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背景
一、安史之乱
(1)内忧外患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唐玄宗统治前、后期作为对比表
唐玄宗后期朝政日趋腐败
日益骄奢
任用奸相李林甫、杨
国忠
不理政事,宠幸杨贵妃
朝政腐败
统治前期 统治后期
崇尚节俭
任用贤相姚崇、宋璟
励精图治
整顿吏治
1.背景
一、安史之乱
(2)外重内轻
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
节度使:唐朝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置军事重镇,称为藩镇,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权力极大,不仅掌握庞大的军队,而且兼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
1.背景
一、安史之乱
(3)重兵在握
安禄山兼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安禄山,胡人,随母改嫁后姓安。早年浪迹边疆从商,30岁后从军,45岁时为讨好唐玄宗,拜29岁的杨贵妃为养母。49岁时身兼三镇节度使。与杨国忠不睦。
2.概况
(1)755年,安禄山借
口朝廷出现奸臣,
和部将史思明一起
发动叛乱,史称
“安史之乱”,持
续八年之久。
(2)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立为帝,
即唐肃宗。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
数民族的援助下,在763年平定了叛乱。
3.影响
材料一 安史之乱对人民是一场浩劫,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整个黄河流域,几乎一片荒凉。
材料二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材料三 安史之乱期间及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这样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藩镇割据直接受害群体
《不第后赋菊》(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中抒发了黄巢什么样的愿望?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1)背景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②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连年灾荒,无以为生。
(2)爆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
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结果: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军进军路线示意图
朱温
2.唐朝灭亡
(1)朱温逐渐控制朝政,并陆续
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2)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
权,唐朝灭亡。
课堂小结
唐朝的兴亡过程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
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
割据混战中原乱。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北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南方: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
南汉、南平,北汉(北方割据太原)
特点1
特点2
特点3
历史趋势
(1)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
(2)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3)要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4)亲近贤达之人,远离不肖者
……
结合唐玄宗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而导致的不同结果,谈谈你对此有何启示?
以史为鉴:
由盛
转衰
唐朝
灭亡
致命
打击
安史
之乱
朱温
夺权
黄巢
起义
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