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你信吗?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1956-1976)一、在探索中艰难前进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1)时间、地点:
(2)概况:1956年 北京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 “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邓小平一、在探索中艰难前进2.探索中的重大失误(1)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958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词《乘风破浪》一、在探索中艰难前进材料一: “此件印发军委会议各同志,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一、在探索中艰难前进(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农业和工业上的表现有哪些呢?A.大跃进深耕细作产量高,
一棵玉米冲云霄;
彩云栓住玉米腰,
吓得月亮弯了腰。不断更改的粮食亩产量高产稻米卫星竞放
湖北省:36956斤
安徽省:43075斤
天津: 120000斤亩产约1852斤
袁隆平超级杂交稻 它是把若干亩地上种的已长成熟的庄稼移植在一块地上,密密麻麻的。太密了,不通风,怎么办?于是上面架了若干架电风扇吹。阳光不足怎么办?晚上开了强度很高的日光灯照。
——千家驹《七十年的经历》
农业——虚报浮夸一、在探索中艰难前进 大炼
钢铁为 实 现 钢 产 量
1070 万 吨 而 奋 战!以 钢 为 纲 ,
全 面 跃 进!工业
——大炼钢铁 1070万吨的目标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 你认为这种方法可取吗?为什么? “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大跃进”结 果一、在探索中艰难前进 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一、在探索中艰难前进(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人民公社化运动“真是进了共产主义了” 反正干多干少晚上食堂都吃的一样 共产风
要求乡、社、队都要实行军事化的编制。……农民甚至被要求在上下工时要列队,并按口令行进,开工前有战前动员,收工有总结评比。同时,普遍建立了公共食堂、托儿所、幼儿园、幸福院、缝纫厂,促成了家务劳动的集体化和社会化。一时间,徐水县成了一个大兵营。
——1958年7月7日,河北省徐水县县委发出的指示 公社成员列队参加生产一、在探索中艰难前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结 果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越大越公:规模大,公有制程度高) 1959年10月至1960年4月,信阳地区的大批农民饿死,称之为信阳事件。当时信阳地区所属的18个县市,有15个县市出现了大批农民非正常死亡。一、在探索中艰难前进理想现实 为什么会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并且出现集体失智的疯狂行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大跃进”的口号“人可以让地球服、海洋降,
强迫宇宙吐宝藏。”
——“大跃进”的口号5、失误原因①过分夸大主观作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大跃进其实就是毛泽东的一个“强国梦”……这还不只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梦,它也是当时举国上下成百上千万人想要创造人间奇迹的集体雄心的写照。
——杨奎松:《毛泽东的“强国梦》4、失误原因①过分夸大主观作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②急于求成③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国情认识不足①过分夸大主观作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②急于求成;
③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国情认识不足;
④个人崇拜严重;
⑤受苏联的影响。
4、失误原因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②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5、教训(启示)一、在探索中艰难前进(3)国民经济调整①表现:
②成效:七千人大会 这次会议对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一、在探索中艰难前进2.探索中的重大失误天灾人祸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严重“大跃进”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1959-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调整(八字方针)二、“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都将存在资产阶级,并企图复辟资本主义,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他要求全党对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号召千万不能忘记阶级斗争。
——摘自《文化大革命简史》毛泽东认为当时的中国应优先解决什么问题?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抓阶级斗争二、“文化大革命”1.原因:2.时间: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判断,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1966年夏——1976年10月 中央文革小组 “文化大革命”名字的由来
1965年冬,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点名批判北京市副市吴晗写的《海瑞罢官》。这一批判得到毛泽东的支持,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这场运动最早是从文化领域掀起的,所以称为“文化大革命”。二、“文化大革命”3.动乱局面①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成中央文革小组,他们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②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
③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部分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
④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⑤“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残酷迫害清华红卫兵宣传破四旧二、“文化大革命”3.动乱局面 (一)红卫兵运动毁文物烧古籍拆匾额拆寺庙 斗和尚大字报满天飞二、“文化大革命”3.动乱局面二、“文化大革命”3.动乱局面(2)批斗“走资派” 在火葬单上,刘少奇的名字被改为“刘卫黄”,共和国主席成了“无业”游民。批斗文学人士二、“文化大革命”周小舟 (1966年12月25日,湖南省委书记)阎红彦 (1967年1月8日,云南省委书记)陈昌浩 (1967年7月30日 原红四方面军总政委)
刘少奇 (1969年11月12日,共和国主席)彭德怀 (1974年11月29日,元帅)贺龙 (1969年6月9日,元帅)
刘盼遂(1966年,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语言学家)杨朔 (1968年8月3日,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作家)李广田(1968年11月2日,云南大学副校长,作家)周瘦鹃(1968年,现代作家)刘绶松夫妇(1969年3月16日,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授)吴晗 (1969年10月11日,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狱中自杀,死前头发被拔光……文革中非正常死亡的政界及社会名流人物二、“文化大革命”二、“文化大革命”4.结束(1)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这次政变 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九一三事件)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张春桥:抹掉个唐山算什么。
时髦口号:“抓革命,促生产”,革命高于人命。
救灾就是“狠狠打击帝修反”。二、“文化大革命”4.结束——“四人帮”(“文革”结束的标志)(2)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欢庆粉碎“四人帮”审判席上的“四人帮二、“文化大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刘少奇曾经说过: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 “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 十年文革中,红卫兵运动最初是走上街头破四旧,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很快发展到抄家、打人、砸物等全国内乱的局面,文革整了1亿人,非正常死亡773万人。无数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各级干部遭到批斗。 十年“文化大革命”我国经济损失5000亿元之多,而1949—1979年的基建投资总共才6000亿元。这就是说文革消耗了建国后的大部分的能量。职工平均工资下降4.9%;农民平均收入没有增加,许多农民甚至连温饱都难保证。
文革死亡人数:官方的统计数字是:“总的估计,因大量冤假错案受到诬陷、迫害和株连的达到一亿人以上。”二、“文化大革命”5.影响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经济受到严重损失,民主和法制受到践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损害)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6.反思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 国家已经没有力量给两千万年轻人安排工作,放在城市又不安全,怕出乱子了,这才想出“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的冠冕堂皇的口号,把我们放逐四方,于是我们这支曾经为他们冲锋陷阵、赤胆忠心的千军万马,统统落入安排好了的陷阱里。
——1970年下乡北大荒的某青年,17岁“古时候人民跪着喊万岁,‘文革’时人民站着喊万岁”。
什么忠君啊、文字狱啊、愚民政策啊、个人迷信啊、血统论啊......不都是封建社会的那套吗?但封建这东西,单是上边搞是搞不成的,它需要下边配合。“文革”不会重演只是因为没人肯当导演,但中国不缺乏“文革”演员。
——《一百个人的十年》
(1966年,5岁,男,幼儿园儿童)7.启示: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个人崇拜;③健全民主与法制,走依法治国的道路;④树立公民意识,有独立思考。三、建设成就三、建设成就(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1、成就:
①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1965年,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②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等一批新兴工业逐步建立,工业的地区分布和门类结构明显改善。
③修建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水利建设和国防尖端技术取得巨大进展;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2、意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模范人物:大庆油田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工人采油大庆油田的钻机 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中部,介于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之间。 1959年9月26日,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同镇境内的一口探井喷出了工业油流,根据地质勘探资料推测,这里很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当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庆典前夕,因此取名为“大庆油田”。大庆油田王进喜和队友们用身体搅拌水泥,制服井喷 1960年3月,王进喜来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他率领的1205钻井队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在他和石油工人艰苦奋斗下,大庆油田的原油产量大幅度上升,油田建设规模比原来扩大一倍以上,为甩掉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建立了功勋。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艰苦创业精神,也被誉为“铁人”精神。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焦裕禄
(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为了解“三害”,起风沙时,焦裕禄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下大雨时,他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他所开创的水利工程,经后来引黄淤灌,最终让二十多万亩盐碱地变为良田。
焦裕禄总结出治理风沙的办法:“贴膏药”、“扎针”。
所谓“贴膏药”,就是把淤泥翻上来压住沙丘。焦裕禄看到农民这种做法效果很好,就在全县推广。
所谓“扎针”,就是大规模栽种泡桐。焦裕禄了解到,兰考有“三宝”:泡桐、花生和大枣。他对泡桐特别重视,这种树能在沙窝生长,长得又快,五六年就能长成大树,即能挡风又能压沙。并且泡桐年年生根发新苗,可以陆续移栽,不用多投资。成林之后,旱天能散发水分,涝天又能吸收水分,可以林粮间作,以林保粮。焦裕禄在花生地里拔草解放军好战士雷锋雷锋
(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5月,雷锋作为全团候选人,被选为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解放军报》发表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精神:
“甘当螺丝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党和国家无限热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工作勤恳,吃苦耐劳,刻苦钻研,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公而忘私精神等。三、建设成就(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1、成就:
①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②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③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东方红一号氢弹爆炸瞬间袁隆平是一次严重失误,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
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