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计 划
课题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义。 2.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重点 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难点 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养成阅读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关键 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 我们学历史都知识,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邹忌就是一位谏臣。他敢于劝说齐威王,更难得的是邹忌能使齐威王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我们一起去看看 学生倾听教师讲解,思考并回忆历史上的谏臣 感悟与分析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二、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整体把握,夯实基础 作者作品简介 预习检测,夯实字词 古今异义字理解 一词多义分析 课前请同学们预习了本文,先请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吧。 教师讲授:《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1)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2)古今异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今:讽刺。 窥镜 窥,古:照,看。今:偷看。 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 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土地方圆。今:地点。 (3)一词多义 朝:皆朝于齐(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朝服衣冠(早晨) 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孰视之(通“熟”,仔细) 学生举手,交流作者信息,预期: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也是一名十分有远见的政治家。 学生以组为单位,互听互读,共同识记。 与教师一起,探究古今异义:例如: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谤讥于市朝 讥,古:指责议论。今:诽谤嘲讽。 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今:自私…… 学生整理如:修: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分析文章讲述的故事及蕴含的道 探究邹忌是从何处看出齐威王受蒙骗的 分析劝谏的结果 解题“讽谏”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清字音,把握节奏。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如下问题: 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2)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补充: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3)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骗的? 教师总结:“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劝谏的结果如何? 教师总结: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文题有几层意思? 教师总结: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学生认真倾听,按要求把握文章阅读节奏。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大意。 小组合作探究,借助书下注释,弄懂重点词的意思,尝试翻译。 各小组翻译交流,互听互学,共同理解文章内容。 预期引导: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学生试着分析: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三、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 3、作业:… 1、课文中的人物,你了解多少?请同学把自己知道的情况交流一下。 2、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生交流,如: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小组内互背互考,完成背诵任务。 学生小结,可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总结
板 书 设 计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讽 齐王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课题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义。 2.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重点 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难点 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养成阅读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关键 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 复习提问,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 翻译下列词语: 及:赶得上,比得上。 旦日:明日,第二天。 弗如:不如。 诚:确实。 莫:没有人,没有谁。 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2)背诵课文检测 学生翻译词语 互听互补,共同复习 举手背诵,互相评议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二、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精读课文,分析人物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分析邹忌讽齐王起因 探究与徐公比美 妻、妾、客的回答使邹忌想到什么 邹忌取得讽谏效果的原因探究 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尝试回答如下问题: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教师提示:分三部分。 (2)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2)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3)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教师总结: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4)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教师总结: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 (5)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义简要分析。 教师总结: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思”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 学生认真阅读,尝试划分:第一段:进谏的依据。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 小组合作探究,预期引导:与徐公比美。 学生尝试回答: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学生引用教材语句回答: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 学生分析齐威王形象,预期引导: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皆朝于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赏析艺术,体会情感 邹忌与徐公比美中悟出的道理 文章强调进谏人数变化的目标 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 探究本文的写作手法特点 归纳“战胜于朝廷”的原因 链接生活,总结升华 纵观全文,分析如下问题: (1)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2)本文为什么强调“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变化? 教师总结:表明齐威王接受了解邹忌的谏言,并采取了措施,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3)邹忌进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请你赏析本文的讽谏艺术。 教师补充: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威王着想。 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邹忌在讽谏时,连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 (4)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你做简要分析。 教师总结:(1)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2)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3)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5)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理解了谏言的艺术。这启示我们要善于思考,要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回答,预期引导: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小组讨论后回答,预期引导: 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 (2)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 学生与教师共同分析: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学生结合自身理解,谈对学习的启示。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三、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 3、作业:… 1、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试列举一二。 2、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生交流,如:1.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之宝也。——荀子 2.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 3.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美元、电脑。——西方 小组内互背互考,完成背诵任务。 学生小结,可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总结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