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测试(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春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测试(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3 19:3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10 小石潭记
测试时间:30 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g) 珮.环(pèi) 清冽.(liè)
B.为坻.(chí) 下澈.(chè) 为嵁.(kān)
C.参.差(cēn) 寂寥.(liáo) 佁.然(yǐ)
D.俶.尔(shū) 翕.忽(xī) 幽邃.(suì)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如鸣佩环 青树翠蔓 往来翕忽
B.犬牙差互 水尤清冽 竹树环合
C.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D.其境过清 隶而从者 蒙络摇缀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清冽:清凉) 潭中鱼可百许.头(许:许多)
B.日光下澈.(澈:清澈) 往来翕忽..(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C.佁然..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悄怆..幽邃(悄怆:凄凉)
D.俶尔..远逝(俶尔:忽然) 隶.而从者(隶:奴隶)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 ——(鱼)静止着,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影.布石上 B.潭西南..而望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6.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
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
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对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
怨愤。
二、填空题
7.按照要求填空。
(1)“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属于 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 ,本
文是他 的第四篇。他与 共同倡导唐代的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与 并称“刘柳”;王维、 、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三、阅读理解
(一)(2019 辽宁丹东七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 8—11 题。
[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
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放鹤亭记
苏 轼
①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
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
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
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②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

田,
或翔于云表,暮则傃

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③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

山人而告之
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
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
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

而玩之,宜若有益而
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
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
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
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④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
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
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
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有删改)
[注] ①陂(bēi):水变。②傃(sù):向,向着,沿着。③挹(yì):酌酒。
④狎(xié):亲近。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佁然..不动( )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4)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
9.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文中作者如何从侧面来写水清澈的特点的?(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有关乙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②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③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乙文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厌倦之情。
(二)(2019 江苏仪征期中)阅读下文,完成 12—15 题。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

,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
一亘石

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


,响若操琴。揭跣

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

十八九居之。交


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

,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
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

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节选自柳宗元《石涧记》)
[注] ①土山之阴:土山的北坡。②亘石:接连不断的石头。③若限阃(kǔn)
奥:用门槛把正屋与内室隔开。④文:同“纹”,花纹。⑤揭跣:把衣服拎起来
光着脚。 ⑥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⑦交络:交织,形容水波像交织
的纹理。⑧翠羽之木:叶子像翡翠鸟的羽毛一样的树木。⑨践履:足迹。⑩得意
之日,与石渠同:这一天的得意快乐,和得到石渠的那一天是相同的。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石渠之事既.穷 既:________ (2)民又桥.焉 桥:___________
1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B.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C.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D.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结合“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几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石
涧中的水景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答案 D 俶 chù。
2.答案 A 佩→珮。
3.答案 C A.许,表示约数。B.澈,穿透。 D.隶,跟随。
4.答案 B 正确的应是: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
5.答案 A A 项中的“影”是名词,意思为“鱼的影子”,在句中做主语,其他
三项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做状语。
6.答案 D 本文的抒情方式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委婉地表达了被贬
流放的忧伤怨愤。
二、填空题
7.答案 (1)抒情 议论 散文
(2)柳宗元 山水游记 《永州八记》 韩愈 刘禹锡 孟浩然
解析 (1)属于文体知识题,“记”“说”“铭”都是古代文体,应注意积累。
(2)属于文学常识题,要特别注意古代作家的字、号,生活的朝代,作品的出
处,等等。
三、阅读理解
8.答案 (1)大约 (2)静止不动的样子 (3)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随声
附和,响应 (4)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山的北面
解析 注意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如“可”,大约。
9.答案 (1)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2)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
解析 翻译时要注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凄,让……感到心情悲伤;怆,凄凉;
适,恰好,正巧;当,对着。
10.答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解析 解答本题,应先了解文章大意,然后根据题目中的提示,找出文中作者从
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11.答案 D “厌倦之情”有误,正确的说法应为:乙文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
的羡慕之情。
[参考译文]
[乙]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了。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
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东山的脚
下。登到高处远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地方,(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
彭城的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
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
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山人养了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
任它们飞到哪里,他们有时立在低洼的水边田里,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
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此地)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
以此为乐。给山人敬酒并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
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
《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那种东西(指鹤),
清净深远悠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
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地欣赏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
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
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
君主即使像鹤这样的清净深远悠闲旷达的东西,仍不能爱好,过分喜好就会使他
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
仍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
以相提并论的。”
山人高兴地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的歌:“鹤飞
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
下,忽然看到了什么,又矫健地重又振翅高翔。整天独自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
苔而脚踩着白石头。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
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
你。回来啊,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12.答案 (1)已经 (2)建桥,架桥
解析 解题时要结合平时的积累,如本题中的“桥”是词类活用,在此翻译为“架
桥”。
13.答案 C 解答本题,可根据文意推断出正确答案。本句译为:这里的水势之
大,为石渠的三倍。横伸出来的石条作为水的底部,宽达水的两岸。因此可以这
样断句: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14.答案 水面平静,如布铺在上面,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流水的声音像是有
人在弹琴。
解析 答题时注意下列重点字词的翻译。水平:水面平静。操琴:弹琴。
15.答案 作者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对石涧中的水景展开描写,写出了石涧之水
流速平缓,犹如纺织物花纹的视觉美和流动时水声悦耳的听觉美,画面感极强。
解析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意思是:水面平静,如布铺在上面,
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流水的声音像是有人在弹琴。“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
是视觉效果;“响若操琴”是听觉效果。视听结合,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石涧之水
的特点:流速平缓,水声悦耳。
[参考译文]
游赏、修整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向上走,从石桥的西北,下到土山的北坡,
当地的百姓又在这里架了一座桥。这里的水势之大,为石渠的三倍。横伸出来的
石条作为水的底部,宽达水的两岸。石条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有的)
像摆开来的筵席,(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屋。水面平静,如布铺在上面,水
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流水的声音像有人在弹琴。把衣服拎起来光着脚而往,折去
竹子,扫去陈旧的叶子,除掉朽腐的树木,这里可以排列十八九张胡床。像织锦
一样交错的水流,其激荡触石发出的声音,都出于石床之下;叶子像翡翠鸟羽毛
般的树木,像鱼龙鳞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石床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
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游赏吗?这一天的得意
快乐和得到石渠的那一天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