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语文园地一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
一
课
时习作家乡的风俗火把节牦牛节 隆重而热烈的节日,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如果是介绍一种风俗,写之前,先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人了解这种风俗,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在介绍的时候,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如果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或“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
写好以后和同学分享,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如果有条件,可以将全班同学的习作集中在-起,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1) 确定主题
可以写一种风俗习惯,也可以写自己参加某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写作指导(2) 列写作提纲,确定重点部分。
①写风俗习惯
A 风俗习惯的内容。 B 特点。 C 风俗习惯的来历。
D 风俗习惯的意义。 E 自己的实际体验。
②参加风俗习惯的亲身经历。
A 参加活动的情况( 重点) 。 B 风俗习惯的来历。
C 这种风俗习惯的特点。 D 自己的感受(重点)。 说风俗,谈家乡,过来过去绕不开一个“情”字。朴实的话语、简短的文字,因有了对故乡的那份深情而动人心弦。
这一堂课中,我们欣赏到了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同时也品味到了同样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对故乡的热爱、眷恋、自豪之情。我们写家乡的风俗,更是透过这种风俗在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家乡的文化,抒写我们心中的故乡情!第
二
课
时语文园地一交流平台 我们读文章,常常发现有些内容写得很详细,有些内容写得很简略。
如《北京的春节》,课文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即使重点写腊八、初一那几天,也不是铺开写,而是突出写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给人印象颇深。 为什么这样写呢?仔细阅读就会明白,《北京的春节》讲的是北京地区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而能表现北京独特习俗的,莫过于这几天了。这几天可以说是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小高潮,所以要详写。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了。因此,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
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习作的时候,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写得具体详细一点,次要内容则简略一点。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清楚。词句段运用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2) 这些近义词, 构成了排比句。 (1) 例句中每个句子中加点词语都表示同一个意思,是近义词。(1)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2) 过年的时候吃鱼:(3) 建筑上雕刻蝙蝠: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
你还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习俗?寓意连年有余。( 鱼与“余”同音)寓意好运气与幸福。( 蝙与“福”同音)元宵节点灯: 寓意祈福灯或平安。
中秋赏月: 寓意团团圆圆。 观察下面的字,再照着写一写,看看自己的书写速度是不是有所提高。书写指导 正楷字: 正楷字指的是横平竖直、方正、棱角分明、无顿笔的字体。写的时候要横写平,竖写直、撇如横、捺如竖,折宜方、钩宜直,点如捺。
正楷字的特点:1.笔画书写的独立性。
2.笔画形态的一致性。
3.字形大小的一致性。 A.学写正楷字是认识、了解汉字的基本笔画、结构以及字形特点的重要途径。
B.写好一笔工整、规范的正楷字也是每个人顺利进行人际交往、树立良好个人形象的基本要求。写正楷字的意义:日积月累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译文: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