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讲义,复习补习资料(含知识讲解,巩固练习):24神奇的眼睛 通过透镜看世界(基础)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讲义,复习补习资料(含知识讲解,巩固练习):24神奇的眼睛 通过透镜看世界(基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3-04 16:0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眼睛和眼镜 显微镜和望远镜(基础)


【学习目标】
1.知道眼睛的构造和眼睛视物的原理;
2.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
3.掌握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4.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构造;
5.理解显微镜将物体放大的原理和望远镜望远的原理。
【要点梳理】
要点一、眼睛的结构
1、构造:睫状体、瞳孔、角膜、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玻璃体等部分构成。
2、视物原理: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他的折射后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再经视神经系统传入大脑,就能看到物体。
3、远点:依靠眼睛的调节所能看清的最远的点。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处。
4、近点:依靠眼睛的调节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正常眼睛的近点大约在10cm处。
5、明视距离: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cm,这个距离叫明视距离。
要点诠释:
1、看近处的物体和远处的物体时眼睛的调节变化:
比较项
看远处的物体
看近处的物体
睫状体
舒张
收缩
晶状体
变长、变薄
变凸、变厚
眼球折射能力
变弱
变强
能够看到的最远或最近点
无限远处
离眼睛10cm左右(近点)
图示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只眼的观察范围大约是150°,而两只眼的观察范围就接近180°。人的两眼观察范围有很大一部分是相互重叠的。人只有同时使用两只眼睛,才能准确地判断物体的前后距离。
要点二、 近视眼及其矫正
1、近视眼:
(1)表现: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成因:晶状体变得太厚,折射光的能力太强或由于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之前,视网膜上得不到清晰的像。如图:
2、近视眼的矫正:
矫正近视眼,要抵消过度的折光作用。可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使入射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再射入眼睛,会聚点就能移到视网膜上,如图所示。
要点诠释:
1、近视眼的远点为有限距离,近点也比正常眼近,因此,近视眼的人习惯紧贴在书上看字。
2、近视眼是因为眼睛调节能力减弱或是眼球前后过长造成的,近视眼应选用适当度数的近视镜片进行矫正,近视眼镜是由凹透镜制成的。
要点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1、远视眼:
(1)表现:远视眼只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2)成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是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发散程度较大,光会聚到了视网膜之后。
2、远视眼的矫正:
矫正远视眼,增强对光的折射作用。可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远视眼镜,使入射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进入眼睛,会聚点就能移到视网膜上,如图所示。
要点诠释:
1、远视眼的近点变远。
2、焦度:透镜的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透镜焦距的倒数叫透镜焦度。用φ表示即:
3、焦距以米为单位时,焦度的单位是屈光度。眼镜度数是屈光度数乘以100。如焦距为1/5m的凸透镜,焦度为5屈光度,用它做成的远视镜片为+500度。
4、度数:远视镜的度数为正数,近视眼的度数为负数。
要点四、显微镜
1、构造:目镜、物镜、载物片、反光镜等几部分构成。如图所示
2、目镜和物镜:目镜和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靠近物体的叫物镜,焦距较短;靠近眼睛的叫目镜,焦距较长,两镜间的距离是可以调节的。
3、成像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物镜后,在物镜的焦点以内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一实像又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如图所示:
要点诠释:
对于显微镜,要理解它的结构由物镜和目镜组成,它两次成像,一次成实像一次成虚像,放大倍数等于两次放大倍数之积。
要点五、望远镜
1、构造:由两种凸透镜组成,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焦距较长;靠近眼睛的叫目镜,焦距较短。如图所示:
2、成像原理:由于从天体上各点射到物镜上的光可以看作是平行光,经物镜折射后,在物镜焦点外很近的地方,得到天体的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的前焦点和物镜的后焦点重合在—起,所以天体通过物镜所成的实像,位于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这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对目镜来说是物体,它经目镜所成的像是放大的虚像。
3、视角:被观察的物体两端到人眼光心所夹的角叫视角。如图所示视角的大小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物体越大,或离眼睛越近,视角越大。
要点诠释:
1、望远镜的作用是看清远处的物体,望远镜的物镜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但是像离我们的眼睛更近了,经过目镜的放大,我们观察像的视角变大,这样就能观察的清楚了。
2、望远镜的物镜的直径越大,来自远处的物体的光射到物镜上的就越多,经物镜会聚后所成的像就越亮。这对与观察天空中的暗星非常重要。
【典型例题】
类型一、眼睛的视物原理
1.(2019?滨州模拟)眼睛能看清物体,是因为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对于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B
【解析】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物体在眼睛的视网膜上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B。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的了解和掌握,结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答。
举一反三: 【变式1】只要距离合适,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人都可以看到,原因是(  )
A.不断改变像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B.不断改变物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C.不断改变晶状体的凸起程度,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变式2】 眼睛比照相机要复杂得多,曈孔相当于照相机中的__________;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_____,它把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视网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_____。
【答案】光圈;镜头;底片
类型二、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2.小明同学上初中后患了近视眼,使远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 (选填“前”或“后”)而看不清远处物体。现在有一种治疗手术,采用激光对角膜进行处理,使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得 (选填“强”或“弱”)些。
【答案】前;弱
【解析】近视眼的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采用激光对角膜进行处理,能使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得弱一些。或者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成在视网膜上。
【总结升华】近视眼是长期用眼不卫生,包括用眼姿势不正确、长时间看书不注意休息、在强光下或弱光下看书等,造成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的办法主要是带凹透镜做成的眼镜或进行必要的手术。
举一反三: 【变式】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物体经晶状体成像于视网膜上。对于近视眼患者而言,远处物体成像的位置和相应的矫正方式是(  )
A.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B.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C.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D.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答案】B
类型三、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3. 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A.(1)、(2) B.(1)、(3) C.(2)、(4) D.(3)、(4)
【答案】C
【解析】远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小,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会聚透镜,即凸透镜进行矫正。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太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举一反三: 【变式】(2019?广州校级二模)细心的小红,观察妈妈看报纸时要戴上眼镜,看电视时又摘下眼镜,她觉得妈妈的眼睛是 __________(填“近视”、“远视”)眼,妈妈配戴的眼镜是 __________透镜,利用这种透镜制成的光学原件还有 __________。(只需要填写一种)
【答案】远视;凸;放大镜
类型四、显微镜
4. 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物体离物镜的距离(  )
A.小于焦距 B.等于2倍焦距 C.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 D.大于2倍焦距
【答案】C
【解析】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所以放在载物台上的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位于目镜的焦点之内,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总结升华】题目考查了显微镜的构造和成像原理,掌握显微镜的物镜成放大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类型五、望远镜
5. 关于天文望远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让更多的光射入到物镜中 B.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
C.采用焦距很大的凸透镜作物镜 D.增大观察的视角
【答案】C
【解析】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镜的叫目镜,靠近被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口径做得较大,是为了会聚更多的光线,从而观测到更暗的星体;反射式天文望远镜采用凹面镜,能够把来自遥远宇宙空间的微弱星光会聚起来,进行观测;所以C是错误的。
【总结升华】题目考查了望远镜的构造和成像原理。天文望远镜是用来观测太空星体的,星体发出的光到达地球时,已经十分微弱,因此需要用口径较大的物镜来会聚光线。
举一反三: 【变式】关于望远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远处的物体透过物镜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B.目镜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
C.远处的物体透过物镜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D.通过望远镜看远处物体视角变大
【答案】C
【巩固练习】
一、选择
1.(2019?天桥区二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关于眼睛及其视力矫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凹透镜
B.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虚像
C.近视眼的眼镜镜片是凹透镜
D.远视眼看近处景物所成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2. 下列与近视眼不符合的是(  )
A.晶状体曲度过大 B.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C.眼球前后径过短 D.可用凹透镜纠正
3. 关于眼睛及其视力矫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凹透镜
B.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是虚像
C.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眼镜镜片是凸透镜
D.远视眼看不清近处景物,是因为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4.在生物课上使用显微镜时( )
A.物镜成实像,目镜成虚像 B.物镜成虚像,目镜成实像
C.因为显微镜中没有光屏,所以都成虚像 D.成实像还是虚像,要根据物距确定
5.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由视角决定。视角大,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就大,眼睛所看到的物体就显得大。下面四种情况,眼睛感到最长的物体是( )
A.站在20m远1.6m高的人 B.8m远的一棵1.7m高的小树
C.2m远的1m高的柜子 D.40m远的1.8m高的竹竿
6.(2019?东昌区校级模拟)小龙发现平时不戴眼镜的陈老师在阅览室看报时却要戴着眼镜才能看清,小龙对陈老师的眼睛及所戴眼镜的判断合理的是(  )
A.远视眼 凸透镜 B.远视眼 凹透镜
C.近视眼 凸透镜 D.近视眼 凹透镜
二、选择
7.近视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_透镜,它和眼球中相当于透镜的那部分的综合作用,使得眼球这个“照相机”的“镜头”的焦距变________了。老花镜的镜片是________透镜。
8.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________,折光能力________,或者是眼球在前后方向上________,来自近处一点的光将会聚在视网膜的________,视网膜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光斑。远视眼要用由________制成的远视眼镜来做矫正。
9.人观察物体时,视角越大,被观察的物体看起来越 (填“大”或“小”),且越 (填“清楚”或“模糊”)。
10. 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标本通过物镜成一个________像,通过目镜观察时,目镜再把这个像放大一次,在目镜所成的是________像。(填“实”或“虚”)
11.人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 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如果眼的屈光本领过强,或眼轴偏长,清晰的像就会成在视网膜前,这就是 视眼,这可以佩戴镜做的眼镜,让光先适当,使清晰的像略向后移,准确地成在视网膜上。
12.老花镜的镜片是 透镜,它的度数等于它焦距(用m作单位)的倒数乘以100,小明拿着爷爷的老花镜正对太阳光,再拿一张纸在老花镜下来回移动,纸上得到一个最小的光斑距老花镜50cm,则小明爷爷老花镜的度数是 度,爷爷戴上老花镜后能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 (前/后)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13.(2019秋?滕州市校级月考)显微镜的物镜是一个凸透镜,目的是得到一个放大的 像,它的目镜也是一个凸透镜,目的是得到一个放大的 像。(选填“虚”、“实”)
三、简答与作图
14.小明的爸爸有一副眼镜,小明观察发现:爸爸在看书时常常会戴上眼镜,看电视或看远处的物体时又会摘下眼镜。 (1)请你猜想小明爸爸配戴的眼镜是什么透镜制成的?并说明你猜想的理由。 (2)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15.根据近视眼成因及矫正方法,在如图所示方框内画出矫正所需的透镜并完成光路图。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
1.【答案】C
【解析】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微型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无论是近处还是远处的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都是大于2倍焦距,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实像。
2.【答案】C
【解析】A、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故A错误;B、眼睛好比是一架照相机,即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C、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眼睛成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应该佩戴凹透镜来矫正视力,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光线推迟会聚,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故C正确;D、远视眼看近处景物所成像落在视网膜上的后方,看远处的物体有可能使得像落在视网膜上,故D错误;故选C。
3.【答案】D
【解析】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而不是凹透镜,故A错误;眼睛的成像情况与照相机的成像性质相同,它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就要戴凹透镜来矫正,使光线在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先发散一下,以便使像成在视网膜上,故C错误;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弱,近处的物体发出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使人看不清物体,故D正确。
4.【答案】A
【解析】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A选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物体对眼睛成视角的大小和物体本身的大小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如果视角大,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就大,眼睛所看到的物体就大。所以4个选项中,C选项距离最近,故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就大,眼睛所看到的物体就大。
6.【答案】A
【解析】由题意“平时不戴眼镜的陈老师在阅览室看报时却要戴着眼镜才能看清”,这说明陈老师能够看清远处的物体,但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所以说明,陈老师的眼睛是远视眼.陈老师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需佩戴凸透镜矫正;故选A。
二、填空
7.【答案】凹;长;凸
【解析】近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使眼球这个“照相机”的“镜头”的焦距变长,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所以,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相反,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8.【答案】太薄;太弱;太短;后方;凸透镜
9.【答案】大,清楚.
【解析】如图所示:视角越大,即物体AB离人眼越近时,AB在视网膜上对应的像A″B″就越大,也就是说被观察的物体看起来越大。就好比一座山,你站在山脚下,则山看起来很大,离山十分远则山看起来很小。又因为近处的物体射入眼睛的光线较多,所以我们看起来会更清晰些。

10.【答案】实;虚
【解析】
11.【答案】晶状体;视网膜;近
【解析】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焦距可调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正常眼睛成的像在视网膜上,所以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如果眼的屈光本领过强,晶状体把光线会聚到了视网膜的前方,说明晶状体的曲度变大,是近视眼,根据凹透镜对光线发散的特点,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使清晰的像略向后移,准确地成在视网膜上。
12.【答案】凸;200;前
【解析】老花眼是远视眼,所以要戴凸透镜来矫正。凸透镜的焦距为0.5m,所以老花镜的镜片度数:。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减弱,使近处物体发出的较为发散的光线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而是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戴上凸透镜后,通过凸透镜的会聚作用,使像成在视网膜上,所以戴上老花镜后,像的位置前移了。
13.【答案】实;虚
【解析】显微镜的物镜是一个凸透镜,目的是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它的目镜也是一个凸透镜,目的是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显微镜放大了两次,是倒立的;故答案为:实;虚。
三、简答与作图
14.【答案】(1)配戴的可能是凸透镜。理由:小明的爸爸看书时要戴上眼镜,说明它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这是由于他眼睛的折光能力太弱,来自近一点的物体所成的像在视网膜后面,由于凸透镜具有会聚作用,所以他要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2)将小明爸爸配戴的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并正对着太阳光,移动眼镜,如果在地面上能看到很亮的光点,则说明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答案不唯一)
【解析】(1)爸爸在看书时常常会戴上眼镜,看电视或看远处的物体时又会摘下眼镜。小明的爸爸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小明爸爸的眼睛是远视眼,戴凸透镜。(2)①垫上眼镜布用手摸摸,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②放在阳光下,眼镜正对着太阳光,移动眼镜,地面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点的是凸透镜。出现暗圈的是凹透镜。③放在字上,对字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凸透镜,否则是凹透镜。④眼镜放在窗户和墙之间,墙面上能成像的是凸透镜,不能成像的是凹透镜。
15.【答案与解析】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答案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