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1、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难点:1、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而且还与液体浓度有关。
2、同一物体在不同浓度液体中的沉浮探究。
教学准备:马铃薯,盐、糖,蜡烛、火柴、铁片、试管夹、烧杯、一杯清水、一
杯浓盐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探究
1、复习:同学们,我们曾经探究过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发现把橡皮泥捏成实心团的物体时,放入水中沉说明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还是这块橡皮泥把它捏成船形就能浮在水面上,说明在重量不变的前提下,船要比实心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大,受到的浮力也增大了。
2、引入探究:那么是不是只有增大物体排开的水量才能增大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
二、参与实验,验证猜想
1、演示,引思:马铃薯放入同样的一杯水中肯定是沉(板书),还是这块马铃薯擦干,放入另一杯不知名的液体中会发现什么现象呢?
生:浮在了水面上。
师:为什么?有什么根据?
学生猜想,展开讨论。
生:里面溶解了食盐。有个淹不死人的湖,湖里溶解了很多盐。
师:请同学讲述一下死海的故事。
出示课件。
师:死海在哪里啊?为什么叫死海呢?中国也有一处死海。有时间同学们去享受一下漂浮在海面上的感觉。
师:食盐溶解在水里我们看不见,想个办法让我们看见它。效果要快,选用什么什么工具加热好呢?哪个更容易操作,更安全呢?
生:用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
生:蜡烛,铁片。
师:铁片会很烫啊?怎么办?出示试管夹。
教师出示:用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的实验微课,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验证猜想。
师:用滴管吸一滴液体放在铁片上,把铁片放在蜡烛上加热,一会看到什么现象?
生:水沸腾了,不久,水蒸发没了,铁片上留下了白色颗粒。
2、实验探究。
师:白色颗粒是什么?盐
师:是的,老师确实放了盐,那是不是放点盐,马铃薯就能浮起来了呢?咱们试一试。
师演示,马铃薯没有浮起来
师继续追问引思:
(1)放多少盐,马铃薯才能浮起来呢?
(2)选用什么工具,,既简便又能计量出加了多少盐呢?
(3)每次加盐时要注意什么?(量是一样好呢?还是不一样好呢?)
为什么?准确。
所以用筷子抹平。尽量保证加的盐量一样。
(4)放入盐后,马铃薯什么时候放?(充分搅拌让盐完全溶解后再放入马铃薯。)
搅拌到什么情况,认为盐完全溶解了?
(5)水放多少呢?把书打开。看记录表,明确:一直记录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师:四人为一小组 ,派代表取一百毫升水,共同调制一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盐水,各小组注意分工合做。(搅拌,加盐,数数,记录)
汇报交流。(展示几组不同数据:5 6 7 8 )
3、分析数据并小结:各小组无论加几勺都有共同特点:放一勺或两勺都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盐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也就是说,马铃薯在一定浓度的盐水中浮起来。(板书)
三、进一步实验,验证猜想
师:马铃薯只能在一定浓度的盐水中浮起来吗?猜想。
生:糖。
师:再取一百毫升水,用同样的方法调制一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的糖水。
汇报交流。(由于时间有限,只有两组做完实验加糖:8 9,这两组加盐分别是:6 7)
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
分析数据并小结: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盐糖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也就是说,马铃薯要在一定浓度的液体中浮起来。(板书)
师:看来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而且还与一定浓度的液体有关。(板书)
拓展延伸。
师:刚才是横向比较数据,现在,我们纵向比较中间两组数据发现了什么?
加盐:5 6 7 8
加糖: 8 9
生:加糖的量要比加盐的量更多。
师: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下节课,继续探究。
五、板书设计:
在 水 中 沉
马铃薯
在一定浓度的液体中 浮
V排
浮力大小
液体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