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课件:《儒林外史》(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中考语文名著复习课件:《儒林外史》(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3 18:2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
“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内容概括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儒林外史》是一本有趣的小说,小说描写了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子;清廉或者贪腐的官场老手;逃婚的才女,纳妾的盐商;冒牌侠客,水货隐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寻不着老父亲的孝顺儿郎;骗吃骗喝的书生,坑蒙拐骗的江湖游士。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人间行走,有讽刺,有眼泪,有寒意也有温暖。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个少年叫王冕,他从小替人放牛,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结交朋友,更不愿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地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制度,王冕不禁感叹: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可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竞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
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当时,他在家里备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
病。转眼工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连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的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范进更是毕恭毕敬。后来,范进入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贪官污吏。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事发后,按察司不仅没有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之罪。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官吏们贪赃枉法,而在八股科举之下,土豪劣绅也恣意横行。举人出身的张静斋,是南海一霸。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夺。为了霸占寺庙的田产,他唆使七八个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让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
科举制度衍生了一批社会蛀虫,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会。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
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
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暗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主题概括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成功的讽刺小说,是以批判现实为主要内容的长篇杰作。它以揭发八股取士这一科举制的种种弊害为出发点和中心,进而揭露了封建末世吏治黑暗糜烂的真相,深刻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情景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风俗画。
?主要人物内容分析
经典人物 人物简介 性格分析 典型情节
腐儒典型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童生,靠私塾教书糊口,后随姐夫经商记账,在贡院参观时,见号板便撞,后被救出,在客人的资助下为其捐了一个监生。 懦弱、执着、迂腐 撞号板
范进: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中举后发疯,后任山东学道。
贪官污吏典型 汤奉:汤知县。 残忍世故、贪污无情 ①处理回民牛肉案;
②处理偷鸡贼;
③处理严贡生猪官司
王惠:南昌太守。 贪财、无立场,虚伪、薄情 独自返城、不肯接印、逃走
八股迷典型 马静: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 迷信八股、热衷举业
鲁编修:八股迷。 迷信八股
正面典型 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 学识渊博,绘画技艺高超,孝顺,不慕名利 学画、孝母、隐居
杜少卿: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敢于怀疑权威。 ①淡薄功名,蔑视权贵;
②尊重妇女,反对歧视和摧残;
③追求自由,慷慨大方;
④卖地助友 装病拒绝出仕、携妻游园、抗婚逃婚、反对纳妾、对友大方赠送财物
严氏兄弟 严监生: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虽则胆小,但是对他人十分慷慨,对自己十分节俭。 胆小、勤俭、吝啬 严监生临死惜灯油
严贡生:严监生的哥哥,是一个虚伪、六亲不认、贪财、霸道的人。 虚伪、六亲不认、贪财、霸道 严贡生惹官司、抢弟弟家产、云片糕敲诈船家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情节勾连
讽 刺   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 “公然” “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   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
“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通过其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的无赖行径。
  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例如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辉劝女殉夫的大笑等。
  为讽刺当时的八股分子和官僚及封建社会,添加了一些正反面人物进行对比。 正面人物的划分线主要在于保持着应有的道德品格,而反面人物则是那些整天凭着官位欺压百姓,并且不学无术的官僚以及那些只知钻研儒学、推行正道,其实却把道德品质封存的儒士。
速写式和剪影式刻画人物   《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替而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段,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们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一) 范进的执着与迂腐
(A)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醒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怕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
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众邻居道:“老爷,恭喜高中了!适才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方才吐出几口痰来,好了。快请回家去打发报录人。”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
(B)范进听了,专记在心,去往山东到任。考事行了大半年,才按临兖州府,生童共是三棚,就把这件事忘断了。直到第二日要发童生案,头一晚才想起来,说道:“你看我办的是甚么事!老师托我汶上县荀玫,我怎么并不照应?大意极了!”慌忙先在生员等第卷子内一查,全然没有。随即在各幕客房里把童生落卷取来,对着名字、坐号,一个一个地细查。查遍了六百多卷子,并不见有个荀玫的卷子。学道心里烦闷道:“难道他不曾考?”又虑着:“若是有在里面,我查不到,将来怎样见老师?还要细查,就是明日不出案也罢。”一会同幕客们吃酒,心里只将这件事委决不下。众幕宾也替其疑猜不定。
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一个年老的幕客牛布衣道:“是汶上县?何不在
已取中入学的十几卷内查一查?或者文字好,前日已取了,也不可知。”学道道:“有理,有理。”忙把已取的十几卷取了对一对号簿,头一卷就是荀玫。学道看罢,不觉喜逐颜开,一天愁都没有了。
1.范进发疯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①表面原因:“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②根本原因:范进中了举,喜极发疯,跟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以及他一生参加考试的遭遇有密切的关系。范进中了举,意味着他几十年所过的贫困、屈辱、凄怆、辛酸的生活即将结束,多年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已出现在眼前,随之而来的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全部改变,这才是范进看了中举的喜贴后喜极发疯的根本原因。
2.结合(A) (B)两个文段分析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中举后发疯,可见其执着,受封建科举毒害之深;
②从他日夜记得周进恩典,可见其懂感恩;
③从他对幕客蘧景玉笑话的回答中可见其知识浅薄。
3.联系(A) (B)两个文段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通过范进中举发疯,对周进一席话的上心,对苏轼一无所知等情节的叙述,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二) 鲁编修父女
话说蘧公孙招赘鲁府,见小姐十分美貌,已是醉心,还不知小姐又是个才女。且他这个才女,又比寻常的才女不同。鲁编修因无公子,就把女儿当作儿子,五六岁上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 《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得滚瓜烂熟。教他做“破题” “破承” “起讲” “题比” “中比”成篇。送先生的束修。那先生督课,同男子一样。这小姐资性又高,记心又好;到此时,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自己作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锦簇。
鲁编修每常叹道:“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闲居无事,便和女儿谈说:“八股文章若作得好,随你做甚么东西,冥冥要诗就诗,要赋就赋,冥冥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作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小姐听了父亲的教训,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家里虽有几本甚么《千家诗》 《解学土诗》,东坡小妹诗话之类,倒把与伴读的侍女采苹、双红们看;闲暇也教他诌几句诗,以为笑话。此番招赘进蘧公孙来,门户又相称,才貌又相当,真个是“才子佳人,一双两好”;料想公孙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个少年进士。但赘进门
来十多日,香房里满架都是文章,公孙却全不在意。小姐心里道:“这些自然都是他烂熟于胸中的了。”又疑道:“他因新婚燕尔,正贪欢笑,还理论不到这事上。”又过了几日,见公孙赴宴回房,袖里笼了一本诗来灯下吟哦,也拉着小姐并坐同看。小姐此时还害羞,不好问他,只得强勉看了一个时辰,彼此睡下。到次日,小姐忍不住了,知道公孙坐在前边书房里,即取红纸一条,写下一行题目,是“身修而后家齐”,冥冥叫采苹过来,说道:“你去送与姑爷,说是老爷要请教一篇文字的。”公孙接了,付之一笑,回说道:“我于此事不甚在行。况到尊府未经满月,要做两件雅事;这样俗事,还不耐烦做哩。”公孙心里只道说,向才女说这样话是极雅的了,不想正犯着忌讳。
1.结合选段及原著,分析鲁编修父女的形象。
从父女两个开口闭口就是举业、八股看出他们痴迷八股举业、属于老学究一类的人;从他们认为只有八股才是求学正道看出他们庸俗;从他们不仅自己热衷举业,也渴望女婿、丈夫考取功名,人生全部围绕举业二字看出他们人生空洞无趣。
2.鲁编修最后的结局如何?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鲁编修因为担心公孙不能考取功名,想要娶一个小妾,再生一个儿子,被夫人劝阻后发病;最后升官后因太过高兴而去世。作者通过写鲁编修想尽各种办法想要让自己的后代走科举之路这一痴迷行为,揭露科举制度对于人心灵的扭曲,批判了这种不合理的科举制度和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社会风气。
3.鲁小姐与沈琼枝都富有才华,一个执着于让别人替自己实现理想,一个富有反叛精神追求独立,你更欣赏哪一位,说出你的理由。
沈琼枝。她独立、自强,在被夫家欺骗之后,毅然决然地出走南京卖文为生,不惧社会流俗,敢作敢为,追求自由,通过自身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值得人钦佩。(言之有理即可)
(三) 马纯上仗义疏财
话说马二先生在酒店里同差人商议要替蘧公孙赎枕箱。差人道:“这奴才手里拿着一张首呈,就像拾到了有利的票子。银子少了,他怎肯就把这钦赃放出来?极少也要三二百银子。还要我去拿话吓他:‘这事弄破了,一来,与你无益;二来钦案官司,过司由院,一路衙门,你都要跟着走。你自己算计,可有这些闲钱陪着打这样的恶官司?’是这样吓他。他又见了几个冲心的钱,这事才得了。我是一片本心,特地来报信。我也只愿得无事,落得‘河水不洗船’;但做事也要‘打蛇打七寸’才妙。你先生请上裁。”马二先生摇头道:“二三百两
是不能。不要说他现今不在家,是我替他设法,就是他在家里,虽然他家太爷做了几任官,而今也家道中落,那里一时拿的许多银子出来?”差人道:“既然没有银子,他本人又不见面,我们不要耽误他的事,把呈子丢还他,随他去闹罢了。”马二先生道:“不是这样说。你同他是个淡交,我同他是深交,眼睁睁看他有事,不能替他掩下来,这就不成个朋友了。但是要做的来。”差人道:“可又来!你要做的来,我也要做的来!”马二先生道:“头翁,我和你从长商议,实不相瞒,在此选书,东家包我几个月,有几两银子束脩,我还要留着些用。他这一件事,劳你去和宦成说,我这里将就垫二三十两银子把与他,他也只当是拾到的,解了这个冤家罢。”差人恼了道:“这
个正合着古语‘,瞒天讨价,就地还钱!’我说二三百银子,你就说二三十两!‘戴着斗笠亲嘴,差着一帽子’!怪不得人说你们‘诗云子曰’的人难讲话!这样看来,你好像‘老鼠尾巴上害疖子,出脓也不多’!倒是我多事,不该来惹这婆子口舌!”说罢,站起身来谢了扰,辞别就往外走。马二先生拉住道:“请坐再说,急怎的?我方才这些话,你道我不出本心么?他其实不在家,我又不是先知了风声,把他藏起,和你讲价钱。况且你们一块土的人,彼此是知道的。蘧公孙是甚么慷慨脚色,这宗银子知道他认不认,几时还我。只是由着他弄出事来,后日懊悔迟了。总之,这件事,我也是个傍人。你也是个傍人,我如今认些晦气,你也要极力帮些,一个出力,一个出钱,也
算积下一个莫大的阴功。若是我两人先参差着,就不是共事的道理了。”差人道:“马老先生,而今这银子我也不问是你出,是他出,你们原是‘毡袜裹脚靴’。但须要我效劳的来。老实一句,‘打开板壁讲亮话’,这事一些半些,几十两银子的话,横竖做不来,没有三百,也要二百两银子,才有商议。我又不要你十两五两,没来由把难题目把你做怎的?”
马二先生见他这话说顶了真,心里着急道:“头翁,我的束脩其实只得一百两银子,这些时用掉了几两,还要留两把作盘费到杭州去。挤的干干净净,抖了包,只挤的出九十二两银子来,一厘也不得多。你若不信,我同你到下处去拿与你看。此外行李箱子内,听凭你搜。若搜出一钱银子来,你把我不当人。就是这个意思,你替我维持去。如断然不能,我也就没法了,他也只好怨他的命。”
1.联系原著说说蘧公孙枕箱的由来。
枕箱是王惠在宁王兵败后逃跑中取走的一只可做枕头的小箱子,内藏一本失传的诗集,后蘧公孙据为己有,并把内中诗集作为自己的作品,以此显耀自己的才华。
2.结合选段说说马纯上赎枕箱的经过。
蘧公孙把枕箱据为己有后,有人告发,官府追查,马纯上首先与差人商议如何赎出枕箱,自己垫银子替蘧公孙赎枕箱。
3.联系选段及原著分析马纯上的性格。
①替蘧公孙赎箱子可见他宅心仁厚,对朋友慷慨相助;
②资助匡迥回家尽孝可见他为人古道热肠,治学近乎迂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