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 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及各流派的出现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老子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 “百家争鸣”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时代,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和总结,并博采众家之长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孔丘(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
儒家圣人——孔子
“三十而立”私人讲学;
51岁从政;
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
73岁去世
他从教40余年,三千弟子,72贤人,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仅凭才学、道德、精神赢得弟子深情爱戴。
孔子生平
孔子的思想
“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要与他人和睦相
处,代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己复礼,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法的要求。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取信于民,反对苛政以及任意
刑杀。
孔子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1.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2.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又有怎样的 教育主张?
“仁”的思想
爱人
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孔子讲学图
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2)“士”阶层的崛起、活跃
(3)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基础。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
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
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
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
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
合称为“孔孟”。
儒家亚圣——孟子
孟子的思想
“仁政”: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主张实行
“仁政”
“性本善”: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
和扩充人的善性
“民贵君轻”:“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
思想
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89)
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
人。
战国时期我国著名著名思想
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
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
卿”。
著有《荀子》一书。
荀子的思想
“仁义”与“王道”:施政以德,主张以德服人
“君舟民水”: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人性之恶”:认为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规范
人民行为,使人向善
思考: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奠定
基础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道家——老子与庄子
代表作:《道德经》
名言录: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代表作:《庄子》
名言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老子,传说姓李名耳,生卒年不详。春秋晚期楚国人。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点击
点击
思想主张:“道”是本原,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朴素辩证法
思想主张:继承发展老子的思想,把世间万物都
看做相对的
塞翁失马;
福祸相依
老子的思想
(1)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道 ”
(2)强调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3)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4)哲学思想: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运动,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
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包含着世界万物的道理)
法家——韩非子
代表作:《韩非子》
名言录: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时期韩国人,是法家集大成者。
点击
思想主张:法治,厉行赏罚;加强君主集权;改革。
孙武、孙膑与兵家
强调战争规律
重视人的作用
墨家——墨子
代表作:《墨子》
名言录: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墨家创始人,战国时期鲁国人。
点击
思想主张:兼爱 非攻 尚贤
小结
早期儒学三大家思想主张对比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
仁政
仁义 王道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克己复礼
性善论
性恶论
三、儒学与现代生活
古老的儒学在人们的生活中。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世界看孔子: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杏坛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内容( )
①“仁者,爱人”②“政在得民”③“兼爱”④贵贱有序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①②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
D
古为今用,请你说说诸子百家思想在现实社会的利用价值.
儒家的“仁政” 平等博爱、
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法家的法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以德治国
墨家的兼爱、非攻 以法治国
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都主张性善论
B. 都强调礼法
C. 都主张“仁”,“德”治天下
D. 都取百家之长
C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
趣味百家
儒家的形成
背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过程
1、孔子创立
儒学
思想核心:“仁”、
“为政以德”(民本)、
“性相近”(伦理)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2、孟子、荀子总结改造
“仁政”
“民贵君轻”(民本)
“性本善”(伦理)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君舟民水”(民本)
“性恶论”(伦理)
主要内容:
“仁”;
孟子
荀子
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