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第十二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人体感知信息》(1)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学习人体眼球的基本结构、视觉的形成、近视的成因等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视觉卫生习惯,并学会关爱他人。眼球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配以多媒体教学,先让学生根据课本插图并结合眼球模型自学,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强化对眼球基本结构的认识。对于人体视觉的形成,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清晰的观察,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教材分析:
“人体感知信息”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十二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节的内容,在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安排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强调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逐渐扩充知识面,同时强调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这既是知识的介绍,又是很好的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它不但培养学生不断探求知识和合作精神,还培养学生卫生用眼的习惯和关爱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本节内容分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②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与视觉形成的关系。
③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视觉卫生,逐步养成认真做眼保健操的习惯;关注和爱护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的眼球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难点:了解人眼球的基本结构及视觉的形成。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生活体验想一想:
看图片,我们要避免被雨淋到,就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早作出判断。那么你怎么判断出要下雨呢?(看、听、触觉等)
引入课题:人体对信息的感知,并认知学习目标(齐读认知)
二、引导探究
1、眼球的结构及功能
师:我们从外界感知的信息有80%来自视觉,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先来了解眼的结构。
图片展示“眼的结构”,提问:眼的结构组成?
归纳:人的眼是由眼球和一些附属结构构成的,主要部分是眼球。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指导学生自学(注意:观察的顺序是从外到内,由前向后)
提问眼球各部分名称及功能
课件展示“眼球的结构”,完成填图,进一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引导学生归纳眼球的结构。(板书)
练一练:
(1)从特点识别眼球的结构: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例1后展示交流
(2)根据位置识别眼球结构:学生看图识别后展示
(3)我们俗语所说的“黑眼珠”和“白眼球”分别是指眼球的哪部分结构?学生对照图展示
(4)你注意过吗?
出示图片:让学生思考:中午和傍晚的猫,眼睛内主要是什么结构发生了变化?上面两幅图哪个是在中午,哪个是在傍晚?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展示交流,师生归纳:瞳孔可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的量。
2、视觉的形成
师:我们了解了人的眼球结构,那么人的视觉是如何形成的呢?大家猜想一下,眼球是怎样成像的呢?
(课件展示)请学生描述成像的过程。
提问:物体在眼球上成像,人的视觉就形成了吗?就能看到眼前的物体了吗?问题展示:有一个小女孩,眼球的结构完整无损,但是她看不见周围的物体,想一想,这种眼睛可能是哪部分发生了病变?(播放视觉形成过程课件)
视觉形成的三个条件:眼球完整、视神经没断、大脑完整
3、近视及远视的成因:(演示课件)
用眼过度,肌肉疲劳,使晶状体变凸,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外界反射来的光线经晶状体的折射后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形成远视。
4、近视及远视的矫正:(演示多媒体课件)
近视——佩戴凹透镜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远视——佩戴凸透镜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5、近视的预防:
引导戴眼镜的学生思考生活中因近视而带来的不便,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用眼卫生,强调用眼卫生的意义。
出示课件:“三要”“四不看”指导学生要认真完成每次眼保健操,养成良好的用眼
卫生习惯。
三、拓展延伸
总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拥有健康的眼睛才能拥有美好的人生!愿同学们倍加爱护自己的眼睛,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人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懂得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看见七彩斑澜的世界是多么幸福呀!然而有一些人却由于种种原因看不见这美丽的世界,他们就是盲人,全世界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们,反而成立了国际盲人节,是每年的10月15日。作为健康人,你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呢?用你的爱心去告诉大家吧!
四、诊断测试
1.在眼球的结构中,能改变曲度使人可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是( )
A.角膜 B.瞳孔 C.晶状体 D.玻璃体
2.眼球内具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 )
A.角膜 B.巩膜 C.脉络膜 D.视网膜
3.矫正近视眼佩戴的镜片是( )
A.平面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 D.凹面镜
4.外界物体发射过来的光线,依次经过( )到达视网膜。
A.瞳孔、角膜、晶状体、玻璃体 B.瞳孔、角膜、玻璃体、晶状体
C.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D.角膜、瞳孔、玻璃体、晶状体
5.眼球中具有折光作用的结构是( )
A.角膜 B.晶状体 C.巩膜 D.虹膜
6.视觉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 )
7.为了节约时间,应边走路边看书学习。( )
8.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10厘米左右。( )
9.躺卧看书很舒服,应当提倡。( )
10.当人观看一个由远处移近的物体时,晶状体的凸度会变大。( )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知道了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为了使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结合物理学知识和书中图文并茂的优势,帮助学生重点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不足之处, 为学生提供的动手机会和自由探究的机会太少了。因为课时的限制,散光、白内障、青光眼等学生关注的热点没有带领大家讨论。如果能够让有这些知识的同学谈论一下,可以起到丰富学生经验,将课堂知识和生活环境结合起来的作用。另外,教学设计中为学生提供的问题情境还很值得推敲。这些情境中,仍存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与学生生活环境结合不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