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伟大而又坚强的中华民族精神
有关黄河的知识你知道多少?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长达6300千米。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贯穿九个省,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黄河的基本走向
黄河颂
光未然
1.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别诗歌的能力。
2.体味歌词的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学习目标
背景介绍: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 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生于河北省光化县,1927年参加革命,1935年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在延安创作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有8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刻画了黄河母亲的伟大形象,反映中华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整体感知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这一章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一、听朗读,初步感知
1.解决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情感基调。
3.边朗读,边思考下列问题:①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②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二、赏析第二部分
1、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这一部分,应该是哪个字?统领到哪?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河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近镜头
俯瞰全景
纵向描写
横向展开
“望”
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远镜头
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对黄河进行赞颂的?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黄河还将激励中华民族
3、诗的最后一段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4 诗人借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思考探究
诗歌中多次出现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究竟指什么?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亲切、自然,直抒胸臆。指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精神。象征手法
序曲:赞美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
主体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颂黄河 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
尾声: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
借对黄河的描绘、歌颂,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
黄河颂
今天学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我们要以黄河为榜样,发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堂小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