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1 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范成大,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为官多年,58岁因病辞归,此后10年隐居石湖,写成《四时田园杂兴》,《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
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12首。
这些诗反映了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和生活以及民生的疾苦,内容极为丰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三十一首。
/ /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ɡònɡ
zhòu
yún
/ /
/ /
/ /
生字学习
昼夜 耕耘 供养
稚嫩 磬售 塘陂 涟漪
ɡònɡ
zhòu
yún
qìnɡ
zhì
bēi
yī
昼
晓
耘
桑
zhòu
yún
sānɡ
xiǎo
笔顺学习
昼
耘
桑
晓
汉字形体结构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昼 桑
耘 晓
多音字
供
ɡònɡ
ɡōnɡ
口供
供应
昼:
耘田:
绩麻:
各当家:
在田间锄草。
把麻搓成线。
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白天。
解:
供:
耕织:
傍:
阴:
理解,懂得。
从事。
靠近。
树荫。
耕田织布。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出去锄草夜间搓细麻,农家的儿女各人都会持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不懂得耕田和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阅读思考
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
插秧 犁地
收割
施肥
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
喜欢。
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你喜欢他们哪里?
首诗以一个老翁的口吻,写初夏时节乡村劳动的繁忙。成年的“村庄儿女”们,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绩麻,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点闲工夫。而那些不懂事的“童孙”们呢,他们也在忙着“学种瓜”。
课后总结
这样一方面更烘托出农忙无闲人的热烈气氛,一方面又表现了乡村儿童在大人影响下从小就爱劳动的好品质。
一个“学”字,写出了小孩子们种瓜时认认真真的情态。
村庄男女 耘田 绩麻 各当家 忙
童孙 学种瓜 乐
劳动人民 勤劳 赞美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第二课时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
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打春之牛,后亦以苇或纸制。一般是由当地的长官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接着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zhēnɡ
qìnɡ
/ /
/ /
/ /
/ /
稚子:
弄:
金盆脱晓冰:
钲:
幼小的孩子。
玩。
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磬:
玻璃:
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击乐器。
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
在的玻璃。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当铮来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小孩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阅读思考
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剜冰的样子。
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诗人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
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课后总结
第三课时
村 晚
(宋)雷震
雷震,南宋,生平不详。
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从这首诗风格看,这首诗约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很可能为宋度宗年间)。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 /
/ /
/ /
/ /
bēi
yī
陂:
漪:
腔:信口:
曲调。
池岸。
水中的波纹。
随口。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阅读思考
诗前两句写背景。
首句“草满池塘”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
“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
欣赏“草满池塘水满陂”。
次句写远山落日。
用一个“衔”字,形象地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况。
又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水中。
欣赏“山衔落日浸寒漪”。
衔 浸
你觉得这句哪两个字用得好?
诗围绕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
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
与上两句的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非常生动活泼。牧童骑着牛,不是规规矩矩地骑,而是横坐着。
欣赏“牧童归去横牛背”。
欣赏“短笛无腔信口吹”。
他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于是,牧童调皮天真的神态,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为之耳目一新。
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课后总结
课后练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
耕耘( yún yú ) 供养( gōng gòng )
稚嫩( zhì zì ) 磬售( qìng qìn )
塘陂( pí bēi ) 涟漪( yī q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