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美》名著导读(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朱光潜《谈美》名著导读(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4 19:1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2020
书信寻常体,谈美精彩篇
——朱光潜《谈美》
1.
美是什么?
2.
为什么谈美?
3.
这些是美吗?
4.
感受人生之美
目录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192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1925年至1933年,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留学。1933年回国后,先后在北大、川大、武汉大学任教。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代表作有《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谈美书简》等。他90年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美学事业,晚年时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简介
1、香港大学求学期间
“恒、恬、诚、勇”
2、爱丁堡大学学习期间:
“走抵抗力最大的路!”
3、20世纪30年代:
“此身、此时、此地”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写作背景

《谈美》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谈美》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概要
1、《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4、《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与快感
5、《“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 ——美感与联想
6、《“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考证、批评与欣赏
7、《“情人眼里出西施” 》——美与自然

8、《“依样画葫芦” 》——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9、《“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艺术与游戏
10、《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11、《“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创造与情感
12、《“从心所欲,不逾矩” 》——创造与格律
13、《“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
——创造与模仿
1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天才与灵感
15、《“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谈美》概要
01
美是什么?
关于美的理解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告诉我们:生活中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应该有感受美的心灵”。我们经常说“美”,请同学们畅所欲言,通过举例来阐述你对美的认识。
“美是什么”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就有一千种对美的理解,那么朱光潜先生认为什么是美呢?他用三个不同身份的人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是美。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她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三种不同的态度
——善(实用的态度)
——真(科学的态度)
——美(美感的态度)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由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觉悟利害关系理想世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作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悟读一

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悟读二

“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悟读三
02
为什么谈美?
美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读下面“悟读一至四”,并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一下谈美的意义和价值。??
小组合作讨论

(一)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乞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二)“俗不可耐”,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什么叫做“俗勺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悟读材料

(三)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厉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由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觉悟利害关系理想世界去。艺术的活动室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作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悟读材料

(四)我时常领略到能免俗的趣味,这大半是玩味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我能领略到这种趣味,自信颇得力于美学的研究。在这封信里我就想把这一点心得介绍给你。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悟读材料

谈美的意义和价值
1.净化人心,怡情养性
2.培养美感,加强对美的感知能力。
3.脱离俗气,拥有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总结展示

【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人物名片: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靠古诗词安眠
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它最大的爱好,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由于学习和工作的繁忙,多年来于敏的休息时间一天只有6小时左右,而至少有30年了,于敏是靠古诗词的安眠来完成这6小时的睡眠的。
(1)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2)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

(3)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03
美是如何形成的?
关于美的理解和辨析
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现象或诗句加以简要分析。


1、距离产生美
文中举例: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的故事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钱塘苏小是乡亲“

1、距离产生美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
他们一看到瓜就想它是可以摘来吃的,一看到漂亮的女子就起性欲的冲动,它们完全是占有欲的奴隶。
(艺术家和审美者)他们能跳开利害的圈套,只聚精会神地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他们知道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经典语句品读
是指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之一个极普遍的经验。

2、移情作用
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
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
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晋·陶渊明)
深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宋·石曼卿)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宋·欧阳修)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二)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在本行小范围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鱼跃莺飞,风起云涌,以至于一尘之微,当其接触感官时我们虽常不自觉其在心灵红可生若何影响,但是到挥毫运斤时,他们都会涌到手腕上来,在无形中驱遣它,左右它。在作品的外表上我们虽不必看出这些意象的痕迹,但是一笔一划中都潜寓它们的神韵和气魄。这样意象的蕴蓄便是灵感的培养。

悟读材料

(三)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导出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喝蝇蛆在一起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四)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级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风景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悟读材料
04
感受人生之美
让生命与美不期而遇
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
朱光潜的《谈美》又叫《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感受人生之美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苏格拉底下狱不肯脱逃,临刑前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
曾子临死前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换过才瞑目。
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
夷齐饿死不愿降周。
孟敏堕甑,不顾而去,郭林宗见到以为奇怪。他说“甑已碎,顾之何益?”
哲学家斯宾诺沙宁愿靠磨镜过活,不愿当大学教授,怕妨碍他的自由。
王徽之居山阴,有一天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小舟去剡溪去访他,刚到门口便把船划回去。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事例分享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经典语句品读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
“慢慢走,欣赏啊!”
经典语句品读
《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

费尔南多·佩索阿



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

你只是虚度了它。无论你怎么活

只要不快乐,你就没有生活过。

夕阳倒映在水塘,假如足以令你愉悦

那么爱情,美酒,或者欢笑

便也无足轻重。

幸福的人,是他从微小的事物中

汲取到快乐,每一天都不拒绝

自然的馈赠!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额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惜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一般漆黑的未来!
课下请阅读:
1《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2.《谈美》
3.《谈美书简》
要求:勾画圈点,摘抄笔录,感悟随笔。
写在最后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