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同步测试(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春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同步测试(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3 21:5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测试时间:30 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
B.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
C.何时眼前突兀.(wù)见此屋
D.手把文书口称敕.(shù)
2.下列诗句,与原文书写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唇焦口躁呼不得
B.布衾多年冷似铁
C.心忧炭贱愿天寒
D.老翁逾墙走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遮盖,覆盖)
B.忍.能对面为盗贼(忍耐)
C.吏呼一何..怒(多么)
D.卖炭得钱何所营.(谋求)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C.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6.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坏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
“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与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
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7.下列对《卖炭翁》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诗人的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
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
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翁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
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了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
黑”则运用了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二、填空题
8.根据提示填空。
(1)室中更无人, 。
( 2 )《 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 》 中 , 表 现 作 者 无 私 奉 献 精 神 的 语 句
是: , !
(3)白居易《卖炭翁》中“ , ”刻画了卖炭翁
虽然衣服单薄,但仍然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矛盾心理。
(4)“ , ”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公使及其爪牙
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蛮横嘴脸。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卖炭翁》,完成 9—10 题。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
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
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9.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
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
使的掠夺罪行做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
不舍。
(二)(2017 江苏宿迁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1—12 题。


杜 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 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 ②文:花纹,图案。
1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答案 D 敕 chì。
2.答案 A 躁→燥。
3.答案 B 忍:狠心。
4.答案 A “直”同“值”,价钱。
5.答案 D 正确的划分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6.答案 D 这首诗虽然是一首歌行体古诗,但并没有连续、频繁地变换韵脚,
只在每小节转换韵脚。
7.答案 A B.白居易是唐朝人。C.卖炭翁不敢反抗。D.“满面尘灰烟火色,两
鬓苍苍十指黑”运用了描写。
二、填空题
8.答案 (1)惟有乳下孙(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4)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能力。(1)为直接型默写,(2)—(4)为理解型默写。理
解型默写是名句默写的一种类型,需要先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写作特色等,
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按照题目的要求写出相对应的句子。
三、阅读理解
9.答案 这一句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
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
解析 扣住诗句揣摩人物的心理以及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此句既是心理描写,又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身上衣正单”自
然希望天暖,然而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寒冷,自己能
够多卖点钱。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深刻地表现出其悲惨的处境,
表达了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
10.答案 C 时间和地点与原文不符。应该是清晨他驾着炭车在结冰的道路上行
进。太阳升得老高,牛疲倦了,人也饿了,在集市南门外歇息。
11.答案 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
(任写两点即可),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
解析 颔联“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中,“湖外草”是眼前景,“海东云”
是远处景;颈联“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中,“莺相和”是近景、听觉,“鹤
数群”是远景、视觉。 据以上分析可以回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诗人将“湖
外草”“海东云”“莺相和”“鹤数群”等几种景物放在一起描写,写出了一派生
机的巫山景色。
12.答案 “急纷纷”写出了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
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解析 “急纷纷”是写野花落时的情形,作者对花落感到无奈,通过落花这一意
象表现出漂泊无依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