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礼记》二则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4 13:2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 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理解本文的主题
【学习难点】
理解“教学相长”和“大同社会”。

【自主预习】

基础知识


作品简介

《礼记》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系中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本,主要是对礼制、礼意的记载和论述,解释仪礼。分为礼乐的一般理论和礼乐制度两大类。从《礼记》收录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宗法制度的演变情况。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知识链接
本文节选自《正义》(《礼记集解》)。《正义》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目标导学一:《虽有嘉肴》

朗读指导:注意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X k

字词积累:
(1)正读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 )
②弗食( )
③不知其旨也( )
④然后能自强也( )
⑤虽有至道( )
⑥教学相长( )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⑧教然后知困( )
⑨然后能自反也( )
(3)古今异义词分析与理解。
①虽有嘉肴(古义: 。今义: 。)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 。今义: 。)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 。)


赏析文章

2、翻译课文。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翻译时,如果遇到无法理解的词句,先查找工具书,仍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准备提请小组解决。
3、文章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4、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5、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6、课文在写法上主要有哪些特点?



7、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 “教学相长”的原因。


目标导学二:《大道之行也》

朗读指导:注意节奏划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基础知识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幼有所长( ) 矜( )
男有分( ) 谋闭而不兴(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请找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 )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 )
(3)古今异义词理解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 。今义: 。)
②女有归(古义: 。今义: 。)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古义: 。今义: 。)
④是谓大同(古义: 。今义: 。)
(4)一词多义
①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 )
B.故外户而不闭( )
②谓:A.是谓大同( )
B.予谓菊( )

9、阅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义。


10、作者认为如何建构理想的社会?



1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先用自己的话概括,再说出原文。


12、怎样的社会情景才能称为大同社会?



13、“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1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15、本文写作上有何特点?


拓展延伸

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大同社会”呼吁、奋斗过?













参 考 答 案:

1、(1)正读音
嘉肴(jiā 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2、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4、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5、学和教都很重要,教学相长。作者从日常的吃开始谈起,引出“吃”的重要;接着进行类比论证,强调“学”的重要。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得出结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6、(1)类比论证。(2)论述环环相扣,逻辑严密。(3)语言整齐,朗朗上口。
7、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拓展延伸:
提示:(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在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8、(1)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3)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4)一词多义
①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②谓: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B.予谓菊(动词,认为)

9、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10、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1、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所长,矜、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2、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3、“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14、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15、(1)结构严谨分明、说理透彻。文章开篇由总到分,把“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阐述得清清楚楚。接着具体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一句话概要描述大同社会的景象。
(2)表达美好理想。文章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基本特征的阐述,展示出一个和平、安定、祥和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暗含对现实生活中黑暗现象的厌恶。
(3)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文章多用对偶、排比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增强了表达效果。
拓展延伸:
提示:陶渊明:世外桃源。
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洪秀全:“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孙中山:民族、民生、民权——天下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