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4 11:0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国际关系有时会影响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包括服饰的流行。“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地区妇女们春夏季的日常服装,有段时期曾在我国广为流行。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A.20世纪20年代初,因为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B.20世纪40年代初,因为苏联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C.20世纪50年代,因为中国全面借鉴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
D.20世纪90年代,因为冷战结束后中俄友好关系加强
2.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由此可见
A.生产资料完全实现公有制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3.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制 D.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主要矛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B.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
C.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基层民主
D.经济建设;初级阶段;计划经济;科学发展
5.“在经济上,要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于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发展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富农经济。”这些主张
A.指明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 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成为三大改造的指导思想 D.属于新三民主义理论范畴
6.1985年,沈阳市防爆厂被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首个破产的公有制度企业,职工在企业门口哭成一片,难以理解;而十年后一些大中型企业破产却得到了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现象说明
A.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走向成熟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C.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D.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减少改革阻力
7.中共“八大”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突出反映了我国( )
A.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尖锐 B.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尖锐
C.社会生产力非常落后 D.经济体制非常陈旧
8.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是
A.如何恢复国民经济 B.如何巩固新生政权
C.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 D.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9.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共支付了33.5亿元人民币,就基本买下了整个国家(台湾除外)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这一举措
A.大大损伤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B.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尝试
C.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和平道路 D.反映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限性
10.195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以上现象表明
A.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B.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C.苏联技术援助的成效巨大 D.生产关系调整意义重大
11.浦东初步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框架,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成为中国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D.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12.1949年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的三个步骤依次是
①人民公社②农业生产合作社③家庭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13.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下,既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又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是
A.《中国社科院年鉴》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
14.(湖南省怀化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三模试题)以下是中国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列表。表中各项经济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产业的转型升级 B.抓住战略机遇期
C.国家政策的调整 D.主动融入全球化
15.下表是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统计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由此可知

时间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
“一五”时期 8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年 5004.50 374.02 333.42 40.60 7.50 6.7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A.农业税已逐渐成为当时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二五”时期农业税比例上升
C.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征收情况呈总体下降趋势
D.到1965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6.中共中央某文件称:“现代企业按照财产构成可以有多种组织形式。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公司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单一投资主体的可依法改组为独资公司,多个投资主体的可依法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该文件是
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7.万里同志曾说:“中国农村改革,没有邓小平的支持是搞不成的,1980年春夏之交的斗争,没有邓小平的那番谈话,安徽燃起的包产到户之火,还可能会被扑灭。光我们给包产到户上了户口管什么用,没有邓小平的支持,上了户口还可能被‘注销’的。”万里这番话主要表明
A.1980年农村经济改革尚不到时机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充满波折
C.安徽农村包产到户具有探索意义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多次反复
18.20世纪70年代我国些农村实行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已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暴露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下所产生的严重弊端
C.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表现形式
D.农村富裕生活使人们普遍产生了非常懒情的心理
19.深圳开放为特区之后,有人说:“在深圳这块土地上,除了五星红旗是红的外,其他一切都是‘黄’的了。”“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之间变成解放前。”这些言论主要表明( )
A.特区缺乏对资本主义的鉴别 B.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存在差异
C.特区没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特区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20.下表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等
年份 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物价指数
1978年 3645.2亿元 381.00元 100
1980年 4545.6亿元 463.00元 107.2
1985年 9016.0亿元 858.00元 123.2

上表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A.严重的经济匮乏初步缓解 B.经济増长为物价上升抵消
C.人民基本实现了共同富裕 D.改革现有的体制任务紧迫
21.1957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
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2.如图反映的是1978-198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图,贸易额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实行改革开放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3.下图是出自美国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的有关中、苏两国某一历史时期粮食产量比较图。下列对此图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两国农业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B.“左”倾错误增长期严重影响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C.苏联的农业经济改革的成效显著
D.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反映了两国不同的经济改革思想
24.195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建国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其中,钢产量为134.9万吨,比1949年增长753.8%,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增长46.2%;粮食产量为16.392万吨,比1949年增长44.8%,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增长9.35%。这表明当时中国
A.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 B.人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C.农轻重比例日趋平衡 D.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简答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请回答
(1)中共八大为这一探索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的决定?
(3)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有何重大意义?
(4)中共十四大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26.列举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

27.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组织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对推动中国历史进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国民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中共中央及时召开了什么会议进行纠错和调整大政方针?此次会议确定了怎样的总方针?
(2)在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什么会议?这次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3)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这次会议召开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大会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什么?
(4)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有何重大意义?确定的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什么?
28.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突出变化?概述这一变化的表现,并说明你对这一变化过程的主要认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0-1930年的移民
自1902年清朝正式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关于开垦蒙地的奏请起,蒙地放垦工作“由暗转明”,禁垦蒙地的政策被放弃,“走西口”也成为北方各省百姓光明正大的选择。而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之后,东三省移民活动也进入了全面开放时期,“闯关东”的人们从此摆脱了政治的束缚。……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末鼓励移民实边的政策,推出一系列招垦及鼓励移民的法规条例,东三省地区依然是当时移民政务的重点,所制定的相关章程条例有:《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边荒承垦条例》、《黑龙江清丈兼招垦章程》、《吉林全省放荒规则》、《绥远清理地亩章程》、《辽宁移民垦荒大纲》、《奉天试办山荒章程》等。以张作霖、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政府进而提出了《移民与开发计划》,并为此设置了移民局及东北招垦委员,这些积极的招垦措施对于移民运动无疑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1931-1945年的移民
1937年全面战争爆发后,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开拓民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材料三1960-1979年移民
1960年开始,中国经济与社会面临严峻的困难,于是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移民类型便是以精简城镇人口为目的的移民运动。在60年代,在当时复杂的国际斗争背景之下,中共中央提出了“三线”的建设规划(即沿海为一线,中部为一线,西北与西南为一线),重点加强西北与西南地区建设。而为了加强这些相对边远地区的发展,重要的举措之一便是调入大量来自东部省区的干部、技术人才、职工及其家属。从1968年其由“上山下乡运动”引发的人口迁徙影响更为广泛,但出于强烈的政策性干预与时代局限,其最终的移民成果相当有限。
以上材料均选自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两个阶段移民的不同影响。
(2)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近现代史上移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C 2.B 3.A 4.A 5.B 6.C 7.C 8.D 9.C 10.D 11.C 12.C 13.B 14.C 15.C 16.D 17.B 18.A 19.B 20.A 21.B 22.B 23.B 24.A
25.(1)主要矛盾,中心任务。
(2)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6.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27.(1)会议:八七会议;方针: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会议:遵义会议;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主要目的:筹建新中国的工作(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准备)
文件:《共同纲领》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8.变化: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表现:①人民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被推翻。
②土地改革胜利完成,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废除;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被没收;
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中国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调的政治制度初步形成;一届人大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注:认识部分不拘泥于此答案,只要扣紧题意、言之成理,可同样得分】
29.(1)特点:①清政府由禁止到被迫同意移民②民国政府鼓励移民,颁布法规条例、设移民局等③从中原人口稠密区向边疆迁移,发展边疆经济。④受日本侵略及国民政府迁都影响⑤有外国移民被迫迁入
影响:(一)1900至1930年①有利于缓解中部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地矛盾问题,人口分布渐趋合理。②有利于对东北等边疆地区的开发③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1931至1945年①一定时期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及文化宝藏。②日本“国策移民”便于日本侵华,对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2)主要因素①受国际局势(国家安全或侵略战争)等的影响②受国内政府的政治导向影响③受国家经济建设的影响④受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等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