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阴县五一中学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汤阴县五一中学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4 23:34:04

文档简介

汤阴县五一中学 七 年级 历史 学科课时导学案 (第_____周 第 __ 课时 总第 ___课时)班级: 姓名:
课题: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上课时间 2020 年 月 日 星期 设计人: 备课组长签字: 年级领导签字: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记住宋元时期的著名大都市、繁华的主要表现;
2、宋词、元曲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新知梳理】(10分钟 )
繁华的都市生活:
繁华的都市生活
著名的大都市
北宋的:
南宋的:
元朝的:
都市生活
特点
出现新阶层
原因
具体表现
瓦子的含义
勾栏的含义
宋词:
宋词
词的含义
著名的词牌名
著名的词人
苏 轼
词风特点
李清照
词风特点
辛弃疾
词风特点
3、元曲:
元曲
元曲含义
杂剧含义
最优秀杂剧作家
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
4、史学——《资治通鉴》:
史学
作者
体裁
主要内容
评价
【思维拓展】(10分钟)
比较《资治通鉴》与《史记》:
【达标测评】(8分钟)
1、大相国寺举办庙会时,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杂技等各种表演;过节时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上述这段文字描述映了何时何地繁华的都市生活( )
A.唐朝的长安 B.北宋的开封 C.南宋的临安 D.元朝的大都
2、《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这条大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请问他们走到了什么地方( )A.瓦子 B.早市 C.榷场 D.集市
3、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器不已。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4、“瓦舍”,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
A.隋唐科举制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 D.明清工商业繁荣
5、读其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超然于尘垢之外”,开创了豪迈词风,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词人是( )A.苏轼 B.辛弃疾 C.柳永 D.马致远
6、元朝戏曲空前发达,出现元曲是由什么组成的?( ) A诗、杂剧B乐府散曲C词、散曲D杂剧、散曲
7、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士大夫的极力提倡 B.农民休闲的需要 C.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达官贵人的需要
8、“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这是宋代人在过哪一节日( )
A.清明 B.中秋节 C.春节 D.元宵节
9、“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高俅(东京城流行踢球)”。这两句诗说的是( )
A.说明了知识分子受社会普遍尊重 B.体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C.道出了靖康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 D.反映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10、南宋著名诗人郑思肖在他的诗中写道:“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他的词中写道:“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由此可以看出他俩难以忘怀的是( ) A.祖国山河的统一   B.中华文化的弘扬 C.旖旎宜人的风光 D.个人的离愁别恨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历史情况简表
朝代或者作品
历史情况或内容
陆游《杂赋》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
“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
宋朝初期
北方人口100多万户,南方人口230多万户。
材料二 宋代繁荣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经济繁荣或重文轻武的国策,还在于宋朝政府所采取的开明的文
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宋代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等到。……——摘边自《中学历史新知识新视野》
材料三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
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上述材料能够反映我国宋朝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怎样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