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03 22: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电荷之间存在着相互之间的作用。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上课的学生为三年级学生。静电现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生活中我往往会经历一些静电现象,他们也知道这是静电现象。但是学生没有深入的研究够静电现象,不知道静电现象的原理和特点。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表面、概括的。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子在电路中持续定向流动就可以产生电流。
难点:通过实验,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电荷种类的不同,认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教学准备:
PPT,教师和每一组学生各有一套实验器材:实验盒、笔、小纸片(用蒸发皿装)、橡胶板、直尺(塑料)、塑料梳子、塑料带、纸巾、丝绸、毛皮等
教学过程
体验静电现象
引入
1.出示笔和小纸片,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能够使笔吸引起小纸片?
学生思考,点名上来尝试,其他学生观察
教师适当引导,得出摩擦可以使笔吸引起小纸片——板书“摩擦”
提示:由于下雨天比较潮湿,用力、快速、多次的摩擦,效果会更好!
2.讨论:你看到了什么?谁能解释一下?
(预设:学生说出静电现象。追问:你知道什么是静电现象吗?)
提问:当碰到不确定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实验、查资料
课件出示资料1:在公元前六世纪,人类就发现琥珀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就是“静电现象”。
明确铅笔摩擦能够吸引小纸片是静电现象,出示课题:生活自的静电现象。
体验与验证摩擦能够产生静电现象
1.PPT出示材料:
实验要求:
1.三人为一小组,一张记录单;
2.任意选择两种物体进行摩擦;
3.如果能够吸引小纸片,则把它们用线连起来。
学生实验:
学生进行摩擦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帮助。
学生汇报找到能够产生静电现象的组合,教师PPT上连线。
总结:摩擦能够产生静电现象
(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回答
教师PPT出示实现找好的静电现象的图片,并讲解。
3.小结: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不一样的电荷
认识正负电荷
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比如现在,我们身上有静电、手上、衣服上、空气、水,桌子、黑板都有静电。为什么我们现在感受不到?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面,并且展示找到的答案。
根据学生的找到的资料,教师结合PPT讲解:(头发和梳子)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用+表示),负电荷(用-表示)。在平时,正电荷的数量和负电荷的数量是相同的,这个时候,不显示带带电,没有静电现象。
(二)带不同电荷物体相互靠近
1.提问:这时要想使他们产生静电现象,应该怎么办?——摩擦
PPT演示讲解摩擦后,头发和梳子上电荷的移动变化,头发带正电,梳子带负电。
2.提问:如果这个时候将它们靠近会怎么样?为什么?
通过资料直接得出结论——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靠近相互吸引。
(设计意图:由于连续下雨天,空气湿度高,梳子与头发摩擦效果不明显,改由课本资料得出。)
带同种电荷物体相互靠近
怎样获得带有相同电荷的物体
预设:两种相同的物体与一个物体摩擦,例如两只笔与头发摩擦,然后笔去靠近。
分析可行性:太重不行,不易观察不行
教师总结,出示“塑料带”,讲解塑料带的特点:下面有很多小塑料丝。
提问:只用一根塑料带,你能不能得到带有相同电荷的物体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讲解
(设计意图:由于下雨体湿度大,气球与毛皮实验很难进行,所以选择效果好的塑料带)
出示实验步骤和要求
实验步骤:
(1)竖直拿起塑料带;
(2)用手轻轻摩擦塑料带(可以多次,如果不行可选用其它物体与其摩擦)
(3)观察带电的塑料带,你看到了什么?并把它画出来。
5.学生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6.学生汇报总结:带有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靠近会相互排斥
(四)确定结论
出示资料,结合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结论,确定我们的结论的准确性。
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再次出示刚才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让电流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但是在带静电的物体中,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另一个是要有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电器, 如电视机、电冰箱、电灯等都是借助电源、电路才正常工作的。
利用课件讲解: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总结
引导学生畅谈本节课收获,教师总结,并为下节课做铺垫。
板书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摩擦能够产生静电现象 √
不同电荷相互吸引 √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
教学反思
1.材料准备方面不足:本节课上课时间为6月22日,恰好是连续的雨天,静电现象极易受到湿度的影响。事先考虑到这个问题,选择了一下效果明显的实验器材,比如塑料带。但是由于录播教室过于封闭,学生多,时间久后,湿度变大,实验效果任然不明显,导致实验结论得出困难,需要改进。
2.教学过程中不足: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束后的分析和总结,总结过程过于仓促,学生虽然理解了静电现象的特点,但是对于结论的得出,掌握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