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时间的脚步》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的说明方法。
2、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步》。
二、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三、文题解读
题目中的“脚印”指的是痕迹、印迹,这里是把岩石比作时间的脚印,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新颖形象,既生动又准确。
四、生字、词
踪迹(zōng) 渗入(shèn) 砂砾(lì) 掸(dǎn) 山麓(lù)
沟壑(hè) 龟裂(jūn) 湖泊(pō) 宝藏(zàng)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消损破坏,如铁生锈,氢氧化钠破坏肌肉和植物纤维。
山麓:山脚。
沟壑:山沟。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四、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4):提出“时间”的话题。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说明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1):讲非生物的地质现象,主要是岩石的侵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
第二层(22—25):讲了岩石的其他几种情况。
第三层(26—29):介绍化石对时间的记录。
第三部分(30、31):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启发人们去探索自然奥秘。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五、问题探究
1、开篇引用高士其的《时间伯伯》有什么好处?
照应题目,引出文章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2、本文主要是在岩石记录时间,第4段却又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这样写是否跑题了?为什么?
这样写没有跑题。这篇文章主要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的记时方法中“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另外,从结构上来说,如果去掉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显得不自然紧凑。
3、第5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铜壶滴漏可以记下逝去的时间,引出下文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4、第7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段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岩石被破坏和重新生成的过程,下启人们在悬崖绝壁看到的“石烂”。
5、根据18、19段分析,我们的肉眼为什么不能立刻看到岩石的改变?
因为岩石的改变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而且也是时间外力侵蚀的结果。
6、“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作者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这样写会不会喧宾夺主?
不会。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的生产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7、为什么说岩石保存了很多的历史很痕迹?
(1)从岩石的质地来看,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可以反映地壳的活动。
(2)从岩石的颜色来看,它也常常说明着地球气候的变化。
(3)人们可以从化石上看出古代生物的状况、生存年代及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和地壳的活动。
(4)石头上的痕迹也可以记录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8、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空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记录”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国家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子啊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六、说明文语言
1、(第3段)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重要”一词说明了岩石是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但不排除还有另外的方式,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第25段)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非常”“常常”反映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第25段)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很可能”表示一种推测的可能性,表示对这里有冰河经过的一种猜测,如果去掉了,就成了一定会有冰河经过,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七、说明方法
1、(第16段)“蒙古高原……的结果”——举例子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的两个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泥沙沉淀所带来的影响,具有说服力。
2、(第19段)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列数字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时间之长。
八、主题概括
本文作者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原因以及怎样记录时间向我们进行了介绍,并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启示人们珍惜时间,并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九、板书设计
人类记录时间
岩石的侵蚀、瓦解、搬运、沉积的新生记录时间
时间的脚步 岩石记录时间 岩石的颜色记录地球变化
化石对时间的记录
重大意义: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1张PPT)
《时间的脚印》教案
陶世龙
新知导入
同学们,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步》。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文题解说
题目中的“脚印”指的是痕迹、印迹,这里是把岩石比作时间的脚印,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新颖形象,既生动又准确。
生字、词
踪迹(zōng) 渗入(shèn) 砂砾(lì)
掸(dǎn) 山麓(lù) 沟壑(hè)
龟裂(jūn) 湖泊(pō) 宝藏(zàng)
生字、词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消损破坏,如铁生锈,
氢氧化钠破坏肌肉和植物纤维。
山麓:山脚。
沟壑:山沟。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4):提出“时间”的话题。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说明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1):讲非生物的地质现象,主要是岩石的侵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
第二层(22—25):讲了岩石的其他几种情况。
第三层(26—29):介绍化石对时间的记录。
第三部分(30、31):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启发人们去探索自然奥秘。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问题探讨
1、开篇引用高士其的《时间伯伯》有什么好处?
照应题目,引出文章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问题探讨
2、本文主要是在岩石记录时间,第4段却又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这样写是否跑题了?为什么?
这样写没有跑题。这篇文章主要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的记时方法中“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另外,从结构上来说,如果去掉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显得不自然紧凑。
问题探讨
3、第5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第7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铜壶滴漏可以记下逝去的时间,引出下文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这是一个过渡段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岩石被破坏和重新生成的过程,下启人们在悬崖绝壁看到的“石烂”。
问题探讨
5、根据18、19段分析,我们的肉眼为什么不能立刻看到岩石的改变?
6、“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作者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这样写会不会喧宾夺主?
因为岩石的改变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而且也是时间外力侵蚀的结果。
不会。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的生产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问题探讨
7、为什么说岩石保存了很多的历史很痕迹?
(1)从岩石的质地来看,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可以反映地壳的活动。
(2)从岩石的颜色来看,它也常常说明着地球气候的变化。
(3)人们可以从化石上看出古代生物的状况、生存年代及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和地壳的活动。
(4)石头上的痕迹也可以记录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问题探讨
8、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空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记录”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国家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子啊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说明文语言
1、(第3段)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重要”一词说明了岩石是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但不排除还有另外的方式,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第25段)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非常”“常常”反映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
3、(第25段)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很可能”表示一种推测的可能性,表示对这里有冰河经过的一种猜测,如果去掉了,就成了一定会有冰河经过,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方法
1、(第16段)“蒙古高原……的结果”——举例子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的两个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泥沙沉淀所带来的影响,具有说服力。
2、(第19段)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列数字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时间之长。
主题概括
本文作者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原因以及怎样记录时间向我们进行了介绍,并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启示人们珍惜时间,并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板书设计
人类记录时间
岩石的侵蚀、瓦解、搬运、沉积的新生记录时间
岩石记录时间 岩石的颜色记录地球变化
化石对时间的记录
重大意义: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
?
时
间
的
脚
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