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17 壶口瀑布
测试时间:30 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河谷里雾气弥.(mí)漫。
B.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jìn)。
C.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yà)。
D.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chán)潺成溪。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告诫 俯视 水幕 浪沫横溢
B.蜂窝 霎时 弛骋 推推搡搡
C.采虹 凝重 迂回 千军万马
D.雾霭 横跨 石壁 前乎后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B.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C.我们在学习中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4.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比喻)
B.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比喻)
C.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
必生,勇往直前。(拟人)
D.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
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夸张)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非常狭窄,形如“壶口”,河水
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本文描绘的就是这一胜景。
B.本文作者梁衡,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
百年的美丽》《千年一叹》等。
C.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
D.作者在文中不仅细致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
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很自然地想到了人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转
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二、阅读理解
(一)(2019 山东青岛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7题。
壶口瀑布(节选)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
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
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
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
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
如泉;或淌过石板,_________;或被夹在石间,_________。还有那顺壁挂下的,
__________……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
乐,一幅写意画。
6. 画线句子中,作者为什么把壶口瀑布既比作“飞毯”又比作“钢板”?请结
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将下面的词语填入文中空白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哀哀打旋 ②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③潺潺成溪
A. ②①③ B. ③①② C. ①②③ D. ③②①
(二)(2018 江西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8—10 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
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
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我存
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
行八九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
路一直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
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
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
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
总还是难受的。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
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夐远,似乎再
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
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
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
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河面怎么不很规则?”我转问建辉。
“黄河从西边来,”建辉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
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了一个大锐角,对岸
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
灰色的一长段堡墙。又回头对建辉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
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
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
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
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
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
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
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
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
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
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
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至少我已经拜过
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
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
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
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
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
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
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
就等于中国断奶。山大副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国情,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
禁要流泪。这话简直有《世说新语》的慷慨,我完全懂得。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
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
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我存和幼姗也相
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
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厚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
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
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
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略有删减)
8.文章围绕“看黄河”写景叙事。请在下面方框内填写文字,概括“我”触摸河
水前所见之景及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
长风挟着细沙卷地刮来— ① — ② —堤坝像瓦灰色堡墙
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黄河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遭受的磨难— ③ — ④ —徐显明过黄河感慨
流泪
9.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中一处细节描写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语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答案 C 轧 zhá。
2.答案 A B.弛→驰。C.采→彩。D.乎→呼。
3.答案 C 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此处应当用“事半
功倍”。
4.答案 D 该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水”是本体,“席”是喻体。
5.答案 B 《千年一叹》的作者是余秋雨。
二、阅读理解
6.答案 (示例)“从空抖落的飞毯”突出黄河洪流浑厚的特点,“出轧的钢板”
突出其猛烈的特点;两个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河洪流轰然而下时阔达、平展
的特点,突出表达了黄河雄伟壮阔的气势。
解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
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
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或特征等。
7.答案 B 文本叙写的是水流在不同的情况下的特点:由“淌过石板”可知,
水流应该是平缓的,所以是“潺潺成溪”;由“被夹在石间”可知,水流应是受
阻的,所以是“哀哀打旋”;由“顺壁挂下的”可知,其特点是“如丝如缕”,
8.答案 ①黄河及两岸空廓而寂寥 ②浑龙似的黄河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
角 ③在山大与听众共诵《民歌》 ④流沙河告诉“我”他读《黄河》的感慨
解析 本题考查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首先要仔细审题,“触摸河水前所见之
景”“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关键词分别是“景”和“事”;其次确定已经给出
的内容在原文的位置,最后找到需要填写的内容。 找出原文后,再做概括,即
提取关键词加以组合。
9.答案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细节分析:
(示例1)“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 岌
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这个细节表现了“我”触摸黄河水时紧
张、激动又谨慎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示例2)“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
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
这个细节中,“我”投名片的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投入祖国怀抱的虔诚,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示例3)“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
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厚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
了。”这段文字描写了女儿认河后“我”流泪的细节,写出了“我”愿望实现后,
既伤感又欣慰的复杂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示例4)“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这段文字描写
了“我”刮泥土、珍藏泥土的细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细节是指人物、事物、景物具有特色的
细枝末节。 它与一般的描写不同,显得“微小”,但有很强的表现力。答题时,
先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然后阐明是什么细节,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如末
段,“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 我默默,只觉得不忍。 翌晨山大
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 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
一只名片盒里”描写“我”路上不忍刮去鞋底湿泥,回到高雄,又把它们珍藏起
来。 这几个动作细节,表现了“我”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10.答案 文中画线语句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于变化,节奏感强;运用反问句
式,增强语言的气势。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以根据具体的句子,指出其在
句式、修辞、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并适当分析这些特点的作用。 这段话里,如
“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
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是个长句,其中“绕河套、撞龙门”又是短句,
而且整饬,这样,句式长短不一,参差变化,富有韵律。“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
回声? 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使用反问句式,增强语言气势,
表现黄河几千年来遭受的苦难,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