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 课件 (共3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 课件 (共3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4 16: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15.自相矛盾 说起寓言,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亡羊补牢,守株待兔。 看来,同学们积累的有关寓言方面的知识真不少。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关于法家学说的著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子所著的寓言故事有《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 1.认识“吾、弗、夫” 3个生字,会写“矛、盾”等4个生字,理解“誉、陷”等字的意思。
2.能读懂、读通古文,并理解古文的意思。第一课时
吾辈wú吾
吾家
吾兄
弗得fú弗
弗能
逝者如斯夫 fú夫máo矛结构:独体结构音序:M 部首:矛组词:矛盾 矛头书写指导:字头稍小,横勾稍长,竖钩略弯,撇笔伸展。dùn盾结构:半包围音序:D 部首:目组词:后盾 金盾 书写指导:首撇短而平,末撇长而伸。“目”稍窄,内两横靠左。yù誉结构:上下音序:Y 部首:言组词:荣誉 名誉书写指导:“兴”撇捺伸展以盖下,“言”略窄,“口”稍扁。wú吾结构:上下音序: W 部首:口组词:吾矛 吾国书写指导:“五”末横长,“口”略偏居中。字词检测近义词我会找。誉——坚——反义词我会找。誉——硬赞贬这篇文言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 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 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 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你能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吗? 楚人/有 鬻 /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 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 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找出描写楚人尴尬难堪的句子。其人弗能应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人们的问话致使鬻盾与矛者哑口无言。(提示:由故事的高潮感悟课文所包含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
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自相矛盾
盾:坚,物莫能陷
矛:利,于物无不陷楚人誉其盾与矛 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第二课时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朗读课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楚国人。卖。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这句话写出了楚人夸赞自己的盾很坚固,任何物体都不能戳穿它。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刺破,这里有“穿破”、“刺穿”的意思。 楚人又接着夸赞自己的矛锐利无比,任何物体都能被它戳穿。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有人提出了让他的矛刺自己的盾,结果会如何?用。刺破。有的人。其人弗能应也。 “弗能应也”写出了楚人听到问题后的反应,他回答不上来。不。回答。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用在首句,引起议论。 思考:
楚人为什么不能回答别人的问题? 因为他无论如何回答,都与他前面所说的话相抵触:如果他说矛能刺穿盾,则与他所言“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前后不一致;如果他说盾不会被刺穿,则与他所言“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前后不一致。 这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言过其实,自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令人感到可笑。说一说你对卖矛和盾的人的看法。课文结构自相矛盾一楚人问于楚人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楚人弗能应——矛与盾不可同世而立要实事求是这篇课文是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的道理。课文主旨 1.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例子?
2.引导学生思考:这楚国人被这么一问,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瞧瞧这位楚国人的样子,仅仅是“弗能应”吗?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他此时的窘态吗?体会楚国人当时的窘态。引导学生说出“哑口无言”的意思。 ? 通过寓言故事体会蕴含的道理。寓言故事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本文通过楚人“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言行一致,前后一致。寓言故事结构简短,却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推荐阅读 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人物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