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计 划
课题 19 枣儿 课时 1 二次 备课
班别 授课人
时间 教 具 幻灯片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剧情,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3.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重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难点 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其思想情感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明确目标 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枣儿大家喜欢吃吗?甜甜的,吃上一颗美美的。 今天的枣儿,更凝聚着浓浓的亲情。这就是曾获“中国曹禺戏剧一等奖”的话剧小品《枣儿》,让我们一起品味一下它的味道吧! 学生倾听教师讲述,感悟和体会。 齐读学习目标 5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二次 备课
二、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及相关人物背景简介 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基础知识梳理 4、概括话剧的主要情节 课前请同学们预习了本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枣儿》等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分析以下问题: (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蓦 然mò 翘 首qiáo 囫 囵hú lún 踌 躇 chóu chú 竹 匾biǎn 咀 嚼jǔ jué 喃喃:蓦然:翘首: 囫囵:喜出望外:津津有味: 通读话剧,概括剧情 教师总结: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 同学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孙鸿,当代剧作家。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以组为单位,分析思考问题。 借助工具,识记字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猛然;不经心地。 抬起头来(望)。 完整;整个儿的。 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10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枣儿”在剧中所起作用的探究 文章开头和结尾引用同一首童谣,有何作用 剧中人出清理 分析未出场的人物形象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本文象征手法运用 链接生活,总结升华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分析如下问题: (1)教师提问:“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2)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5)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教师总结:“枣儿”象征着亲情、故乡及精神家园。 你是如何理解作品主题的? 教师总结: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希望我们守护好这个家园。 学生朗读课文,分析回答,预期引导: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串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 学生从教材中找到:全剧共有四个人物 两位出场:老人和男孩; 两位未出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 学生分析,预期引导:“枣儿”象征着亲情;“枣儿”象征着故乡;“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 同学们结合全文各抒己见 10 15 5
巩 固 练 习 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二次备课
作 业 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 校 检 查 记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