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篇---名师经典专题课程集锦(共8个专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篇---名师经典专题课程集锦(共8个专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4 20:1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目 录

魅力语文:句子仿写、拟写、对联专题指导训练…………………………… 2
现代文题干阅读法………………………………………………………………17 记叙文阅读…………………………………………………………………… 71
中考现代文阅读争分解题攻略之词(句)含义……………………………… 108
初二古诗文复习专题…………………………………………………133
常见病句及语段型病句修改专题………………………………………………216
初二综合性学习复习专题………………………………………………………227散文专题阅读………………………………………………………………… 244
















魅力语文:句子仿写.拟写对联专题指导训练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考常见的句子仿写.拟写对联考查题型。
2.?掌握仿写句子?.拟写对联题的答题要领??。 3.?通过仿写句子.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相应策略 1 .掌握仿句.拟写对联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步骤,尤其是第一步审题。 2 .明确句子仿写.拟写对联的要求。 3. 初步掌握句子仿写.拟写对联的方法。
教学难点及相应策略 1. 进行仿写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法.修辞知识的能力。
2.?通过仿写句子.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具体操作,初步内化成一种能力。
教学课时及方法建议  建议一对一2-4课时、小组课 2课时、比较分析法???练习法.归纳法;引导迁移法等


知识梳理
句子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相仿的句子。
仿写考题形式多样,常常与修辞手法结合起来考查,涉及修辞.句式.表达.照应等内容,这类题综合性强,重在考查分析.联想和表达能力。
题型分类
1.续写式。
①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            。
2.嵌入式。
①初中毕业前,同学们纷纷在“师恩四海”留言簿上给老师留言。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您不是建筑师,却构建着我们知识的大厦;您不是音乐家,却奏响着我们心灵的乐曲;              ,          。衷心感谢您,我敬爱的老师!”
3.造句式。
读下面两首小诗,请选择其中一首,进行仿写。
(
(一)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 (
(二)
空中的鸟
何必和笼里的同伴争噪呢?
你自有你的天地。
)

2.仿写原则:

仿写三步曲:
1.揣摩分析:根据例句上下文意及语境,明确仿写要求。
2. 调动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多阅读一些精美文章,多掌握一些名言警句,多了解一些生活素材,在仿写时调动信息储备,拓宽解题思路,仿写出富有新意的句子。
3.检查验证:在完成句子仿写后还要推敲语言(字.词),使仿句意象优美,蓄满真情,富有新意。

二.方法归纳
1.解题步骤:(1)阅读题干,明确要求。(2)研读例句,把握已知。(3)审读例句,扣准要点。换言之(1)看(要求) 2)析(句式.修辞.句意)3)搭(骨架) 4)装(血肉) 5)查(漏洞)
2.仿句要求:
(1).句式一致:仿写的内容要和例句或划线的内容的句式相同。首先,要明辨结构,是短语,还是句子;其次,要分辨修辞,是排比句.比喻句,还是对偶句。
(2).话题一致:仿写的内容要符合主旨,不能偏离了话题。
(3).衔接一致:仿写内容的陈述主体应和前后的一致,不然,语言的前后衔接就会脱节,语势也会不连贯,从而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
(4).修辞一致:就是要切合要求,要么和例句相同,要么和前后一致。从近几年考题看,排比.比喻.对偶.反问出现得较多。此外,拟人.对比等也要注意。
(5).情调一致:仿写的内容要做到感情一致,风格一致,色彩一致。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语言的感情基调,或昂扬,或低沉,或乐观,或消极,或明快,或暗淡。
3.解题方法:
(1)仔细揣摩例句,寻找和例句在内容与结构上的相同点。
因是仿写,它不同与一般的造句和作文,而有供仿写的例句,我们先从分析例句所涉及的能力的点入手,挖掘仿句和例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相同点。具体地说,在内容上,重视“神似”,使仿句在陈述对象.思想内容.语气语调和情感基调等方面与例句前后连贯.语意衔接;在结构上,重视“形似”,分析例句在句式.修辞方法.句子成分.短语结构.前后过渡等方面的特征,使仿句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2)依据例句的特点,仿抄相同点改写不同点。
对于短语填空式仿写题,我们只要寻找到例句和仿句在内容.结构上的相同点之后,就能捕捉到正确的答案。而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仿写句(如整句仿写题.语段仿写题),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深入下去,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入手,仔细揣摩,,前后推敲,筛选有用信息,把例句中的“相同点”迁移到仿句中;并对例句中的“不同点”加以拓展和创新,直至完全符合结构相同.意思相关.语意衔接的仿写要求。

三.课堂精讲例题
例题一 续写式仿写
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少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青年是一首诗,,。
难度分级:A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掌握续写式仿写
解题思路:从形式上看,两个例句前一句为比喻句,后两句是由形容词组成的两个并列短语组成;仿句也应该先有比喻句,接着出现一个由形容词组成的四字并列短语,那么,空格处只要再写一个由形容词组成的四字并列短语即可。从内容上看,两个例句都是比喻句,后面的四字短语分别概括了童年和少年的特点,因此,仿句的空格处填写的四字短语还必须符合青年的特点。
参考答案:激情澎湃。乐观自信.浪漫潇洒.热情开朗.开拓进取等。

例题二 嵌入式仿写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六十诞辰。六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六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六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史诗还在续写。我们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难度分级:B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掌握嵌入式仿写
解题思路:句子分别使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仿写时必须注意。所写句子夹在已供材料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或前或后要相同。注意连贯和照应。仿写嵌入的句子要和材料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解法与答案:六十年像一首歌曲? 有低音也有高音?????? 乐曲渐趋高潮

例题三 造句式仿写
例3】根据例句句式特点,在横线上另外仿写句子。
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
, ;,;, 。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自选话题造句式的仿写。品读所给例句,我们能看出以下特点:一是全句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歌颂了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整齐的排比句式.活泼的拟人手法则必须用上,且句间关系也一定得跟例句一致。否则,便会被视为不合要求。其次是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积累,如果不能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我们依然会面对“仿写”而兴叹。
难度分级:C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掌握造句式仿写
参考答案:青春无语,却焕发出活力,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春雨无语,却滋润着大地。

四.搭配课堂训练题:
例题一 续写式仿写
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填写内容。要求运用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3分)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冲它哭,它便冲着你哭;你冲它笑,它便冲着你笑。这恰如:悲观的人,把挫折视为烂泥潭,一点点陷入人生的困境;,,。
难度分级:A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掌握续写式仿写
解题思路:画线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方法,仿写时必须注意要求符合语境,句式基本相同,比喻恰当。
参考答案:示例:乐观的人,将失败当作垫脚石,一步步登临理想的高峰。 (3分)

例题二 嵌入式仿写
回溯科学史,?没有对亚里斯多德物理理论的怀疑,又哪来运动学上的重大变革?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超越,又怎么会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呼唤着今天的哥白尼.伽利略和爱因斯坦,他们是经济全球化激烈竞争中最具创意和活力的精锐人才。
根据下面所提供的哥白尼的事例,仿照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的句式,在文中的横线上仿写一句跟上下文意思吻合的话。
哥白尼的事例:在16世纪初,哥白尼就认为,托勒密的天动学说不能成立,他用30多年的时间留意观察日.月以及各行星的运动,发表勒地动学说,带来了天文学上的革命。
难度分级:B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掌握嵌入式仿写
解题思路:画线句的对象分别是“伽利略”“爱因斯坦”,他们分别否定了亚里斯多德学说和牛顿经典力学的基础上才有的新发现新创造的,同样,从“我们呼唤着今天的哥白尼.伽利略和爱因斯坦”一句可知,仿句的对象应为“哥白尼”。因此,我们仿写时,就要善于发现这些相同点,并及时“抄写”,另外,仿写的内容还必须依据试题提供的材料,才能在仿写时真正做到句式上前后一致,内容上上下吻合。
参考答案:没有对托勒密天动学说的否定,哪来哥白尼地动学说的产生?

例题三 造句式仿写
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
,。
难度分级:C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掌握造句式仿写
解题思路:句子使用了拟人修辞方法,仿写时必须注意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答题时必须考虑这点,否则容易导致失分。要留心句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读书的作用)。这就要借助本身的感悟,写出富有生活哲理.启发人们热爱读书。
参考答案:在失意时,书是良师,读书使颓废的生活日渐昂扬。
在得意时,书是诤友,读书使浮躁的心境平淡如水。
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题(A类)
毅力是攀登智慧高峰的手杖,毅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毅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音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空)
考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毅力是漂越苦海的舟楫。毅力还是理想的春雨催出的鲜花。
2.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
如果说人生是一片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漂浮的淡淡的云。
考试如一首歌,轻轻地伴着我向前勇闯。考试如一个魔瓶,收藏着酸甜苦辣的体验。

提高训练(B类)
1. 如果你是大海,______________。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作平地。如果你是春色,____________。如果你是种子,____________。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微笑,沉默不语。
2.仿照下面句子中划线的部分,再续写一个句子。要求:上下文连贯,句式一致,修辞方法相同。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憎蒙住了理性的心。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的面目。
3.友谊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家是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童年是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
参考答案:
1.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何必为一朵花的凋零叹息。/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
2.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
3.家是休生养息的港湾,让人留恋往返。/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梦,让人魂牵梦萦。

综合迁移(C类)
1.信誉就是你结交朋友的桥梁,信誉就是你______________;信誉就是你______________。
2.友谊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家是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童年是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
3.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音符。_______, ______。(大海)_______, ______。(天空)
4.仿造下面这句话的句式,以“思想”和“意志”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生命,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茁壮。
思想,_______________。意志,_______________。
5.参照下面两句话的句式,仿写两个句子。
热情是人生的太阳,能照亮征程上的每一角暗地;热情是燃烧的火把,能点燃友谊的篝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仿造下面哲理性的比喻,一“奋斗”和“希望”开头,各写一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参考答案:
1.信誉就是你创建事业的基石;信誉就是你内心安宁的保证.
2.家是休生养息的港湾,让人留恋往返。/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梦,让人魂牵梦萦。
3.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

如果说人生是一片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漂浮的淡淡的云。
4.思想,总是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意志,总是在残酷和无情中坚强。
5.热情是香醇的美酒,能熏醉流蜜的生活;热情是水鸣的汽笛,能?鼓舞人奋勇向前。
6.奋斗就是一支搏击风浪的船桨。希望就是一座亮在前方的灯塔。

对 联
一.知识梳理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常见的有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
对联的基本知识:
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 3. 意义相关。上下联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构成有机整体。
?? 4.节奏相合。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
?? 5.平仄相协。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 ??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
对联的作用
(1).教育文化作用
(2).社会交际作用
(3).丰富和反映民俗,调节民众精神生活作用
(4).宣传.斗争.广告的作用
(5).充实增加传统文化积累的作用
对联的书写和张贴
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不加标点符号。书写要讲求美观,必须字字对称.行款整齐。
张贴时,要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二.方法归纳
对对子口诀: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烟楼对雪洞, 月殿对天宫.(部分)
对联要求: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最早的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ng。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幅春联。
对联欣赏
婚联:喜看鸳鸯成双对 笑迎宾客贺新婚
寿联: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春联: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对联故事
王羲之智写春联
一年除夕,王羲之写的春联刚贴到门上就被人偷走,只好重写,但不久又被偷走.无奈之下,王羲之灵机一动,于是写了一幅对联:祸不单行,福无双至.一夜相安无事.第二天早上,加上:昨夜行,今朝至.
苏小妹花烛之夜难新郎
苏小妹新婚之夜,出一上联让新郎秦观对,上联: 双手推出窗前月.秦观苦思冥想而不得以对,苏轼看见,检起一块石头扔向水塘,秦观一见,灵光一闪,对出了下联:一石击破水中天.
孙中山智对张之洞
孙中山持一三字帖拜见两江总督张之洞,并在帖中称兄道弟,张之洞见状,出一上联要孙中山对: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沉思片刻便对出了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三.课堂精讲例题
例题一 对联寻亲
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段把它们联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 A.两袖清风存正气  a.琴棋书画自陶情
?? B.竹菊梅兰可养性 b.莫愁两鬓霜雪寒
?? C.且喜满园桃李艳  c.雪压难摧涧底松
?? D.风吹不动天边月  d.一间陋室遗书香
难度分级:A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考查对联的基本特点
解题思路:根据对联词性相对,意义相关。节奏相合。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特点。可判断“两袖”对“一间”,“竹菊梅兰”对“琴棋书画”,“且喜”对“莫愁”,“ 风吹”对“雪压”。
解法与答案:AdBaCbDc

例题二.给下列成语对对子:
一.给下列成语对对子:
A.粗茶淡饭1.危如累卵
B.粗制滥造2.锦上添花
C.笨嘴拙舌3.流芳百世
D.井然有序4.指鹿为马
E.固若金汤5.精雕细刻
F.雪中送炭6.伶牙俐齿
G.遗臭万年7.山珍海味
H.点石成金8.杂乱无章
难度分级:B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掌握巩固成语对联的特点
解题思路:根据对联词性相同或相对,意义相关或相反的特点。可做出判断。
解法与答案:A7  B5   C6  D8 E1  F2  G3  H4

例题三
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解题思路:根据对联词性相同或相对,意义相关或相反的特点,所拟对联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乐”是仄声,“忧”是平声,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岳阳楼记》中有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其实也是范仲淹的政治抱负,而“ 与百姓同乐”就是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因此下联可以拟成:
难度分级:C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结合课文内容与对联的特点拟对联
解法与答案: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四.搭配课堂训练题:
例题一
给下列对联补拟上下联
1)三尺讲台迎冬夏 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品千古美文
3)忆往昔沧桑岁月 ______________
难度分级:A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掌握巩固成语对联的特点
参考答案:1)一腔热血洒春秋   2)尝百年佳酿 3) 看今朝锦绣河山

例题二
给下列对联补拟上下联
1)雨泣桃花万树红
2)春来鸟语花香
3)树一代新风
4)勤劳可兴家
难度分级:B类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掌握巩固成语对联的特点
参考答案:1)风吹杨柳千门绿2)冬去山明水秀3)扫千年旧习4)科学能致富

例题三
下列对联各咏的是谁?
1.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2.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难度分级:C类
试题来源:中考模拟题
选题意图(对应知识点):根据对联的内容考查文学常识积累,拓宽知识面。
参考答案:1)三苏2)项羽3)范仲淹

五.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题(A类)
生活处处有语文。有同学搜集的语文素材,有一则与括号中注明的地点不相符,其序号是( )
A.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理发店】
B.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书店】
C.运动奏响生命,锻炼点燃激情 【教室】
D.节约用水一点一滴,珍惜粮食一颗一粒 【餐厅】
参考答案:C

提高训练(B类)
按照要求,写出对联。
  1.直接写出上联或下联。
例:上联一片丹心育桃李
下联
  2.根据下联,补全上联。
  例:有人曾见过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运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_____;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参考答案:1.运用对偶知识,即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的特点对出下联:满腔热血写春秋。
2.根据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抓住下联的“彷徨”作答,应填“呐喊”。

综合迁移(C类)
1..根据情境,写出对联。
  例:毕业前夕,班里举行一次以“友谊”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词性相对。
2.例:请指出下面四副对联所指的作家分别是谁。
   (1)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3)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4)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3.下面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请写出其中词语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上,点四十九盏孤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三顾________,六出_______,七擒_________,东和_______,
  北拒________,收二川________,排八阵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友谊之花常开不败,生命之树永葆生机。
  (2)倾注真情,浇灌友谊之花;携手共进,建设幸福之家
2.根据对联中关键词,可知其分别指:杜甫.文天祥.屈原.蒲松龄。
3..三顾茅庐,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东和孙吴,北拒曹魏,收取东川西川,布设八阵图。





























记叙文题干阅读法
——大连分公司皮广宇
皮广宇,学大教育总部个性化研究院专家学科委员会会员;大连分公司语文学科主任;大连分公司市政协校区语文学科组长。对辽宁省高考、大连市中考语文命题方向有深入的研究。编有《辽宁省高考语文分类汇编》、《初中现代文题干阅读法》、《辽宁省高考语文备考策略》等学大教育内部使用教材。教学风格诙谐洒脱、思路清晰、方法独特,教学效果显著。受邀大连第22中学“阅读与写作”专题讲座;受邀大连电台教育直通车栏目直播讲座。多次获得青年优秀教师奖;学大教育大连分公司自主研发奖;两次获得学大教育大连分公司特殊贡献奖;2011年-2012年度“学大教育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专项一层次阅读法
一、专题概说
层次阅读法指导的是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主要是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文化背景、中心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感情基调等。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要着眼于整篇文章,凭借已有的阅读能力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思考能力的过程。
许多考生做现代文阅读题时错误百出,除了缺乏方法和技巧外,还是因为考生平时缺乏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应该学会阅读文章,弄清楚怎样读,读什么的问题。因为作者创作的灵感都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触动了人们,让人们产生了情感,获得了感悟,激发出了人们的创作欲望,所以人们喜欢将生活中所见到的人事景物进行叙述和描写,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悟。于是,我们整体感知文章的时候,也应该以此作为切入点,去走进文本,去感知内容。
综上诉述也就是要求我们考生要学会按照文章中不同的写作对象来进行分类阅读,理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 写人的文章: 分清主人公是谁;选取哪些事件来写;线索是什么;反映人物什么性格;中心。要通过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
(二)叙事的文章:理清写几件什么事;事件之间有什么关联;线索是什么;表达的中心等等。主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 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三)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
(四)借物抒情的文章:写什么物;从哪些方面来写;用什么手法;物的特点及作者的感情。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 物的内在精神特征,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 (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 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
(五)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 ……(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六)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题目的提示。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2)抓住重点语段。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例:《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七)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材料的性质划分。(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断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当然,有的记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方式。
(八)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2)缩句法: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3)结合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具体答题指导
层次阅读的语言标志
“哪些”、“怎样”“是什么”“为什么(原因)”“分条概括”“概述”等
层次阅读的方法与步骤
层次阅读分叙写对象(人、事、景、物)的层次或议论抒情的层次。
第一步:根据题干中语言标志找准答题的角度(哪种题型)
第二步:根据题干找准答题的对象(问的是谁、是什么)
第三步:根据对象找到答题的区域(存在位置)

例题精析
例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回家去问妈妈
毕淑敏
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②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哆唆。
③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④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蔽,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含义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
⑤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我们幼年的顽皮、成长的艰辛、与生俱来的弱点、异于常人的禀赋……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每一次失败与成功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却不知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⑥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而去。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⑦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⑧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⑨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儿女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选文有删改)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引发了作者的哪些感悟?(感悟答出两点即可)(4分)
(2011年大连市中考题)
具体分析:
第一步:根据题干中语言标志找准答题的角度——标志性语言——“什么”“哪些”——层次的阅读
第二步:根据题干找准答题的对象——“一件事”“作者的感悟”
第三步:根据对象找到答题的区域——与“一件事”有关的段落:1、2段;与“作者的感悟”有关的段落:4、5、6、7、8
答案解析:本题设置了两个问题都是想要考查考生概括信息的能力,但又略有不同,第一个问题考查考生概括事件的能力;第二个问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的感知和概括能力。
概括事件的方法:找准人物(谁)、干了什么、结果怎么样,其它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第一问的区域是1、2两段,人物---“作者和作者的妈妈”;干了什么---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概括一下就是:交谈旅游的经历);结果怎么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概括一下就是:意外得知母亲曾抱着我走过安西的往事)。其它要素出现了特定的时间:那一年游敦煌回来,我们需要放在答案中。于是答案可以概括为:那一年游敦煌回来,“我”和妈妈交谈旅游的经历,意外得知母亲曾抱着我走过安西的往事。
概括主题的方法:阅读时结合写作对象标注文中体现出作者情感或感悟的句子,在表达方式上主要是:抒情句和议论句。第二问的区域是4、5、6、7、8段,第4段中: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概括一下就是:我们极其在意世人的看法,却忽视、厌烦了母亲);第5段中: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每一次失败与成功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却不知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概括一下就是:母亲是最了解我们的人,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第⑥段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而去。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⑦段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⑧段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6、7、8段是在运用比喻的修辞来表达作者的看法,我们作答时要将比喻句变为陈述句作答,转述一下就是:伴随我们的长大,母亲也在快速的变老,当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母亲时,她已经离去,所以趁母亲还在时,快回去和她进行交流“问”。
答案:事件:我游敦煌回来,和母亲交谈,意外得知母亲曾抱着我走过安西的往事。(2分)
感悟:①我们极其在意世人的看法,却忽视、厌烦了母亲。②母亲是最了解我们的人,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③趁母亲健在,抓紧时间和母亲沟通交流。(2分,答出两点即可)

青虫之爱
毕淑敏
1我有一位好友,从小怕虫子。不论什么虫子都怕。大家不止一次地想办法治她这毛病,那么大的人了,看到一条小小虫子,大呼小叫的,多丢人啊!一次,男生把一条青虫偷偷夹在她的书页里。她翻开书,眼皮一翻,身子一软,就悄无声息地瘫到桌子底下了。
2从此再不敢锻炼她。
3许多年过去了,各自都成了家,有了孩子。一天,她到我家做客,我下厨,她在一旁帮忙。择青椒的时候,我突然看见一条青虫从一只青椒蒂旁钻出,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好一条险恶的虫子。我下意识地将那个青椒扔出老远。
4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地说,一条小虫,何必如此慌张。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你居然不怕虫子了?那你又是怎样重塑金身的呢?我追问。
5女友说,听我慢慢道来。有一天,我抱着刚学讲话的女儿上公园,我们在林阴路上走着,突然她说,妈妈……头上……有……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邀功般地给我看。
6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
7我第一个反应是要像以往一样昏倒,但是我不能倒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我不但不曾昏过去,神志也是从没有过的清醒。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大叫一声。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一叫,就会吓坏了孩子。于是我硬把喷到舌尖的喊叫咽了下去。
8现在,一条虫子近在咫尺。我的女儿用手指抚摸着它,好像那是一块冷冷的斑斓宝石。我的脑海迅速地搅动着。如果我害怕,把虫子丢在地上,女儿从此一定会种下虫子可怕的印象。在她的眼中,妈妈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如果有什么东西把妈妈吓成这个样子,那这东西一定是极其可怕的。我颤颤巍巍地伸出手,第一次把一条活的虫子捏在手心,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因为女儿正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呢!
9女友继续说,那一刻,真比百年还难熬。女儿清澈无瑕的目光笼罩着我,在她面前,我是一个神。我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
10不知过了多久,我把虫子轻轻地放在地上。我对女儿说,这是虫子。虫子没什么可怕的。有的虫子有毒,你别用手去摸。不过,大多数虫子是可以摸的……我抱着女儿,半天一步都没有走动,衣服早巳被粘粘的汗浸湿。
11女友说完,好久好久,厨房里寂静无声。

文中的“女友”改变了对虫子恐惧心理,原因是什么?(4分)
(2011年大连9中期中考试题)
具体分析:
第一步:根据题干找准答题的角度——标志性语言“原因”“什么”——-确定本题为层次的阅读
第二步:根据题干找准答题的对象——“女友”——改变了对虫子恐惧心理
第三步:根据对象找到答题的区域——与“女友”改变了对虫子恐惧心理有关的段落——7、8、9段
答案解析:第7段相关句子:“我不能倒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万万叫不得,一叫,就会吓坏了孩子”。归纳概括为: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怕吓坏了孩子。
第8段相关句子:“如果我害怕,把虫子丢在地上,女儿从此一定会种下虫子可怕的印象。在她的眼中,妈妈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如果有什么东西把妈妈吓成这个样子,那这东西一定是极其可怕的”。在这两句话中作者用假设句表明了妈妈如果怕的东西,孩子也一定会认为那是可怕的东西,可以看出孩子是会和妈妈学习,妈妈的行为举止起到了对孩子教育的作用,所以“我”才会改变对虫子恐惧的心理。归纳概括为:我希望教育女儿成为一个能成长面对自然物的人。
第9段相关句子:“女儿清澈无瑕的目光笼罩着我,在她面前,我是一个神。我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这两句话表明在女儿面前“我”的形象是伟大的,不希望女儿向我一样成为一个有病态的恐惧心理的人。归纳概括为:“我”希望教育女儿成为一个没有病态恐惧的人。这句话在表达意思上与第8段表达的意思相近,所以取其中一个作为答案即可。
答案:(1)对女儿的爱(答怕伤害女儿或怕吓坏女儿等爱的具体表现亦可)。(2)希望教育女儿成为一个没有病态恐惧(或正常面对自然物)的人。(如果答“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给一半分)。

例题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说荷
赵文英
(1)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这个夏天,天大早,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我的到来。
(2)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得一池清洌洌碧水的荷塘一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3)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荚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了。
(4)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惟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变的王者风仪。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伴相随。
(5)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6)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7)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8)在风霜雪雨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稚端庄、柔媚明艳,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9)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作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人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患居山问,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思想灵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彼,有薄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发娉婷玉立在诗人华荚、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10)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11)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走进了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选自《美文》

概括说明在文中,荷都经历了哪些恶劣的自然环境?(3分)
具体分析:
第一步:根据题干找准答题的角度——标志性语言“哪些”——层次的阅读
第二步:根据题干找准答题的对象——“荷”——“经历的恶劣的自然环境”
第三步:根据对象找到答题的区域——与“荷”“经历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有关的段落——1、2、5、6、7段
答案精析:第1段相关语句:这个夏天,天大早,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第2段相关语句:往日蓄得一池清洌洌碧水的荷塘一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第5段相关语句:每有狂风袭来;第6段相关语句: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第7段相关语句: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
答案:(1)天大旱,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湖泊干涸了,土地干巴巴的龟裂着。(2)狂风侵袭,暴雨突至,秋雨绵绵。(3)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

例题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温暖的橘子
1.那是十年前的秋天,我和朋友到西北旅游观光,一行四人,三男一女,坐在西去的列车上打“王三八二一”扑克游戏。由于路途遥远,个个哈欠连天,精神萎靡不振。大约过了几个隧道之后,豁然开朗,两边的山坡出现大片的橘林。刚刚成熟的橘子,在一片翠绿中若隐若现地泛着橘红色的光彩。我使劲地揉着眼睛,以为是幻觉。在我的印象中,大片的橘林应该是在南方的。
  2.火车停在了一个小站,小站的站名我早已忘记,但月台上到处都是奔跑的橘子。火车尚未停稳,推着板车或自行车的小贩们便将橘子递到了车窗下,许多人纷纷拉开玻璃窗买橘子。在我们侧面的座位旁,站着一个瘦纤纤的小女孩儿。她咂着嘴巴,睁大眼睛望着窗外,两条腿因踮足而轻轻地颤抖。那个稚气未脱却又充满欲望的情形令我刻骨铭心。我递给她一个又红又大的橘子,她摇摇头表示拒绝。我说没关系,是叔叔送你的。但她还是一边摇头,一边朝着身边的一位中年妇女张望。中年妇女终于开口了:“接着吧。”然后朝我说:“谢谢好人!”小女孩儿这才迟疑地接过橘子。她低着头,背对着我们,悄悄地剥着橘子皮。两只并不干净的瘦纤的小手掰开橘瓣,其中有瓣破碎了,橘子汁流到她的小手上,她迫不及待地吮吸着。她抬头望望母亲,将手中的橘瓣递到母亲的唇边。母亲说,你自己吃吧。小女孩儿摇摇头,硬是将一瓣橘子塞进了母亲的嘴里。母亲不好意思地对我们笑笑,露出苦涩的腼腆。
  3.我们又开始打牌,隐隐约约地听见那对母女在说着什么。火车不知不觉地又进入了隧道,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忽明忽暗的。车轮在钢轨接头处颠簸了一下,塑料袋里有一个橘子从开口处挤了出来,落在我的膑骨上,我伸手没有抓着,它又落到了地上。橘子在忽明忽暗中滚动着,像黑暗中奔跑的太阳。小女孩儿突然朝着橘子滚动的方向冲了过去。我的心扑通一下,宛如掉进了窟窿。正当小女孩儿的手够得着橘子的时候,火车渐渐驶出隧道。光线突然一亮,钢轨微微向下倾斜,橘子滚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远……小女孩儿奔跑着,仿佛追赶太阳。她终于一手按住了那个橘子——橘子泊在一洼污水里,小女孩儿整个身体匍匐在地。她露出了满足的微笑,这种满足里洋溢着莫名其妙的幸福。她站起来,转过身子,握着脏兮兮的橘子奔跑。当时我在想,她一定是一个十分贫苦人家的孩子,平时很少吃橘子之类的水果。可是,小女孩儿并没有回到座位,而是来到我们的旁边,双手递着那个脏兮兮的橘子。我的女伴眉头直拧,一边双手往外推挡,一边说,太脏,太脏,还不快扔掉。小女孩儿这时才发现橘子上面沾有许多污水。她将橘子使劲地在衣服上蹭来蹭去,她感觉已经蹭干净了,又将橘子递给我。我的眼里已经饱含泪水,一把将女孩儿揽到怀里,我被她的行为感动了。我郑重其事地接过女孩儿递过来的橘子,又从塑料袋里取出两个又红又大的递给她。她的眼睛一直盯着我的脸,小手儿却不知不觉地接过了橘子。
  4.这个过程,她的母亲一直注视着,那张没有任何表情的面庞终于有了活色。她又开口讲话了:“兰子,我们要下了,还不快谢谢叔叔阿姨。”这个叫兰子的小女孩儿依依不舍地跟我们挥手告别。我们一直目送她们消失在视野里。
5.当我将这个故事讲给女儿的时候,女儿两眼噙满泪水,汪汪的目光直视着电脑桌上的两瓣橘子——这是女儿觉得味道不好,吃剩下扔过来的。

1.文中的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分)
具体分析:
第一步:根据题干找准答题的角度——标志性语言“怎样”——层次的阅读
第二步:根据题干找准答题的对象——“小女孩”
第三步:根据对象找到答题的区域——全文与小女孩有关的段落

答案精析: 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一般采用点面结合的分析方法。所谓面就是从背景及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其答题的语言形式一般为:1.人物是什么身份,或者充当什么角色;2.做了.....。所谓点就是指从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其答题的形式一般为: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表现出.....。
纵观全文,寻找与小女孩有关的内容。对象的身份、背景:家境贫穷的小女孩。相关细节:第2段,在我们侧面的座位旁,站着一个瘦纤纤的小女孩儿。她咂着嘴巴,睁大眼睛望着窗外,两条腿因踮足而轻轻地颤抖。我递给她一个又红又大的橘子,她摇摇头表示拒绝。我说没关系,是叔叔送你的。但她还是一边摇头,一边朝着身边的一位中年妇女张望。小女孩儿这才迟疑地接过橘子。她低着头,背对着我们,悄悄地剥着橘子皮。两只并不干净的瘦纤的小手掰开橘瓣,其中有瓣破碎了,橘子汁流到她的小手上,她迫不及待地吮吸着。她抬头望望母亲,将手中的橘瓣递到母亲的唇边。母亲说,你自己吃吧。小女孩儿摇摇头,硬是将一瓣橘子塞进了母亲的嘴里。第3段,小女孩儿突然朝着橘子滚动的方向冲了过去。正当小女孩儿的手够得着橘子的时候,火车渐渐驶出隧道。光线突然一亮,钢轨微微向下倾斜,橘子滚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远……小女孩儿奔跑着,仿佛追赶太阳。她终于一手按住了那个橘子——橘子泊在一洼污水里,小女孩儿整个身体匍匐在地。她露出了满足的微笑,这种满足里洋溢着莫名其妙的幸福。她站起来,转过身子,握着脏兮兮的橘子奔跑。当时我在想,她一定是一个十分贫苦人家的孩子,平时很少吃橘子之类的水果。可是,小女孩儿并没有回到座位,而是来到我们的旁边,双手递着那个脏兮兮的橘子。她将橘子使劲地在衣服上蹭来蹭去,她感觉已经蹭干净了,又将橘子递给我。
答案:小女孩是一个家境贫穷但懂事、孝顺、懂得感恩的孩子。

注意事项
1.确定答题角度:题干中的语言标志,灵活处理。
2.明确答题对象:对象本身,应该有助于我们寻找答题区域和组织答案。
3.划定答题区域:注意段落之间、段内和句内之间的层次。
提示层次的标志:①标点符号;②代词、关联词等;③提示文章脉络的词句或过渡性的句子等。
4.组织答案(全面,明确,精炼)
①摘抄:与答题对象相关的议论抒情句。
②改写:比喻句、反问句、否定句等不直接表明态度观点或情感的句子不可作答,应改为直接肯定的
陈述句。
③提炼:对于记叙或说明性的句子,应抓住核心信息(即核心事件或话题)进行合并提炼。
④涉及作者思想情感的题,答题语言要与作者在全文中的思想情感倾向保持一致。
概括内容不是概括主题,也不是概述内容。对记叙文来说,内容是指文章叙述的材料或事件。概括内容,是归结事件或材料,回答“写什么”的问题;概括主题是对事件的抽象,回答“为什么写”的问题。概述是概括叙述,是缩写文章的叙述材料,大体是要说清楚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概括比概述还要简洁一些。


专题二语意阅读法
专题概说
语意阅读法提升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指能够领会文章内容并能作简单的解释。
答题过程中的理解途径需要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对象和文章的主旨进行阅读,仔细体味,瞻前顾后。应该做到在整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理解局部。
理解能力包括:对词、句做出解释;对读物的寓意做出解释;对读物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做出解释;对读物的整体或局部内容做出解释等等。
语意阅读的设题形式根据题干中问题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于词语的含义分析;一种是对于句子的理解。

二、具体答题指导
(一)语意阅读的语言标志:
“理解”、“含义”、“意思”等
(二)词语类语意阅读
1.解题方法及步骤
主要设题形式有:词语填空、词语指代、寻找本体和喻体、理解词语含义等。
解题方法主要是找准答题区域以及词语修饰的对象,结合区域中对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2.例题精析

例题一词语填空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躺着的那位病人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的网球赛。他听着这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选自《窗》)
根据语境,将下列成语的序号分别填人文中的空格里。
①栩栩如生②津津有味③扣人心弦④争相斗妍
(2003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试题)
答案精析:这是词语理解的另一种测试形式,也是常见的测试形式。此类题目有的选近义词,很难辨识,有的所选词语的意思差异性大,不易混淆。无论难辨还是易辨,回答这一类的题目,首先理解阐语的意思,再尝试搭配,最后读一读,看是否顺口,问题就可以解决。
此题的第一个词语是用来修饰对象:“花草”,应选“争相斗妍”;第二个词语修饰的对象:“他”是来描绘听的神态的,可填“津津有味”;第三个词语要修饰的对象:“一场比赛”,用“扣人心弦”好;第四个词语用来形容描述的对象是“情景”,能让听者感到“津津有味”的描述肯定是“栩栩如生“的。

例二词语指代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选自《捅马蜂窝》)
文中加横线的“那多有趣”的“那”指的是。
(2003年山西省中考试题)

答案精析:“那”指代的内容,显然应该在上文寻找,就是前一句中的“捅马蜂窝”这件事。题目答道这里,可以说是没有太大的失误了。但是不妨再细致一些,思考一下,为什么是有趣的?再向前文寻找,从奶奶和爷爷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捅马蜂窝是危险举动,否则奶奶不会说要请人来,爷爷也不会再三阻挠。但这对孩子来讲,就是一种好奇和探险。还有,从捅马蜂窝时的武装和过程来看:“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对孩子而言,既满足了好胜的心理,又满足了游戏的心理。这些都是“多有趣”的有力证明。因此,周密的答案是:“那”指的内容是头上蒙块布,手拿竹竿,冒着危险去捅马蜂窝。

答案:“那”指的内容是头上蒙块布,手拿竹竿,冒着危险去捅马蜂窝。

例题三寻找本体和喻体

早晨,阳光以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攀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得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炫耀在枝头。而当阳光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即伸展开来,像一个个恭听教诲的耳朵。
可这一切,只是一种语言。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江河之上,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捉摸的意境。瞬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可是,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在你的血管里推涌起浪潮,在你耳边轰响着不息的呼喊,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
(选自《阳光,是一种语言》)
从文中看,两个文段中加点的“箔片”和“金箔”分别指什么?
(2002年山东省中考试题)
答案精析:此类题目与理解词语有关。词语理解了,本体和喻体也就找到了。“箔片”和“金箔”是两个喻体。第一句是明喻,很容易看出主干是“叶子像箔片”,那么这个“箔片”就是指“叶子”。第三句是借喻,只有喻体,我们也能判断出这个“金箔’’的本体应该是“水波”,或“闪着金光的水波”(“闪着金光的波纹”)。

答案:“箔片”是指“叶子”;“金箔’’是指“水波”,或“闪着金光的水波”(“闪着金光的波纹”)。

例题四理解词语含义
乡居年代,我曾在蚕房里住过两年。我洞悉蚕在其生命轮回过程中每一个隐秘的细节。由黑珍珠一般的子儿,到肉嘟嘟的蚕儿,到沉睡茧中的蛹,最后羽化成蛾,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选自《破茧成蝶》)
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2006年重庆市中考试题)

答案分析:“变异”修饰的对象是“蚕”。这样的词语可以根据语境推测其含义。文中提供的信息是:“由黑珍珠一般的子儿,到肉嘟嘟的蚕儿,到沉睡茧中的蛹,最后羽化成蛾。”这里讲的全是变化,由子儿而蚕而蛹而蛾。由此可以得出答案:“变异”在文中指蚕由蛹变蛾的过程。
答案:“变异”在文中指蚕由蛹变蛾的过程。


(三)句子类语意阅读
解题方法与步骤
这种分析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字面意思的诠释:结合句子中涉及对象及关键词----修饰、限定、程度性的词语来理解,将其理解后带入原句替换掉原来的关键词重新转述句子。第二、字后意思的理解:联系上下文语境,结合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意图思考语句深层含义。
记住这个公式:
什么人---- 对象A;在什么情况下--- 语境(全文主旨和区域中心);针对什么---对象B/C/D;说了什么话---说的内容在语境中进行理解后转述(字面义);有什么意图---①对象A:一般是人,要突出人的思想感情。②对象B/C/D:如果是物,就突出物的特点;如果是人,就突出人的思想感情或特点。

注意事项:
字面义
1、答出句子说的内容是什么
2、组织答案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结合前后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再解释;
②代词要指出指代的具体内容;
③比喻句等要指出本体;
④反问句、否定句、设问句等不直接表述内容的句子,要改为陈述句直接表述;
⑤叙述事例的句子要提炼要点。
字后义
1、答出说话目的
2、突出对象的点
①对象A:一般是人,要突出人的思想感情。说的话如果是议论句,有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呼吁、告诫的目的。
②对象B:如果是物,就突出物的特点;如果是人,就突出人的思想感情或特点。
3、确立突出强调之点的依据
①看对象前面的修饰限制语
②看句子所在的语境:大语境(全文的中心)和小语境(词句所在段落所限定的特定环境)
2.例题精析
例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且吟春踪
文/丁立梅

  1.一直很喜欢古筝,觉得这种乐器真是奇特,轻轻一拨,就有空山路远的感觉。更何况,它配了优美的音乐来弹呢?那简直,是在人的心上装了弦,每弹拨一下,心,就跟着婉转一回。完全的不由自主。
  2.听《且吟春踪》时,我就是这样的不能自抑。这是初春,阳光晒得人想打瞌睡。远方的朋友突然打来电话,他说,春天呢。我笑回,是的,春天呢。他说,给你首有关春的乐曲听。于是,他发来这首《且吟春踪》。在我打开之前,他介绍,这是一首佛乐。
  3.打开的手,就有些迟疑。因为佛乐在我的感觉里,不好听,是重重复复念着南阿弥陀佛的,念得人的心,很苍老。朋友却强调,这首不一样,绝对不一样,它把古筝的清丽幽远和佛的禅意完美结合在一起了。
  4.我将信将疑地打开,立时就被吸引住了。空灵的音乐,加上古筝的绝响,恰似一股清泉,曲折而下,渐渐淹没了我的人,淹没了我的屋子。又似旷野里一捧夜色,把人温柔地沦陷,是地老天荒哪。有一刹那,我不能言语,世上怎会有如此美妙的音乐?它美得让人想落泪。
  5.整首曲子,舒缓潺湲,纤尘不染。是在那高高的山上,流云和青山嬉戏,风吹来花的香。是在那古刹之中,檐角挂着小铃铛,一下一下地,发出清脆的丁零声。有鸟飞过屋顶,成双成对。落光叶的树上,开始长毛毛了,枝条舒展,柔软。远处人家,有鸡在草丛中觅食。蜜蜂该出来了吧?种子在地里欢唱。阳光,如佛光一样地,剔透耀眼。
  6.乐曲不疾不徐,轻轻流淌。似清风,翻开一页一页的书,一页有流水丁冬,一页有窗前好春色。佛前的青莲,在轻弹慢拨之中开了花。那些长夜的祷求,为的什么呢?六根未净,苦海无边,但,终有一天,心,会净化得一尘不染。再厚的重帷,亦挡不住春光。
  7.忽然想起有一年在无锡的锡山,在山上的凉亭里,看到有女子着古装,低眉敛目,在那儿续续弹。弹的就是古筝,丁丁冬冬。她的背后,一抹青山,静谧而安详,仿佛永生永世。那景,美得像梦,让人瞬即忘了,山脚下,原还有个尘世的。
  8.亦想起,英国诗人蓝德写的诗来:“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人世中的纷争,原是轻若烟尘的,能够永恒的,只有山川河流,日月星辉。乐曲继续舒扬,阳光正好。空气中,满是春天的味道,清新、恬淡。心,在乐曲的潺湲里,慢慢靠近禅,无求无欲。屋后累积了一冬的冰,开始消融了,听见草长的声音。亦听见,绿们正整装待发,只待一夜春风起,便染它个江山绿透。

如何理解第8段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2011年大连市一模题)
具体分析:
第一步:根据题干找准答题的角度——标志性语言“理解”“含义”——语意的阅读
第二步:根据题干找准答题的对象——画线的句子——“人世中的纷争,原是轻若烟尘的,能够永恒的,只有山川河流,日月星辉”
第三步:根据对象找到答题的区域——第8段
答案精析:什么人——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听到了乐曲的空灵美妙,心,在乐曲的潺湲里,慢慢靠近禅,无求无欲的感受后;针对什么——“人世中的纷争”“山川河流、日月星辉”;说了什么话——“轻若烟尘”、“永恒”,转述一下:“轻若烟尘”可转为“不值得一提,很微不足道”,“永恒的”可转为“长存的、永久的”归纳一下分析的内容得出:人世的一切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永存的只有美丽的大自然;有什么意图——①对象A:一般是人,要突出人的思想感情。
本句话对象A是作者,结合语境和文章主旨来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所表达的是他听到曲子后带来的一种感受:“空气中,满是春天的味道,清新、恬淡。心,在乐曲的潺湲里,慢慢靠近禅,无求无欲。屋后累积了一冬的冰,开始消融了,听见草长的声音。亦听见,绿们正整装待发,只待一夜春风起,便染它个江山绿透”。这种感受是美妙的,让作者的心灵变得纯净,变得无欲求,变得淡雅。所以作者想要表达出是曲子带给了他这些美好感受,意图也是希望读者能够通过作者的描述获得同样的感受,和他拥有一样的心境,而且这个句子本身就是一个议论句,所以有告诫读者的用意。②对象B/C/D:如果是物,就突出物的特点;如果是人,就突出人的思想感情或特点。本句话对象B/C:一个是“人世中的纷争”、一个是“山川河流、日月星辉”作者将这两个对象放在一起来写意图很明显是为了突出人在世上的长度和山川河流日月星辉代表的自然相比是非常短暂的,而自然确是长久的。
归纳一下分析的内容得出:突出人生是短暂的,大自然是永存的;突出乐曲带给我美好的感动;告诫人们应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淡雅。最后:将这些归纳在一起表述出来的就是我们的标准答案。

答案:人生是短暂的,人世间的纷争都是微不足道的,而能永存的只有美丽的大自然;(1分)突出乐曲带给我美好的感动;(1分)告诫人们应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淡雅。(1分)

例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回家去问妈妈
毕淑敏
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②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哆唆。
③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④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蔽,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含义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
⑤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我们幼年的顽皮、成长的艰辛、与生俱来的弱点、异于常人的禀赋……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每一次失败与成功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却不知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⑥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而去。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⑦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⑧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⑨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儿女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选文有删改)
如何理解第④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3分) (2011年大连市中考题)

具体分析:
第一步:根据题干找准答题的角度——标志性语言“理解”“含义”——语意的阅读
第二步:根据题干找准答题的对象——画横线的句子——“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蔽,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
第三步:根据对象找到答题的区域——第4段
答案精析:什么人——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意识到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的观点是个错误之后”;针对什么——“母亲”;说了什么话——“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蔽,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转述一下:这句话中明显运用了比喻,所以需要将比喻义进行还原后转述,“母亲”比作“古老的旧房”给我们的童年以遮蔽,就是说母亲只能在我们的童年时给我们以保护、呵护或者爱护,“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就是说不能再给我们新的帮助支持和启迪。
归纳一下分析的内容得出:曾经呵护我们的母亲已经落伍了(母亲只能在我们童年时给我们以呵护),不能再给我们新的启迪和支持;有什么意图——①对象A:一般是人,要突出人的思想感情。本句话对象A是作者,结合语境和文章主旨来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境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他意识到了我们曾经对母亲的认识都是浅薄的错误的,所以我们才会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做了很多错事。作者想要把这些让读者明白。②对象B/C/D:如果是物,就突出物的特点;如果是人,就突出人的思想感情或特点。本句话对象B:是“母亲”,突出了母亲的特点需要结合句子中喻体分析,得出的答案和字面义重复所以不再做分析。
归纳一下分析的内容得出:母亲只能在我们童年时给我们以呵护,不能再给我们新的启迪和支持,作者想要告诉读者这是我们对母亲的浅薄认识(这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价值的原因)。最后:将这些归纳在一起表述出来的就是我们的标准答案。

答案:曾经呵护我们的母亲已经落伍了(母亲只能在我们童年时给我们以呵护)(1分),不能再给我们新的启迪和支持(1分),这是我们对母亲的浅薄认识(这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价值的原因)(1分)。

例三: 温暖的橘子
1.那是十年前的秋天,我和朋友到西北旅游观光,一行四人,三男一女,坐在西去的列车上打“王三八二一”扑克游戏。由于路途遥远,个个哈欠连天,精神萎靡不振。大约过了几个隧道之后,豁然开朗,两边的山坡出现大片的橘林。刚刚成熟的橘子,在一片翠绿中若隐若现地泛着橘红色的光彩。我使劲地揉着眼睛,以为是幻觉。在我的印象中,大片的橘林应该是在南方的。
  2.火车停在了一个小站,小站的站名我早已忘记,但月台上到处都是奔跑的橘子。火车尚未停稳,推着板车或自行车的小贩们便将橘子递到了车窗下,许多人纷纷拉开玻璃窗买橘子。在我们侧面的座位旁,站着一个瘦纤纤的小女孩儿。她咂着嘴巴,睁大眼睛望着窗外,两条腿因踮足而轻轻地颤抖。那个稚气未脱却又充满欲望的情形令我刻骨铭心。我递给她一个又红又大的橘子,她摇摇头表示拒绝。我说没关系,是叔叔送你的。但她还是一边摇头,一边朝着身边的一位中年妇女张望。中年妇女终于开口了:“接着吧。”然后朝我说:“谢谢好人!”小女孩儿这才迟疑地接过橘子。她低着头,背对着我们,悄悄地剥着橘子皮。两只并不干净的瘦纤的小手掰开橘瓣,其中有瓣破碎了,橘子汁流到她的小手上,她迫不及待地吮吸着。她抬头望望母亲,将手中的橘瓣递到母亲的唇边。母亲说,你自己吃吧。小女孩儿摇摇头,硬是将一瓣橘子塞进了母亲的嘴里。母亲不好意思地对我们笑笑,露出苦涩的腼腆。
  3.我们又开始打牌,隐隐约约地听见那对母女在说着什么。火车不知不觉地又进入了隧道,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忽明忽暗的。车轮在钢轨接头处颠簸了一下,塑料袋里有一个橘子从开口处挤了出来,落在我的膑骨上,我伸手没有抓着,它又落到了地上。橘子在忽明忽暗中滚动着,像黑暗中奔跑的太阳。小女孩儿突然朝着橘子滚动的方向冲了过去。我的心扑通一下,宛如掉进了窟窿。正当小女孩儿的手够得着橘子的时候,火车渐渐驶出隧道。光线突然一亮,钢轨微微向下倾斜,橘子滚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远……小女孩儿奔跑着,仿佛追赶太阳。她终于一手按住了那个橘子——橘子泊在一洼污水里,小女孩儿整个身体匍匐在地。她露出了满足的微笑,这种满足里洋溢着莫名其妙的幸福。她站起来,转过身子,握着脏兮兮的橘子奔跑。当时我在想,她一定是一个十分贫苦人家的孩子,平时很少吃橘子之类的水果。可是,小女孩儿并没有回到座位,而是来到我们的旁边,双手递着那个脏兮兮的橘子。我的女伴眉头直拧,一边双手往外推挡,一边说,太脏,太脏,还不快扔掉。小女孩儿这时才发现橘子上面沾有许多污水。她将橘子使劲地在衣服上蹭来蹭去,她感觉已经蹭干净了,又将橘子递给我。我的眼里已经饱含泪水,一把将女孩儿揽到怀里,我被她的行为感动了。我郑重其事地接过女孩儿递过来的橘子,又从塑料袋里取出两个又红又大的递给她。她的眼睛一直盯着我的脸,小手儿却不知不觉地接过了橘子。
  4.这个过程,她的母亲一直注视着,那张没有任何表情的面庞终于有了活色。她又开口讲话了:“兰子,我们要下了,还不快谢谢叔叔阿姨。”这个叫兰子的小女孩儿依依不舍地跟我们挥手告别。我们一直目送她们消失在视野里。
5.当我将这个故事讲给女儿的时候,女儿两眼噙满泪水,汪汪的目光直视着电脑桌上的两瓣橘子——这是女儿觉得味道不好,吃剩下扔过来的。

1.如何理解第3段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具体分析:
第一步:根据题干找准答题的角度——标志性语言“理解”“含义”——语意的阅读
第二步:根据题干找准答题的对象——画线的句子——“她露出了满足的微笑,这种满足里洋溢着莫名其妙的幸福。”
第三步:根据对象找到答题的区域——第3段
答案精析:什么人——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在看到小女孩努力的抓住了掉在了地上的橘子,来回报我刚才的给予,被感动时”;针对什么——“小女孩的微笑”;说了什么话——“满足的,洋溢着莫名其妙的幸福”,转述一下:结合整个段落内容我们了解到,小女孩是为了要帮我才把掉在地上的橘子费力的捡回来,因为她认为橘子很重要,所以也认为这个橘子对于我们也是很重要的,当她费力的抓住橘子后,她可以把橘子还给我,这是对我刚才给予她橘子的一种回报,所以才会露出了满足的微笑,而对于我和女伴来说,总能吃到橘子,所以对于橘子落在了地上,认为就没有必要再捡回来了,所以当我和女伴看到小女孩奔向橘子的举动时,感觉到很不理解,才会觉得莫名其妙。
归纳一下分析的内容得出:小女孩用捡回橘子的方式回报了“我”的给予,因而她感到幸福和满足/但物质丰厚的“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不理解小女孩这种做法的用意。
有什么意图——①对象A:一般是人,要突出人的思想感情。本句话对象A是作者,结合语境和文章主旨来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境中作者在说这句时还不理解小女孩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且在经济条件相对富裕的他和女伴的眼中都认为一个橘子掉到了地上就脏了,是不需要再捡回来的,但是在贫穷的小女孩心中却认为这个橘子是非常珍贵的,于是可以分析出作者说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在物质条件或者经济条件不同的情况下,人们的观念或者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也是不同的。本句话对象B/C:一个是“小女孩”、一个是“我和女伴”,突出“小女孩”和“我们”的特点结合修饰词分析与字面义重复,所以不再做分析。
归纳一下分析的内容得出:小女孩用捡回橘子的方式回报了“我”的给予,因而她感到幸福和满足/但物质丰厚的“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不理解小女孩这种做法的用意。/表现了两种物质条件下,人们观念的差异。

答案:小女孩用捡回橘子的方式回报了“我”的给予,因而她感到幸福和满足/但物质丰厚的“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不理解小女孩这种做法的用意。/表现了两种物质条件下,人们观念的差异。

专题三 手法阅读和结构阅读的交叉阅读法
一、专题概说
手法阅读和结构阅读的交叉阅读法指导的是学生对结构和艺术手法等分析的的能力。分析就是分解、剖析。分析能力包括对词语、句子、段落、写作方法以及修辞方法的作用分析。如何分析?主要应该结合文章的主题和语境来进行。无论是词语还是句子,无论写作方法还是修辞方法,其运用都是为了表现写作对象的特点,为表达主题服务的。因此,分析它们的作用除了从结构作用、艺术手法及效果来分析,还需要从表达主题的角度来思考、作答。
二、相关知识点链接
(一)艺术手法知识点:
1.从表达方式来看,要注意以下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来看,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复、反问、设问。
3.从表现手法来看,要注意以下多种常见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正衬、反衬)、托物言志、象征、想象、联想、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欲扬先抑等。
4.从句式特点看,要注意以下四种句式的表达效果:
短句,节奏紧凑、表意简洁、明快有力。
长句,节奏舒缓、表意严密、逻辑性强。
整句,形式整齐、气势贯通,音节和谐。
散句,灵活自然,抑扬顿挫,有音韵美。
5.从标点看,要注意以下三个标点的有关用法:
省略句,言无尽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感叹号,强化作者的情感。
问号,发人深省、深化主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
6.其它
①引用诗文、典故——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
②叙述事例——丰富文章的内容或证明某种观点。
③描写环境——渲染、烘托某种气氛。
④古建筑、现代建筑——增强文章的厚重感或时代感。
(二)结构知识点
结构主要看选取对象在文中的位置,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一般说来,句子或段落位置分三种情况:
(1)句子或段落在文章的开头,大致有以下几种作用:
①开篇点题……;
②(环境描写)烘托……气氛,奠定……情感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
③(倒叙、讲故事、设问)有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⑤交代故事的起因;
(2)句子或段落在文章的中间,大致有两种作用:
①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或只承接上文……;或只引起下文……
②与上下文(包括标题)……形成照应(呼应)
③反复出现,贯串全文起线索作用;
(3)句子或段落在文章的结尾处,大致有以下几种作用:
①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②与前文(包括标题)……照应;
③交代事件的结果……,点明中心……;
④注意?!……等标点作结。省略号号,委婉含蓄,意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作用;感叹号,强化作者的情感;问号,发人深省、深化主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

(二)手法阅读与结构阅读的语言标志
“赏析”“这样写……好处”、“妙处”“表达特点及效果”、“为什么”、“作用”等
(三)方法与步骤
1、从手法的角度分析:①点出艺术手法 ②效果词(生动形象/形象传神)③写出了对象的什么内容,突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④对作者情感表达或主题表现的作用。
注意事项:1、明确艺术手法的类型和基本作用;2、分析艺术手法的效果时必须明确修饰或强化的对象;
3、回答对情感主旨的作用时要写出情感主旨的具体内容
2、从结构的角度分析:看题干中所问对象在文中的区域来结合上下文内容具体分析。
注意事项:组织答案时,“承上启下”等这些套话必须有,同时还必须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答题。
例题精析
分析词语的作用
例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青虫之爱
毕淑敏
1我有一位好友,从小怕虫子。不论什么虫子都怕。大家不止一次地想办法治她这毛病,那么大的人了,看到一条小小虫子,大呼小叫的,多丢人啊!一次,男生把一条青虫偷偷夹在她的书页里。她翻开书,眼皮一翻,身子一软,就悄无声息地瘫到桌子底下了。
2从此再不敢锻炼她。
3许多年过去了,各自都成了家,有了孩子。一天,她到我家做客,我下厨,她在一旁帮忙。择青椒的时候,我突然看见一条青虫从一只青椒蒂旁钻出,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好一条险恶的虫子。我下意识地将那个青椒扔出老远。
4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地说,一条小虫,何必如此慌张。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你居然不怕虫子了?那你又是怎样重塑金身的呢?我追问。
5女友说,听我慢慢道来。有一天,我抱着刚学讲话的女儿上公园,我们在林阴路上走着,突然她说,妈妈……头上……有……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邀功般地给我看。
6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
7我第一个反应是要像以往一样昏倒,但是我不能倒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我不但不曾昏过去,神志也是从没有过的清醒。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大叫一声。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一叫,就会吓坏了孩子。于是我硬把喷到舌尖的喊叫咽了下去。
8现在,一条虫子近在咫尺。我的女儿用手指抚摸着它,好像那是一块冷冷的斑斓宝石。我的脑海迅速地搅动着。如果我害怕,把虫子丢在地上,女儿从此一定会种下虫子可怕的印象。在她的眼中,妈妈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如果有什么东西把妈妈吓成这个样子,那这东西一定是极其可怕的。我颤颤巍巍地伸出手,第一次把一条活的虫子捏在手心,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因为女儿正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呢!
9女友继续说,那一刻,真比百年还难熬。女儿清澈无瑕的目光笼罩着我,在她面前,我是一个神。我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
10不知过了多久,我把虫子轻轻地放在地上。我对女儿说,这是虫子。虫子没什么可怕的。有的虫子有毒,你别用手去摸。不过,大多数虫子是可以摸的……我抱着女儿,半天一步都没有走动,衣服早巳被粘粘的汗浸湿。
11女友说完,好久好久,厨房里寂静无声。

1.(1)“她翻开书,眼皮一翻,身子一软,就悄无声息地瘫到桌子底下了。”中“瘫”有什么作用?(2分)

具体分析:
第一步:根据题干找准答题的角度——标志性语言“作用”——艺术手法阅读法
第二步:根据题干找准答题的对象——“瘫”
第三步:根据对象找到答题的区域——第1段
答案精析:此题没有要求分析词语的含义只需回答作用,所以含义不用作答。将“瘫”一词带入到所处区域中分析,首先,“瘫”一词是一个动词,修饰对象为女友,是对女友进行的动作描写。其次,结合所处段落第1段内容“一次,男生把一条青虫偷偷夹在她的书页里。她翻开书,眼皮一翻,身子一软,就悄无声息地瘫到桌子底下了。”分析得出女友是受到了虫子的惊吓,对虫子充满恐惧心理,所以才会瘫倒在地。
答案:“瘫”是对女友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描写出她对虫子的恐惧。(2分)

例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且吟春踪
文/丁立梅

  1.一直很喜欢古筝,觉得这种乐器真是奇特,轻轻一拨,就有空山路远的感觉。更何况,它配了优美的音乐来弹呢?那简直,是在人的心上装了弦,每弹拨一下,心,就跟着婉转一回。完全的不由自主。
  2.听《且吟春踪》时,我就是这样的不能自抑。这是初春,阳光晒得人想打瞌睡。远方的朋友突然打来电话,他说,春天呢。我笑回,是的,春天呢。他说,给你首有关春的乐曲听。于是,他发来这首《且吟春踪》。在我打开之前,他介绍,这是一首佛乐。
  3.打开的手,就有些迟疑。因为佛乐在我的感觉里,不好听,是重重复复念着南阿弥陀佛的,念得人的心,很苍老。朋友却强调,这首不一样,绝对不一样,它把古筝的清丽幽远和佛的禅意完美结合在一起了。
  4.我将信将疑地打开,立时就被吸引住了。空灵的音乐,加上古筝的绝响,恰似一股清泉,曲折而下,渐渐淹没了我的人,淹没了我的屋子。又似旷野里一捧夜色,把人温柔地沦陷,是地老天荒哪。有一刹那,我不能言语,世上怎会有如此美妙的音乐?它美得让人想落泪。
  5.整首曲子,舒缓潺湲,纤尘不染。是在那高高的山上,流云和青山嬉戏,风吹来花的香。是在那古刹之中,檐角挂着小铃铛,一下一下地,发出清脆的丁零声。有鸟飞过屋顶,成双成对。落光叶的树上,开始长毛毛了,枝条舒展,柔软。远处人家,有鸡在草丛中觅食。蜜蜂该出来了吧?种子在地里欢唱。阳光,如佛光一样地,剔透耀眼。
  6.乐曲不疾不徐,轻轻流淌。似清风,翻开一页一页的书,一页有流水丁冬,一页有窗前好春色。佛前的青莲,在轻弹慢拨之中开了花。那些长夜的祷求,为的什么呢?六根未净,苦海无边,但,终有一天,心,会净化得一尘不染。再厚的重帷,亦挡不住春光。
  7.忽然想起有一年在无锡的锡山,在山上的凉亭里,看到有女子着古装,低眉敛目,在那儿续续弹。弹的就是古筝,丁丁冬冬。她的背后,一抹青山,静谧而安详,仿佛永生永世。那景,美得像梦,让人瞬即忘了,山脚下,原还有个尘世的。
  8.亦想起,英国诗人蓝德写的诗来:“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人世中的纷争,原是轻若烟尘的,能够永恒的,只有山川河流,日月星辉。乐曲继续舒扬,阳光正好。空气中,满是春天的味道,清新、恬淡。心,在乐曲的潺湲里,慢慢靠近禅,无求无欲。屋后累积了一冬的冰,开始消融了,听见草长的声音。亦听见,绿们正整装待发,只待一夜春风起,便染它个江山绿透。

联系上下文,品位文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1)又似旷野里一捧夜色,把人温柔地沦陷,是地老天荒哪。
具体分析:
第一步:根据题干找准答题的角度——标志性语言“作用”——艺术手法阅读法
第二步:根据题干找准答题的对象——“沦陷”
第三步:根据对象找到答题的区域——第4段
答案精析:此题没有要求分析词语的含义只需回答作用,所以含义不用作答。将“沦陷”一词带入到所处区域中分析,首先,这句话中涉及对象是“作者”“乐曲”,所以分析“沦陷”作用时,也要结合“作者”“乐曲”,“沦陷”一词常指“领地被占领”,作者沦陷乐曲中,分析出作者深深陶醉于曲子中,不能自己控制自己,近而突出了乐曲的美妙。
答案:“沦陷”在文中形象而传神地再现了作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