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共6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共6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4 14:2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1483-1546
加尔文
1509-1564
亨利八世1491-1547
【学习目标】: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2.认识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主张;
3.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中国布达拉宫(佛教)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基督教)
麦加大清真寺(伊斯兰教)
名称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产生
时间 公元前
6世纪 公元
1世纪 公元
7世纪
产生地点 今尼泊尔境内 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 阿拉伯
的麦加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传说中的耶稣 穆罕默德
教义
主张 宣扬众生平等,主张忍耐顺从,放弃斗争,将来进入极乐世界。 宣传耶稣是上帝的使者,救世主;耶稣教人忍受苦难,死后会升入天堂;《圣经》是经典。 真主“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真正的使者;教徒不分部落都是兄弟;《古兰经》是其经典。
基督教的主要教义
原罪
救赎

原罪 ---(Original sin)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
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耶稣的诞生
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
耶稣是上帝耶和华之子,公元一世纪元年他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伯利恒。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叫约瑟。
玛利亚未被迎娶前,圣灵降临在她身上,使她怀孕。约瑟一度想休了玛利亚,但受了天使的指示,仍把她娶了回来。
后来教会把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庆祝耶稣诞生,成为基督教最盛大的节日。为了纪念耶稣,人们把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纪年,耶稣诞生前叫公元前。
早期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统治中身处被敌视,迫害的境遇。罗马教皇多次颁布反基督教的敕令,并对基督教徒进行大肆屠杀,无数的基督教徒被逮捕、监禁,甚至被活活的烧死或钉死在十字架上。就连耶稣本人也被他的门徒犹太所背叛,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耶稣之死与复活
耶稣复活:耶稣死后第三日清晨,几位门徒发现耶稣的坟墓空了,随后身体复活的耶稣基督多次向他的众门徒显现。
升天:复活后第40日,耶稣基督当众升天,天使预告众人,耶稣将再来,审判世界,审判万民。
复活节: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每年春分过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公元325年,教士会议决定整个教会统一在一天庆祝复活节。
罗马皇帝尼禄
早期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统治中身处被敌视,迫害的境遇。历史上一般认为对基督教的迫害起源于尼禄皇帝。
公元64年7月18日,罗马城发生了特大火灾,这场火灾持续了六天七夜,几乎使罗马城成了一片废墟。传言尼禄皇帝为了建造新皇宫而故意偷偷命人放的火,事实上,在罗马大火后不久,尼禄的确废墟上建立起更大更漂亮的皇宫。
皇帝最初只是搜捕罗马城失火的纵火犯,后来却发展为搜捕一切敌视帝国的人,包括不把皇帝敬拜为神的基督徒。因此,无数的基督徒被逮捕、监禁,遭到杀害,罪名是他们“憎恨人类”,从此,基督教徒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此后,罗马帝国皇帝多次颁布反基督教的敕令,并对基督教徒大肆屠杀。
基督教的崛起
当罗马帝国步入后期,随着帝国不断衰落和动荡,这时候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帝国人民,反而从基督教普世思想中看到摆脱苦难和获得灵魂永生的希望,他们迫切希望基督教带来的精神慰籍。经过多位皇帝一系列的迫害以后,基督教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越发茁壮。
罗马统治者终于开始意识到,任何试图暴力消灭基督教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要想使其不动摇帝国统治的根本,唯有以招揽的方式利用其为帝国服务。
公元311年帝国颁布《宽容赦令》承认基督教的信仰自由并停止迫害基督教徒,这成为基督教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公布《米兰赦令》基督教合法地位被官方承认,帝国对基督教的态度也逐渐变为扶植,使其变为帝国官方宗教。
随着时间推进,基督教逐步发展,公元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
公元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
东正教(君士坦丁堡)

东正教




天主教
新教
11C第一次分裂(1054年)




①路德教 ②加尔文教 ③英国国教
16C第二次分裂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摘自《西方宗教史》

宗教改革
的历史背景
第1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2.认识早期“异端”思想的历史作用;
问题:以上四幅图都在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合作探究1】结合教材思考回答: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确立的原因与表现?
十字军东征
卡诺莎晋见
兜售赎罪券
中世纪圣母像
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
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十字军东征”;
欧洲封建割据,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教义本身具有麻醉性 。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宗教背景)
1.神权统治确立原因
天主教奢侈腐化、  荒淫无度、贪婪敲诈、等级森严。

愚人船
华丽的祭坛
罗马教皇 大主教  红衣主教
主教的俱乐部
思考:从这些图片大家可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①经济: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拥有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
②政治: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利。
③思想:教会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④社会生活:天主教会的影响渗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2.天主教黑暗统治的表现:
兜售赎罪券





罗马教皇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主教
神父
信徒
上帝
教 阶 制 度
二、宗教“异端”(反封建斗争)
思考:什么是“异端”?有哪些“异端”事件?
①12C,法国南部“异端”运动
1.事件:
主张:否定正统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
②14C-15C,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主张:信徒与上帝之间不需要教会和教士。
③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判
主张:废除繁琐的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
2.实质:
3.影响:
①挑战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②反映了市民阶层(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
③推动了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到来;
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二、宗教“异端”(反封建斗争)
1.事件:
异端裁判所的一次公开审判
托莱多 版画 罗马 1498年
【合作探究2】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火刑柱 插图画 中世纪
中世纪商人的生活

材料2: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欧的萌芽和逐步发展,以及市民阶级的逐步形成,在一个国家内形成统一的市场和制度的要求日趋强烈。在这样的条件下,已经长期被虚置的君主们乘机巩固和加强了自己的权力,最终“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的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是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1:“十四和十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为发展生产需要文化科学知识,而新文化的发展必须突破教会的桎梏。
—— 朱寰《世界中古史》
材料3: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 一直处于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
【合作探究3】14-16世纪的西欧经济、阶级、思想、政治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和宗教改革的关系?
1.经济: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2.政治: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国家君主的反教会斗争—民族国家的发展,天主教会受挑战。
3.思想: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解放了人们思想,对天主教会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社会背景)
14~16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资产阶级、新贵族出现
15--16世纪需要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作支撑(英、法、西最早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
14世纪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成为时代的要求,宗教改革开始。



中世纪的神学垄断地位是怎样开始被打破的?

思路引领
分析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实质
必要性:(根本原因):天主教的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经济、思想、生活)。

可能性:
①直接原因:教会贪婪腐败
②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资产阶级兴起
③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④思想文化因素:“异端”思想、文艺复兴的影响
学习延伸
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的斗争







天主教
的神权
统治
宗教
异端
向近代
过渡的
西欧
天主教的起源发展
天主教 确立大一统神权统治
法国的异端运动
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运动
捷克人胡司的异端运动
异端学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
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课堂小结
马丁路德
的宗教改革
第2课
【学习目标】:
1.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2.认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马丁路德(1483—1546),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出生一个矿工家庭,祖先都是农民, 18岁时进入爱尔福特大学学习法律。本应该按照父亲的心愿成为律师。但一次暴风雨使他产生巨大的恐惧,当场宣誓转入僧侣的行列。1505年,他断然放弃学业,进了奥古斯丁隐士修道院,当上了修道士,希望通过苦修,求上帝赦免自己的罪过。
1511年路德曾代表修道院访问罗马,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他对教会的说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12年获得神学博士的头衔。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并长期任教。他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立志改革宗教。
材料1:15~16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在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经营对外贸易。但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
材料2:16世纪初,德国仍然戴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头衔,但实则四分五裂,皇帝由七个最大的诸侯选举产生,没有多大权力……除七大选侯外,还有上千个中、小贵族和帝国城市,都有独立自主权力,割据一方,互相混战,又和皇帝对抗。
2. 政治: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和天主教会的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1.经济:德意志经济显著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3: 在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当时梵蒂冈计划建造一座新的圣彼得教堂,于是在整个德国大量发行赎罪券。
一、“九十五条论纲”(宗教改革的背景 )
3.宗教: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2. 政治: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和天主教会的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1.经济:德意志经济显著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6世纪的德意志经济发展,政治分裂,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与经济豪夺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普遍要求。
材料三:16世纪初的德国已经受到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马丁·路德就是德意志维登堡大学一位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神学教授。他打破天主教会禁止一般基督徒阅读《圣经》的规定,潜心研读《圣经》,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思考】马丁·路德受什么思想的影响而立志宗教
改革的?
4.主观:人文主义在德意志的传播,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一、“九十五条论纲”(宗教改革的背景 )
3.宗教: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2. 政治: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和天主教会的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1.经济:德意志经济显著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5.导火线:教皇出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把名为《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纲”贴在维登堡大教堂门上。
一、“九十五条论纲”(宗教改革的背景 )
马丁·路德当众把教皇训令投入火中
“九十五条论纲”节选
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被赦罪或免罪。
第86条 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修缮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
揭露赎罪券的荒谬
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宗教改革开始的序幕。

【思考】通过对上述节选,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揭露了什么问题?带来了什么影响?
一、“九十五条论纲”(宗教改革的背景 )
人一生下来就有“罪”,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称“义”
1.“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信徒皆为祭司”。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



教徒



直接对话、得救


天主教会
因行称义
教徒

神职人员

上帝


间接对话、得救

实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是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上帝
实质是否定教皇的权威,解放了人的个性,使人获得了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




意义: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体现了追求地位平等理念。
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辖。
你只管去欢欢喜喜吃你的饭,心中快乐喝你的酒,因为上帝已经纳悦你的作为。
穿美好的衣服,追求正当的生活,乃是必须,而不是罪。
谁不爱美酒、女人和歌,就终身是个傻瓜。 ——选自《路德文集》
反对宗教禁欲,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
2.《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在上帝和《圣经》面前人人平等。教士是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1.“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信徒皆为祭司”。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3.俗权高于教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打破罗马教廷的神权垄断,符合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也能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反映了德意志民族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材料4:1520年8月,他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在信中痛斥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专横掠夺,主张君权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企图以民族的世俗权威取代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神权。这些内容实质是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合作探究】根据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产生的背景和内容,探讨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1.掀起了德意志地区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思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在德意志地区带来什么影响?
材料5:托马斯·闵采尔德国宗教改革的激进派领袖,也是德意志农民战争领袖。1524—1526年他领导德意志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2.《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1534年的德文《圣经》
路德《圣经》翻译手稿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材料6:公元1555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奥斯堡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在领土辖区内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 “教随国定”原则。

3.教随国定,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
《奥斯堡和约》
【思考】通过材料,分析德意志地区民众反教会的斗争带来什么结果?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马丁·路德首先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改革很快波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
4.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6.强调个人信仰的独立,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5.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神学诞生。
马丁·
路德
宗教
改革





经济:德意志经济显著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政治: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和天主教会的统治。
宗教: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
主观:人文主义在德意志传播,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教皇兜售赎罪券,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主要
内容
因信称义:信仰即得救
《圣经》至上:人人皆祭司
建立本民族教会:王权高于教权


冲击天主教会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的斗争
《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
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神学诞生
强调个人信仰,人文主义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课堂小结
宗教改革运动
的扩展
第3课
加尔文
亨利八世
【学习目标】:
1.了解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认识亨利八世改革的措施及其社会影响;
加尔文
1509年出生在法国努瓦营镇。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巴黎蒙泰居学院毕业后到奥良尔大学攻读法律,也在布尔日大学攻读过法律。
正当加尔文年仅八岁的时候,马丁·路德把自己的“95条论纲”张贴在教堂大门上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加尔文从小就成为天主教徒,但在青年时期改信新教。为了免受迫害,不久他离开巴黎。经过一个时期的旅游生活后,就定居在瑞士巴塞尔市。从此隐姓埋名,努力钻研神学。1530年他二十七岁时发表了他的最有名的著作《基督教原理》。该书概括了新教的基本信仰,使他一鸣惊人。
1541年,瑞士支持宗教改革的一派掌握了日内瓦的政权,邀请加尔文主持宗教改革。




【思考1】根据材料和课本内容总结加尔文宗教改革的背景。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1.加尔文宗教改革的背景
(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3)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
(4)受到支持宗教改革的日内瓦政权的邀请。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2.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
(1)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简化宗教仪式 ,强调教会要按照《圣经》传播上帝的旨意;个人与上帝通过《圣经》直接联系;
(5)废除主教制,确立共和长老制,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
(4)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
(3) 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与罗马教廷和马丁·路德相比,加尔文的思想有很大不同。但如果只说一点的话,那就是他坚持认为灵魂是由上帝预定了的。也就是说,他并不认为灵魂永远都是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非此即彼。——摘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世界文明史》
加尔文的“先定论”
难点突破
【思考2】据材料,说明加尔文的宗教观与马丁路德有何不同,其思想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的思想反映出怎样的时代背景。
参考答案:(1)强调“先定论”,认为人的命运是上帝已经预定了的。实质:反抗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剥削作辩护。
(2)背景: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宗教外衣。
先定论
1.上帝把人预先分成两类:选民和弃民。选民是上帝挑选的人,注定会成功,弃民注定会失败。上帝挑选的人是有标准的,他必定是一个内心信仰上帝而外在又淳朴、友爱、勤奋、节俭的人。
2.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是上帝的选民,所以他必须奋斗。奋斗成功了,就证明他是上帝的选民;反之就是弃民。
3.基督教是轻商的,反对高利贷的,新兴资产阶级社会地位低,而且良心也是不安的。加尔文的先定论认为,上帝的选民是先定的,不论你在凡世间是何种职业都没有关系,只要你信仰上帝,事业成功就是选民,非常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鼓舞他们从事自己的事业。
(2).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 :
3、加尔文宗教改革历史作用
(1).改良了社会风气

法:1572年
胡格诺战争
尼德兰:
英:清教
1566年尼德兰革命(荷兰)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允许信仰新教




(3).日内瓦也成为“新教的罗马”。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探究2】英国宗教改革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 什么原因直接引发了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其实质反映了什么?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背景:
(1)16C初,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崛起;(经济)
(2)日益集权的英国君主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神权的控制;(政治)
(3)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思想)
(4)导火线------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案。
实质: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 (1533-1603),英国都铎王朝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亨利八世的公主,1533年9月7日生于格林尼治。她受过良好教育,通晓拉丁、法、意大利等语,信仰新教。早年便卷入复杂的宫廷斗争。作为女王,她战胜过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是不列颠帝国海上传奇的奠基人,是英格兰宗教改革平和化及民族统一的坚决倡导者和执行人。
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



教会立法必经国王批准方可生效;

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的年贡改交国库;

取消教皇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和教皇任命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的权力,任命改革派教士领导英国教会。

(2)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
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

保留天主教的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归王室所有。
(1)1529年的改革法令 :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3.英国宗教改革的特殊性
改革是出于实现政治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目的是维护日益强大的王权。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主要表现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宗教改革方式:由国王领导的自上而下地改革运动。结果,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的国王。
二是宗教改革内容:教会虽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但改革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4.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结果
伊丽莎白一世进一步巩固了宗教改革成果。
确立了英国基督教为英国国教。
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工具。(政教合一体制)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新教运动对此后几个世纪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也是史学家历来将1500年前后作为将欧洲史划分为“近代”与“中世纪”的分水岭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此,罗马教皇领导下的西欧宗教统一不可逆转地动摇了,而统一的逝去不可避免地带来政治和文化的冲突。
——摘编自[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三、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重点思考
思考3:根据材料,说明史学家眼中欧洲史中“近代”与“中世纪”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教运动”对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的“深刻的影响”。
信徒比例
天主教:50%
新 教:40%
东正教:10%
1.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发展。
2.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形成新教派,出现新的宗教分布格局,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宗教的局限性,如宗教迫害、教派纷争不断等。
三、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向近代社会转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加尔文
材料2: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加尔文
课堂检测
思考:
(1)材料1中认为“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的原因是什么?体现出怎样的核心思想?
(2)材料2中“某些蠢人”是指哪些人?加尔文的言论代表着谁的利益?
(3)加尔文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
思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加尔文认为发家致富靠上帝恩赐,体现的核心思想是“先定论”。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尔文抨击的是罗马天主教会的教士,他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第(3)问考查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历史影响,可从对欧洲政治、思想、宗教三方面进行阐释。
参考答案:
(1)上帝的恩赐。核心思想:“先定论”。
(2)罗马教廷的教士。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3)加尔文教为欧洲提供了未来资产阶级政权的雏形;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催生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民族国家教会,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和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