二、默读课文,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
2.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文中的“我” 充满着美妙又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是一个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勤于思考的孩子。今天的你们很棒哟!明天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