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 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与植物(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 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与植物(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3-04 14:06:06

文档简介

专题五 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与植物
考点
读设问、研考情、找规律、明考向
备考导航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9·全国卷Ⅰ,37(1)、(4)]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1.命题规律
(1)近5年全国课标卷中,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三个考点。选择题与综合题并重,以中等难度为主。选择题通常以区域图或数据资料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自然带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分异的规律。非选择题主要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设问特征:题组内各题之间有较明显的递进关系,同时多从推理判断、成因探究角度设置问题。
2.命题趋势
本专题内容能体现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与分异,是考查自然地理现象的很好的切入点,一直是命题的高频考点。今后命题可能会以区域某自然要素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或以区域某要素或事物分布为背景,考查分布规律、探究原因。
3.备考建议
要熟练掌握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基本规律与原理;同时要通过对典型题目的分析与解读,提升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分析具体自然现象的能力。
[2016·全国卷Ⅰ,37(2)](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17·全国卷Ⅰ,1、3)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017·全国卷Ⅰ,36)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2016·全国卷Ⅰ,10、11)
10.磷高累积区是
11.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 3 000米处
(2016·全国卷Ⅱ,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高频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典题领悟]
【典例】 [2019·全国卷Ⅰ,37(1)、(4),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
(2)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解析 第(1)题,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使得里海从地中海分离,里海成为湖泊;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使里海流域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使该地区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里海获得的补给减少,湖水盐度升高,里海逐渐演化为内陆湖。第(2)题,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切断黑海与地中海、地中海与大西洋的联系是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答案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知能通关]
1.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2.理清地理环境整体性的3大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3.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4大应用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预测演练]
考法一 图文结合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平潭是福建省一个岛县,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如图2所示的石头房屋,名为石头厝。其独特的造型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据此回答(1)~(2)题。
(1)石头厝的特征及其对应功能正确的是(  )
A.房屋低矮——便于保温 B.屋顶缓——防暴雨
C.窗户小——防外敌 D.石头压瓦——防大风
(2)结合平潭的地理特征,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地降水少主要是由于沿岸寒流降温减湿
B.该地适宜发展的产业有渔业、风电、旅游业
C.该地主要房屋建材是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而形成的
D.由于台湾山脉的阻挡,该地夏秋免遭台风灾害
解析 第(1)题,福建位于东南沿海,多台风灾害,石头厝的特征及其对应功能正确的是石头压瓦,可以防大风危害,D对。福建位于亚热带,房屋不需要保温,A错。屋顶缓,不利于防暴雨,B错。窗户小,也是便于防风,C错。第(2)题,结合平潭的地理特征,该地降水多,沿岸有暖流影响,A错。该地适宜发展的产业有渔业、风电、旅游业,B对。该地主要房屋建材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花岗岩,C错。该地夏秋易遭台风灾害,D错。
答案 (1)D (2)B
考法二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运用
2.(2019·安徽定远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勃生是缅甸西南部最大的港口和历史悠久的大米贸易中心,是伊洛瓦底省省会,也是缅甸内涝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勃生位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勃生河东岸,南距河口120 km,东距仰光约150 km,城乡人口众多。近年来,勃生河河岸及其附近大片的河谷湿地建成了港口辐射区和市民居住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内涝也在不断加剧。下图为“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分布图”。
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勃生城市规模扩大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8分)
答案 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增大;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大;大气降水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建设导致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
高频考点二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典题领悟]
【典例1】 (2019·浙江4月选考,19~20)“理想大陆”是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要素干扰的假想大陆。图1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2为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图1
图2
(1)北回归线沿线自然带的分布,图2与图1明显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距海远近 B.沿岸洋流
C.海陆分布 D.海拔高度
(2)图2中甲自然带为图1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图1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由于受海陆相间分布的影响,形成季风环流,夏季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带来充沛降水,因此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而图2非洲大陆东北部与亚洲仅隔着海域面积狭小的红海,因此终年受来自大陆干燥的东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终年炎热干燥形成热带荒漠带。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甲地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根据气候分布的规律,可推断出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因此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图1中的②。
答案 (1)C (2)B
【典例2】 (2018·天津文综,13,8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新库兹涅茨克市所在地区适宜温带作物生长,攀枝花市所在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这种现象体现了________地带性规律。攀枝花市所在地区还能种植热带、温带作物,说明其自然原因。(8分)
解析 读图可知,新库兹涅茨克市纬度在50°N以上,攀枝花市纬度约为32°N,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域分异规律明显。除了亚热带作物外,攀枝花市还能种植热带、温带作物,这与当地地形起伏大、北面高原和山地对冷空气的阻挡有密切关系。
答案 纬度 地表高差大,海拔较高的地区能种植温带作物;北部山地阻挡冷空气,冬季热量条件优于同纬度地区,山谷地区能种植热带作物。
[知能通关]
1.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方法技巧】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1)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2)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
(3)看自然植被的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4)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1)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
(2)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
(3)看自然植被的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4)看主导因素:水分。
[预测演练]
考法一 结合局部演变图判读自然带的分布及成因
1.(2019·安徽淮南一模)下图是理想大陆自然带(局部)演变趋势图。读图,回答(1)~(2)题。
(1)在T1时期(  )
A.自然带①—②—③与⑤—⑥—⑦体现的分布规律在我国都很典型
B.自然带⑦为苔原带,只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沿岸
C.自然带⑤⑥在大陆东侧分布纬度比西侧低与洋流无关
D.②③④自然带的形成主要与水分有关,与温度无关
(2)在T2时期(  )
A.阿尔卑斯山的雪线将降低
B.中低纬地区会变得更湿润
C.红树林海岸将向更低纬转移
D.俄罗斯海运条件将得到很大改善
解析 第(1)题,理想大陆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的递变体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基础是水分;自然带⑤⑥在大陆东侧,分布纬度比西侧低,是因为西侧受暖流影响,东侧受寒流影响;自然带⑦按其分布位置及递变规律应为冰原带;我国由于南北向和东西向跨度都很大,所以由赤道到两极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都很明显。第(2)题,通过T1和T2的比较分析,可知由T1到T2时期,各自然带位置往高纬偏移,说明全球气候变暖;之后逐一分析选项中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相关影响。
答案 (1)A (2)D
考法二 结合景观图判断自然带
2.(2019·河南六市二模)“十一”长假,一同学在我国东南沿海某地质公园游玩考察时发现,园内海边一小山的东南沿海一侧植被低矮而稀疏(图1),而背海一侧植被高大而茂密(图2)。读图回答(1)~(2)题。
(1)该公园所处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常绿和落叶混交林带 D.热带季雨林带
(2)小山东南沿海一侧植被低矮而稀疏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活动 B.降水稀少
C.光照不足 D.土层瘠薄
解析 第(1)题,该公园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所处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A项正确。第(2)题,小山东南沿海一侧植被低矮而稀疏的主要原因是位于迎风坡,降水量大,水土流失多,土层瘠薄,不利于植被生长,D项正确。
答案 (1)A (2)D
高频考点三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典题领悟]
【典例1】 (2016·全国卷Ⅲ,10~11)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2)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对接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
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
综合思维
影响冰川发育的因素,地理环境的变化对冰川发育的影响
答案 (1)B (2)B
【典例2】 在高寒地带,积雪发生升华对积雪覆盖的减少有重要作用,同时风力作用也会改变这些区域积雪的分布状况。积雪覆盖变化率是相对于上一季节积雪面积的变化情况,积雪覆盖变化率大于0表明相对上一季节积雪面积增加。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干旱地区某高山冬夏两季积雪覆盖变化率与海拔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该图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季积雪量大致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多后减少
B.夏季积雪量大致随海拔的升高先减少后增多
C.海拔3 000 m以下,冬季积雪面积均比上一季节有所增加
D.海拔4 000 m以上,夏季积雪面积均比上一季节有所增加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海拔3 800 m以上积雪面积的变化主要是受气温的影响
B.冬季,海拔3 800 m以上积雪面积的变化主要是受降水的影响
C.夏季,海拔5 200 m以上积雪面积的变化主要是受降水的影响
D.夏季,海拔5 200 m以上积雪面积的变化主要是受气温的影响
解析 第(1)题,积雪覆盖变化率表示积雪面积相对于上一季节的变化情况,所以不能判断积雪量随海拔的变化情况,A、B错;冬季,海拔3 000 m以下积雪覆盖变化率大于0,说明积雪面积较上一季有所增加,C对;夏季,海拔4 000 m以上有部分区域积雪覆盖变化率小于0,说明积雪面积有所减少,D错。选C。第(2)题,冬季,海拔3 800 m以上积雪面积减少主要是因为积雪升华以及风力大。夏季,海拔5 200 m以上积雪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增多,但高海拔地区全年气温都较低,能够满足积雪的温度条件,所以降水成为积雪面积增加的决定性条件。选C。
答案 (1)C (2)C
[知能通关]
山地垂直带谱图的5大应用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处的热量带
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图中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说明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带谱数量越多,垂直带谱越复杂。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地区。
(3)通过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一自然带在低纬度的山区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区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坡向差异判断南北半球
同一山体的同一自然带,在阳坡分布海拔较阴坡高。同一山体,阳坡自然带数量较阴坡多。一般情况下,若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北半球;若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南半球。如下图所示。
(5)分析影响雪线分布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越不利于积雪保存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雪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预测演练]
考法 结合垂直带谱图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2019·济南市二模)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是武陵山脉的主峰。近年来,梵净山山顶地区的高山草甸和灌丛分布面积不断缩小。如图为梵净山植被垂直带谱图。读图完成(1)~(2)题。
(1)梵净山南、北坡各自然带高度差异极小,其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度差异小 B.水热条件差异较小
C.风速差异较小 D.光照差异较小
(2)导致近年来梵净山高山草甸和灌丛分布面积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山体高度较低 B.山顶风速较大
C.居民过度破坏 D.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 第(1)题,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读图可知,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梵净山南、北坡水热条件差异极小,从而导致南、北坡各自然带高度差异极小。第(2)题,植被分布范围和高度的变化主要受水热条件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尤其是热量条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山体海拔低,梵净山中部阔叶林、针叶林分布的海拔高度不断上升,导致山顶草甸和灌丛的分布范围缩小。
答案 (1)B (2)D
2.(2019·深圳市调研)下图为“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理论上的对应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图中④甲所代表的自然景观类型分布相一致的地区是(  )
A.我国华北地区 B.巴西高原地区
C.西伯利亚地区 D.我国江南丘陵地区
(2)下列诗词最能体现①~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才从塞北踏雪来,又向江南看杏花
C.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D.夏秋天水一色,冬春草洲无边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甲为亚寒带针叶林;④地的基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故该题应选C项。第(2)题,图中①~④水平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渐变为亚寒带针叶林带,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规律;B选项反映的是因热量不同而导致我国南北方自然景观的差异,体现了纬度地带性规律。
答案 (1)C (2)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