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19
*
登勃朗峰
测试时间:30 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缭.绕(liáo) 翌.日(shù) 沟壑.(hè) 美不胜.收(shèng)
B.穹.顶(qíng) 雇.用(gù) 皑.皑(ái) 轻歌曼.舞(màn)
C.打嗝.(gé) 蔓.延(màn) 颠簸.(bǒ) 霓裳.羽衣(cháng)
D.俯瞰.(kàn) 妩媚.(mèi) 拾.级(shí) 络绎.不绝(y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即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
B.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应,妖媚迷人。
C.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D.我们不停不歇,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速度,疾弛向前。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B.有关领导日前表示,北京要让各功能区更加名副其实....,比如中关村就不再新增
普通商业项目,而要凸显其以科技为中心的定位。
C.市场经济信息瞬息万变....,只有及时掌握信息,才能抓住机遇,取得社会和经济
效益的双赢。
D.临沂龙舟赛拉开了战幕,一只只疾驰的龙舟宛若蛟龙,在沂河水面上劈波斩浪,
络绎不绝....。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B.炎炎夏日,我举目远眺:看到水鸟笨重的身躯掠过水面和它羽毛划过水波的声
音。
C.环保工人的善是他们在我们吹着空调的时候,顶着太阳,流着汗,鼻头上早已
挂满了汗珠。
D.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
5.下列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B.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
C.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
D.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勃朗峰》的作者是马克·吐温,美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
《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B.作者在文中记述了游览勃朗峰的经历。 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既描绘山中奇
景,也写出自己的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富有传奇色
彩。
C.“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一句运用了比
喻的修辞,写出了云的轻柔美丽。
D.文中作者联想到肥皂泡,是为了赞颂大自然的神奇美丽与造化之功。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完成 7—9题。
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
发。路上有很多人结伴而行,乘坐马车的,骑骡的——因而扬起阵阵尘埃。队伍
分散开去,络绎不绝,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路为上坡——一路都为上坡——且
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子背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
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
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
……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
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
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
辉映,妖媚迷人。我们干脆就地而坐,饱览独特美景。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
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反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
无穷变幻,纷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
使。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们”前往勃朗峰的途中的情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赏析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
然.反光灼灼”一句中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9 江苏徐州中考)阅读下文,完成 10—14 题。
秋山寻野
从维熙
①那年秋天,在京郊的山区闲居。看窗外天高云淡,绿叶开始变黄,便走出
了乡院,信步朝村外走去,秋山的苍绿和天空当中的鸟鸣,让人流连忘返。一位
出租车司机看见我说:“您老是不是想看看周围的风景?不远处有黑龙潭、云雾
山,还有……”
②我说:“就这么办吧,哪儿景致最野,你就拉我到哪儿去。”
③车子大约开了一个时辰,在一个名叫“桃园仙谷”的地方停了下来。他告
诉我说,进山后舍弃大路,走小路,保证会有发现。
④进山后,一开始我觉得有点受骗上当的感觉。尽管这儿已是大山之腹,但
仍有不少游客,如过江之鲫。景区示意牌上写明,前面山腰有个大瀑布,游客们
自然趋之若鹜。我则像一只离了群的孤雁,沿山间小路缓缓而行。毕竟期望寻找
山间的野趣呀!
⑤环山小路非常难走,既没有石阶铺路,也没有示意路标,这正是我要探秘
的地方。走了一段崎岖山路之后,我发现,在路旁林木的枝条上,一缕白布条在
秋风中飘摇。我猜测,这是进山人怕归来时迷路,而拴系下的路标。这个发现使
我非常得意,原来,我并不是第一个来这里寻觅野趣的“情痴”,早已经有先于
我者叩访此地了。
⑥果不其然,小心翼翼走了一段山路之后,首先发现了几束开在山坡上的野
花。继而,又看到了万绿丛中的红艳,那是枫叶在深秋绽露出它的身姿。更令人
心旷神怡的,我听到了潺潺流水之声。寻声而去,一条山泉形成的小溪,流淌在
我脚边。
⑦远眺近望,大山空无一人,只有这条轻声唱歌的小小溪流和散落在绿林中
间的阳光与我相伴了。静坐溪水边,想看看水中的鱼儿游弋之乐,可是“水至清
则无鱼”,亮晶晶的清波中,却有五光十色的花斑石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小溪流
中。我伸手捡出一块琥珀色的石子,对着太阳看了看,里边红色的纹络像是血丝。
我爱不释手地看来看去,最后装进衣兜,留作进山寻野的纪念。然后,沿着溪边
崎岖小路,继续向山的腹地进发。这时才发现,刚才看见的红色,不仅仅是枫叶
之红,还有一片片的山楂树,早熟的红果已然坠落山坡,竟然没有人来采摘。一
阵秋风刮过,有的树叶离开了母体,落到溪流之中,顺水漂泊而下。一叶知秋,
这真是秋天山野的静物写生。
⑧静——在久久的万籁无声之后,一阵悠长的声音来自天堂。抬头遥望,最
初无所发现,但片刻之后,终于看见那是一队大雁匆匆南归。久违了,天空的美
神,在喧嚣的城市,无法找到你的身影,在这寂静无声的大山深处,你带给游人
的是天籁声声。时光似乎倒流过去半个多世纪,情不自禁地记起了儿时,每逢雁
鸣长空,我和小伙伴们仰望雁阵时,呼喊出的童真:
南来的雁,
北来的雁,
在我篮里下窝蛋……
⑨此刻,我虽然没了儿时的梦幻,但在大山深处看长空雁过,仍然激起自己
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目送着大雁们的身影,一直消失在长天之角,眼里只剩下
天空扎眼的瓦蓝。闭上眼睛,并顺势靠在一块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
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一口好酒让我爽透心扉。
⑩遥想当年的陶渊明,在桃花源的山中,常以巷巾——也就是古人头上的帽
翅,过滤其自酿的白酒,以求其纯。时间跨越了一千多年,新时代的文人,虽然
无法演绎陶翁的恬淡,只想摆脱开城市生活的喧嚣,在野山中享受一回独饮之乐,
也算得上是难得的乐事了。
?出山时,秋阳高悬。司机问我:“您老玩得开心吗?”我立刻向他表示了
谢意,这真是一次沁人心脾的逍遥游呢……
(选自《河北日报》2019 年 5 月 17 日,有删改)
10. “秋山寻野”中的“野”,包含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在进山寻野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受骗上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人心脾
12. 品析语言。
(1)静——在久久..的万籁无声之后,一阵悠长的声音来自天堂。抬头遥望,最
初无所发现,但片刻之后,终于看见那是一队大雁匆匆..南归。(从词语运用的角
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闭上眼睛,并顺势靠在一块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瓶,一口一
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中引用了童谣和陶渊明“巷巾滤酒”的材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请对文章的第④段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答案 B A.棱 léng。C.颈 gěng。D.砾 lì。
2.答案 C A.按→安。B.蓬→篷。D.婉→蜿。
3.答案 D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此
处望文生义。
4.答案 C A.破折号应为冒号。B.冒号应为破折号。D.句末感叹号应放在引号
内。
5.答案 D A.比喻。B.比喻、拟人。C.比喻。
6.答案 D 两面对一面,应删去“是否”。
二、阅读理解
7.答案 第二天进入冰塔林“我”的具体活动。
解析 选文的第一句“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随后就交代了“我”
在冰塔林的具体活动情况。
8.答案 写出了作者面临死亡时的淡然,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牺牲的乐观
主义精神。
解析 联系全文及选段内容可知,作者面临死亡时十分淡然;从作者对自己身体
状况的叙述,可以看出其不怕困难、敢于牺牲的精神。
9.答案 这是作者对坚冰之下流水的赞美。坚冰之下的流水,不张扬、不炫耀、
凝聚实力、奋勇向前的精神,就是以长江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精神。
解析 结合作者对雪域高原的赞美和文章的主旨来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10.答案 ①海螺沟有生态完整的原始森林。②海螺沟有原始、古老、野性、神
奇、独特、惊险的种种冰川风采。③海螺沟在冰天雪地中还有温泉,将冷与热、
冰与火和谐相融。
解析 本题属提取概括类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
中寻找相应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细读文章,抓住文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
来。最后把这些信息组织成合乎要求的答案。本题可结合第三段“这里,生态完
整的原始森林遍布山间”,第五段“这里,那高达一千零八十米、宽达一千一百
米的大冰瀑布,那原始、古老、野性、神奇、独特、惊险的种种冰川风采”,第
八段“冰川里冒出温泉,且出水口的温度高达九十八度。世间冷与热、冰与火本
不相融,却神奇地在这里和谐相处”等句分析,概括整理出正确答案。
11.答案 以动写静。“锁”原指封闭,封锁。这里指细雨浓雾让作者看不到任何
冰川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遗憾之情。
解析 本题为结合句子理解字义题。答题时,应着重体会关键字在特定语境中的
含义,同时了解字的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字的含义。如“锁”的本义,当动
词用时,是指用锁把门窗、器物等的开合处关住或拴住。引申为封闭,封锁。语
境义:细雨浓雾让作者看不到任何冰川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遗憾。一定要
答出词语对表达人物心理或情感的意义。
12.答案 (示例 1)我不赞同。本文是散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形散神凝。
这样写恰恰体现出这一特点。从表面看,这些内容似乎与冰川无关,但实际上时
时处处皆有冰川的影子,因为文章所写海螺沟的树木、温泉等,都是海螺沟景色
的构成,这些景物与冰川一起成为作者所产生的大自然奇幻、人类渺小的情感的
寄托。
(示例 2)我不赞同。本文是散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形散神凝。这样写恰恰
体现出这一特点。一方面,这些内容与冰川一起成为海螺沟的美好景色,是作者
所产生的大自然奇幻、人类渺小的情感寄托。主题是鲜明而集中的。另一方面,
海螺沟的树木、温泉等,丰富了散文的内容,给海螺沟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增强
了文章的可读性。
解析 本题考查写海螺沟的树木、温泉等似与冰川无关的内容的作用。答题时,
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
一般要答不赞同题干“不太妥当”说法。文章写了海螺沟的树木、温泉等内容,
似乎与冰川无关,实际上这些景物与冰川一起成为作者所产生的大自然奇幻、人
类渺小的情感的寄托。散文内容丰富,但主题鲜明而集中。所以这正好体现了散
文选材自由灵活、形散神凝的特点。答案开放,分析合理即可。
13.答案 A 选项的意思于文中没有相应的表达,属于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