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教案
【课程名称】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 【教学对象】七(6)班
【课时】一课时 【教师】韦艳洋
【教材分析】
血液的成分及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以探究实验引入观察血细胞,使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细胞的数量、形态结构有了正确的认识。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得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红细胞的功能与血红蛋白密切有关,血红蛋白的特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血液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如:血液是红色的,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血液对人体很重要,失血过多会死亡、要输血救治等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血液的成分和血液的功能,增强健康意识,合理饮食,预防青少年贫血的发生,促进青少年更加健康地生活。
【设计理念】
学生动手探究活动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们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血液成分和主要功能。
技能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进一步获得显微镜操作能力。
2.人血常规化验单的化验数据分析提高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血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贫血症状的资料、预习。
【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演示教学策略、小组协作学习策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教学效果
一、导入。3min
教师展示图片,提出疑问:
1.为什么血液对人体这么重要?
2.你能看懂血液化验单吗?
二、新课传授32min
1.血液的成分及功能15min
(1)你知道血液的成分吗?怎样才能观察到这些成分?
下面大家看一段两分钟的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视频中的实验中,有什么实验现象?由此可见,血液的成分是什么?
(2)播放视频后,教师陈述血液的成分以及功能。
(3)提出问题:现在,你能完成下面的表格内容吗?请分小组进行活动讨论。
(4)接下来有请一个小组代表回答表格内容。
2.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12min
(1)刚刚我们已经认识了血液的成分以及功能,血细胞的形态结构是不是真的像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样呢,口说无凭,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对血液进行观察呢?先来看一段实验演示视频,边看边回忆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之后有请两位同学上台完成实验。
(2)视频看完了,大家回忆一下显微镜的操作过程?
(3)有请两位同学上台操作显微镜,演示一下这个实验。
(4)提问几个问题,看到了什么细胞?有什么形态特点?
3.回到刚刚新课之前的问题,我们已经认识了血液的成分功能,你能看懂血液化验单了吗?5min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这位病人得了什么疾病?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你建议他在饮食上怎么做?
三、小结与练习5min
1.教师提问: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2.一起完成课堂练习。
3.课后作业
课后思考:你知道人体血液占体重比例是多少吗?如果有病人急需输入血液抢救,能随意输入任一种血液吗?这是我们下一节课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请大家课下做好思考,完成预习任务。
通过身边常见的现象,思考血液的重要作用,引入新课。
看视频,思考问题并回答。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完成表格内容。
派代表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显微镜
学生认真看视频。
回答问题。
上台演示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实验。
回答问题。
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最后形成总结报告汇报教师。
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练习。
课后完成课后作业,并做好下一节课的预习工作。
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积极性。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问题的设置联系生活实际。
该环节有利于开拓思维,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反思】
学生对血液知识已有初步的认识,如血液是红色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血液对人体很重要,失血过多会死亡要输血救治等。但是对血液的成分及作用了解不够深入,而且知识点较零碎,授课式应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学生理解血液的成分和各部分的功能,增强健康意识,合理饮食,预防青少年贫血的发生。课前预习以及课中两个视频的播放,几个学生讨论环节的进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节省课堂详解知识点时间,使课堂利用效率更高,使学生更好地内化知识重难点,大大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