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华夏
近代以前中国人的“华夷世界体系”
狄
夷
戎
蛮
禽兽
禽兽
禽兽
禽兽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7、18世纪中英两国力量对比
国家 中国 英国
政治 腐朽的封建制度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 小农经济占主导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大清帝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1、统治者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2、鸦片战争前后,资本主义对中国冲击加剧,
中国与西方联系扩大;
3、有识之士从 “坚船利炮”中惊醒。
一、开眼看世界
背 景
(一)
1、代表:
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
魏 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一、开眼看世界
背 景
(一)
概况
(二)
材料一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引进西方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新式水师。
材料二 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一、开眼看世界
背 景
(一)
概 况
(二)
1、林则徐和魏源“师夷”的内容是什么?
2、他们“师夷”的首要目的是?最终目的是?
材料一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引进西方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新式水师。
材料二 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一、开眼看世界
背 景
(一)
概 况
(二)
1、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军事制度;
2、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1、代表:
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
魏 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2、内容:
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军事制度;
3、目的:
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一、开眼看世界
背 景
(一)
概况
(二)
一、开眼看世界
背 景
(一)
概况
(二)
1、积极: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评价
(三)
一、开眼看世界
背 景
(一)
概况
(二)
1、积极: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2、局限: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未认识到落后的根源;也未付诸实施。
评价
(三)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 ……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府志士的必读书。《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背 景
(一)
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①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及战败后列强加强对中国经济和政治侵略。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背 景
(一)
思 想
(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李鸿章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中学。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背 景
(一)
思 想
(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近代科学技术,进行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
简单的说就是在维护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科技文化,巩固清王朝统治。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背 景
(一)
思 想
(二)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目 的
(三)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背 景
(一)
思 想
(二)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挽救清朝的封建统治。
目 的
(三)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背 景
(一)
思 想
(二)
目 的
(三)
论 战
(四)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体用之争
1、异: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实现国家富强;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反对任何变革。
2、同: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背 景
(一)
思 想
(二)
目 的
(三)
论 战
(四)
实 践
(五)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背 景
(一)
思 想
(二)
目 的
(三)
论 战
(四)
实 践
(五)
实践:创办军用企业、民用企业、创办海军、开设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奕訢(中央)…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背 景
(一)
思 想
(二)
目 的
(三)
论 战
(四)
实 践
(五)
积极: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评 价
(六)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背 景
(一)
思 想
(二)
目 的
(三)
论 战
(四)
实 践
(五)
积极: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局限: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器物层面,未能变革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甲午战败宣告中体西用的失败。
评 价
(六)
三、维新变法思想
(一)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展开;
(2)19世纪6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三、维新变法思想
(一)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1、背景:
2、代表:郑观应、王韬
三、维新变法思想
(一)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2、代表:郑观应、王韬
3、主张:
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三、维新变法思想
(一)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2、代表:郑观应、王韬
3、主张:
4、评价:
①为康、梁维新思的想产生准备了基础;
②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三、维新变法思想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维新变法思想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三、维新变法思想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早期维新思想准备了条件。
三、维新变法思想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康有为
内容:立宪法,开国会,三权分立。
三、维新变法思想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把东汉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儒家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打击了守旧派“恪守祖训”的思想。
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孔子打扮成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平等观念的倡导者,尊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教主。
方式:借助孔子的权威,否定君主专制,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特点:将西方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三、维新变法思想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1)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刻;
2)可以减少传播思想和变法的阻力;
3)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软弱与保守。
三、维新变法思想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主张:立宪法,开国会,三权分立;
◆方式:借助孔子的权威,宣传变法思想;
◆特点: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活动: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
三、维新变法思想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2)梁启超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义》
三、维新变法思想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2)梁启超
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设立议院的好处在于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
——梁启超:《变法通义》
三、维新变法思想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2)梁启超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顽固派的因循守旧;
◆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实行
君主立宪的思想;
◆著作——《变法通议》。
三、维新变法思想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2)梁启超
(3)严 复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借用进化论宣传维新变法。
三、维新变法思想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3、思想论战
三、维新变法思想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3、思想论战
顽固势力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民有权,上无权矣,提倡兴权,就会“大乱四起”;
维新派
◆“祖宗之法”必须随时因革,无百年不变之法”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
◆“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三、维新变法思想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3、思想论战
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
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三、维新变法思想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3、思想论战
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
三、维新变法思想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3、思想论战
4、付诸实践
三、维新变法思想
(二) 维新变法思想
1、历史条件
2、代表人物
3、思想论战
4、付诸实践
5、历史意义
维新变法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促进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三、维新变法思想
维新思想与“中体西用”思想的异同
同:二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
异:
1、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维新思想主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中体西用”思想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维新思想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