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3 17:5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下2.6《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
B.扩大科举取士的名额
C.武将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
D.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2、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分解宰相权力 B.把地财赋收归中央
C.分散知州权力 D.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3、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措施中属经济面的是(  )
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并经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B.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C. 在地设置转运使,把地财政收归中央
D. 在宰相之下设置若干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4、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
A.西周 B.汉 C.唐朝 D.北宋
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   
B 北宋初期的统治者采取措施消除了唐朝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现象   
C 造成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官僚机构的膨胀   
D 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6、北宋中央设三大机构,其中掌管政务的机构是(  )
A. 政事堂B. 枢密院C. 三司D. 节度使
7、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8、以下不属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
A.派文官担任地长官 B.各州府设通判 C.削弱相权 D.镇压黄巢起义
9、宋朝武将受到多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 休养生息政策B. 重文轻武政策C. 重武轻文政策D. 对外开放政策
10、宋太祖取得政权的式是(  )
A.割据军阀进行叛乱 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C.朝中大将发动兵变 D.皇族内部争夺皇位
11、对后周世宗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 B提高了后周军队的战斗力  
C为北宋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D扩大了后周的疆域
12、宋与辽、夏、金议和的相同点是(   )
A.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B.宋向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
C.划定双的边界  D.少数民族的军队撤走
13、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
A.陈桥驿兵变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
14、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  )
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葵丘会盟
15、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下对宋太祖的评价准确的有( )
①发动“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朝 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④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提高了士人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6、简述宋代推行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辽统治者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
哪一历史“文献”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文献”的内容。
依据所学内容回答:为什么常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忘南顾之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C 4、D 5、A 6、A
7、D 8、D 9、 B 10、C 11、B 12、B
13、B 14、B 15、D
二、非选择题:
16、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17、(1)北宋;契丹族
(2)澶渊之盟;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即“岁币”
(3)辽统治者在推行汉法的同时,还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