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4 18:3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朝花夕拾》
再不朽的经典巨著,唯有使你产生共鸣,获得享受,阅读时才会感到愉快,才会觉得这是一本好书。
——余映潮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谁?
熊孩子
工作狂
兼济天下,怜爱小儿
段子手
顽皮
任性
大侠
民族魂
民族魂——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来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等。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发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
他人看鲁迅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
——毛泽东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怀鲁迅》郁达夫
《朝花夕拾》—题目解说
“朝花夕拾”的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实际上“朝”是指鲁迅的早年时期, “夕”是指鲁迅的晚年时期,“花”是指鲁迅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包括对美好童年时光的怀念,还有对亲人和师友的缅怀和眷念。朝花夕拾,运用比喻,将早年旧事比作“朝花”,晚年回忆比作“夕拾”,生动形象,且又含蓄,富有文采。
《朝花夕拾》—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写作时间:《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曾先后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写了《后记》,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
《朝花夕拾》主题思想
《朝花夕拾》的10篇作品,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和成长道路,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侧面描绘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景象。具体生动地凸显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如家庭怎样教育儿童,孩子读什么书,旧的书塾和新的学堂是怎样的,留学日本受到的歧视和正直的老师对他的关爱,乃至革命的风气等等,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作品中流露着一位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生存的基本问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回忆和成年以后的深沉思考。
《朝花夕拾》主要内容
小引
  狗·猫·鼠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等篇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
阅读活动一——追忆那些人
示例:三味书屋的寿镜吾
寿先生是我在三味书屋的启蒙老师。还记得第一次见先生,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就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严而不厉、严而可亲。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在三味书屋的学习还是很快乐的,功课也不多,只不过读书、习字、对课而已,闲暇时还能看看闲书,还可以去三味书屋的后花园里玩玩,比如爬上花坛去折腊梅,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同学们便会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就会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完,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
最难忘的是寿先生读书的情景。先生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他居然可以忘记学生的存在,摇头晃脑地忘情读书,我当时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寿先生爱读书的真诚态度,也许给了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吧,这比传递知识更重要。
阅读活动一——追忆那些人
要求:用鲁迅的口吻追忆
参考题目:
儿时保姆——长妈妈
恩师藤野先生
我的父亲
留学生范爱农
活动二、品味那些事
示例:《父亲的病》
概述:鲁迅说:“我曾经和一名医生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父亲的病。他用的药稀奇古怪,但我还是信了他,给父亲吃了,却毫无起色。后来他又介绍了一位医生,开了药,却与上一位全然不同,甚至还有原配的蟋蟀一对。这时父亲的病依旧没有起色,也不肯吃药了。最后,父亲在一片叫嚷声中去了。”
动人细节: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哎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评价:
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文章重点回忆鲁迅儿时为父亲求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庸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隐含着作者要用现代科学救国的思想。
活动二、品味那些事
要求:用鲁迅口吻概述某一件事,展示动人细节,用自己的观点评价它
参考题目:
美女蛇的故事
雪地捕鸟??
老鼠娶亲??
长毛的故事?
活动三、我为鲁迅代言
当鲁迅的代言人,替他做一期访谈录,回答这样三个问题:
问题一:童年时代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问题二:青年时代你为何要弃医从文?
问题三:你写的文章想发挥什么作用?
活动四、我思故我在
写下你对鲁迅和这本名著的看法,自选角度,谈自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