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1 《窦娥冤》-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1 《窦娥冤》-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4 19:2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学习目标
窦娥冤
1. 了解关汉卿,掌握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理解元杂剧中一些特有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 把握《窦娥冤》中的戏剧冲突和窦娥的性格特点。
3. 品味一些唱词,体会本剧的曲词特点。
4. 品读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探究这些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一、扫除生字
①窦( )娥 ②楔( )子 ③当垆( )
④未遂( ) ⑤盘缠( ) ⑥隅( )头
⑦绣闼( ) ⑧兜( ) ⑨ 鳏( )寡孤独
⑩阑珊( ) ???( ) ?惫( )赖
?忤( )逆 ?恓( )惶 ?嗟( )怨
?鞴( ) ?桃杌( ) ?衔( )冤
?刽( )子手 ? 埋( )怨 ? 盗跖( )

课前预习
mán
guì
xián

bèi
jiē


bèi
zhèngchuài
shān
guān
dōu


pánchan
suì

xiē
dòu
zhí 
? 杳( )无音信 ? 披枷( )带锁 ? 罪愆( )
? 打呕( ) ? 苌( )弘化碧 ? 亢( )旱
?古陌( )荒阡( )
?觑

( )面面相觑
( )觑觑眼
?煞

( )煞尾
( )煞有介事
?勒

( )勒杀
( )勒令
?症

( )症候
( )症结
zhēng
zhèng

lēi
shà
shā


qiān

kàng
cháng
ǒu
qiān
jiā
yǎo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家。生卒年不详。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四人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元曲四大家”之首。他一生不屑于做官,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他自称:“通五音六律滑熟。”又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由此可见他的才艺和个性。
作者简介
关汉卿生活在元代,当时的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劳动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阶级矛盾,是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窦娥冤》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汉书·于定国传》记载:“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关汉卿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创作了《窦娥冤》这部著名的悲剧。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中“东海孝妇”这一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著名悲剧。
写作背景
元杂剧
元杂剧是以诸宫调、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多种艺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形式。
元杂剧具有以下特点:
① 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楔子”。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一般放在剧
本的开头,起交代情节、介绍人物的作用,也有的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衔接过渡剧情的作用。
知识卡片
② 音乐上,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宫调是表示声音高低的调式,曲子分许多宫调。曲牌,是各种曲调的泛称。如课文中的“【正宫】【端正好】”,“正宫”是宫调名,“端正好”是曲牌名,表示这一折“端正好”及以下各曲均属于“正宫”。
③ 角色大体分为旦、末、净、杂四类。旦:女角色,包括正旦、花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净:俗称“大花脸”,多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杂:指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如卜儿(老年妇人)、孛老(老年男性)、孤(官员)、细酸(书生、秀才)、徕儿(小厮)等。
④ 剧本由曲词、宾白、科介组成。曲词是有严格韵律的新诗体。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有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科介”即“科范”,是剧中提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有时也提示剧中的舞台效果。
元杂剧中的四大悲剧及四大爱情剧
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1.窦天章上场后的宾白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通过窦天章之口报家世之苦,交代主要人物窦娥的凄惨身世和遭遇,这不是本剧主要矛盾的起因,却是全剧故事的缘由,是窦娥不幸命运的开始。
课文探究
2.给庸医起名“ 赛卢医 ”,是否别有深意?
古代名医扁鹊,相传他出生在卢国,因而被人们尊称为“卢医”。“赛卢医”就是“赛扁鹊”,给庸医起名“赛卢医”,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第一折
3.第一折,蔡婆婆的几句话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补叙了十三年中窦娥的悲惨遭遇。浓缩了时空,迅速进入主要矛盾。
对情节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因为搬了家,端云改了名字,所以做官后的窦天章才找不到她;因为窦娥婚后不久丈夫便去世,年轻守寡,所以才有张驴儿企图将她霸占为妻的情节。

4.窦娥出场的宾白有什么效果?
正旦——戏剧的主人公窦娥正式出场,她将自己母亡、父离、夫死的悲苦命运说给大家听。一句“你这命好苦也呵”,道出心中无尽辛酸与痛苦。
5.如何理解【点绛唇】这支曲子?
【点绛唇】满腹闲愁,数年禁受 , 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
不待和天瘦。
“满腹闲愁,数年禁受”,概括了窦娥苦难的人生和忧愁的心境。但她的苦愁没有人理解,她只能问青天:“天知否?”“和天瘦”的意思是连天也会消瘦,抒发了窦娥孤独无助的苦闷之情。
6. 【混江龙】是怎样步步深入写出窦娥的痛苦的?
本曲是对窦娥内心之愁的具体描写。前四句写日子难挨,从早到晚,无心茶饭,都好像在梦里。五、六句写思念亡夫:见烂熳花枝伤心流泪,望圆月当空肝肠寸断。最后四句写不知愁苦何时是尽头。“急煎煎”“闷沉沉”强化了窦娥内心的愁苦。
7.这段唱词表达了什么内容?你道他匆匆喜,我替你倒细细愁:愁则愁兴阑珊咽不下交欢酒,愁则愁眼昏腾扭不上同心扣,愁则愁意朦胧睡不稳芙蓉褥。你待要笙歌引至画堂前 ,我道这姻缘敢落在他人后。
窦娥的这段唱词是反驳婆婆“喜事匆匆”的说法的,指出这不是“匆匆喜”,而是“细细愁”。窦娥的反对不仅是因为她头脑中存在着封建礼教观念,更是因为这种强逼婚姻令人深恶痛绝,表现了窦娥的善良与正直。唱词中连用三个“愁则愁……”,内容上层次分明,节奏上顿挫起伏,颇有民歌风味。
第二折
1.赛卢医再次出场的宾白有什么作用?
首先,开头说出庸医害人无数,却逍遥法外,可知当时社会的黑暗,也揭示了造成窦娥冤案的社会原因。
其次,赛卢医的宾白承上启下。承接第一折开端的情节,同时作为一条副线,下接全剧第四折窦天章审案为窦娥昭雪,显示出作者构思的严谨。
2. 【梁州第七】这段唱词运用大量典故,有什么作用?
此处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讽刺“妇人心难保”,批判婆婆的不仁不义。从意思上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用卓文君和孟光的典故讽刺蔡婆婆与张驴儿父亲的亲近,接着说婆婆虽然话语上遮遮掩掩,但是行动上已态度鲜明,即旧恩忘却;第二层,引用古代妇女节烈前贤的事例,指斥婆婆的不仁不义,三个“那里有……”构成排比,语气强烈,感情鲜明。
3. 【斗虾蟆】这段唱词有哪几层意思?体现了窦娥什么样的心态?
这段唱词是窦娥对事情的处理意见,有三层意思:一是说人的生死很正常;二是说婆婆和张驴儿之父没有婚姻关系,送他出门了事;三是对婆婆的哭哭啼啼表示不满。这段唱词自然贴切,极为口语化,表现了窦娥善良的性格和息事宁人的心态。
4. 【牧羊犬】这段唱词对表现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
这段唱词表现了此时的窦娥对官府还抱有很大的幻想,希望能在此讨回公道,还她以清白。她的言辞,初步表现了她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勇于抗争的坚强品质,为表现她的反抗精神蓄势。
第三折
1.【端正好】一段唱词,是如何控诉社会的黑暗的?
“没来由”“不提防”表明无辜受刑,写尽在黑暗社会中平民百姓缺乏生活安全感,动辄得咎的社会现实。
2.这支曲子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在这支曲子中,窦娥斥责鬼神,否定天地,这是对当时黑暗现实最猛烈、最尖锐的抨击,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曲词运用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及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或质问,或慨叹,高亢激越,酣畅淋漓,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3. 【快活三】 【鲍老儿】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应如何理解?它们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在【快活三】和【鲍老儿】这两支曲子中,作者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持家辛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刻画出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悲痛心情,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4. 窦娥的三桩誓愿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桩誓愿: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际上是希望法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窦娥的第二桩誓愿是六月飞雪,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引用“飞霜六月”的典故,以此表明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
第三桩誓愿是楚州大旱三年,这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更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作用: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深刻,一桩比一桩强烈,把戏剧推向高潮,窦娥的反抗精神和刚烈性格得到最强烈、最深刻的展现。
5.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让窦娥的前两桩誓愿当场应验,有什么作用?
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们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内容小结
这部元杂剧的节选部分通过写善良、无辜的窦娥遭诬陷被屈打成招而蒙受冤屈的故事,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反映了当时恶人横行的黑暗社会现实,歌颂了窦娥善良的心地和顽强的反抗精神。
主题归纳
1.窦娥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请结合课文概括分析。
窦娥基本的性格特征是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她的反抗精神是在外界的迫害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
① 善良,安分守己。
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守己。
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她不忍心让婆婆受苦,更担心婆婆被屈打成招,于是赶紧阻拦衙役,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在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央求刽子手绕过前街从后街走,因为她不愿让婆婆看见了伤心。
深入探究
2.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打成招的,却在第三折“【 滚绣球】 ”一曲里责骂天地,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窦娥原本善良、本分,认为自己之所以屡遭不幸,很可能是因为前世做了错事,此生只有好好侍养婆婆,才能修得来世的幸福。她的心愿很卑微,可是先有流氓张驴儿破坏在前,接着有昏官桃杌毁灭在后,他们联手剥夺了窦娥的生存权利,将她逼上了绝路。从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其实暗含着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
但是,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窦娥还是无法摆脱对天地鬼神的信任和仰赖,她仍相信自己的冤屈一定能感动天地,所以在临刑前发誓愿时,她满心期盼天地能为她主持公道。咒骂、指责天地,最终却又不能不依靠天地申明自己的冤屈,这是窦娥命运的可悲之处,也是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呼告无门的普遍状况。
② 有主见,刚强。
窦娥坚决抵制婆婆含糊应允的婚事。婆婆胆小、怕事、怯弱,她眼看难以将张驴儿父子打发走,又感念他们的救命之恩,就想干脆答应和他们成亲了事。这样,窦娥的处境就比较孤立,可是她毫不退让,反复劝告婆婆,让婆婆不要贸然行事,张驴儿父子一时不能如愿。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③ 具有反抗精神。
窦娥反抗精神之强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被判处死刑的她唱道:“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对于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里没有什么见识的妇女来说,“天地”包含王法、官府、天理、公道等意思。因此,从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是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
临刑前,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
3.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作者却让三桩誓愿一一实现,你如何理解这一安排?
①从情节来说,由于政治黑暗、吏治腐败,窦娥蒙受奇冤,因此,她在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一一应验,可见,“冤”“怨”二字是贯穿第三折始终的。
②从效果来说,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因为根植于现实生活,所以能激起读者强烈的爱憎之情,读者不仅不会感到荒谬怪诞,反倒因此更加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荒谬和奸民恶吏的滔天罪行。这正是此剧想要达到的效果。
③从主题来说,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受刑时的强烈愤怒,使窦娥的反抗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一个善良而又具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鲜明、真实而丰满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升华了主题。
这三桩誓愿的实现,揭露了元朝的黑暗统治,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并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4.本文的曲词有什么特点?
① 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的感情。
元杂剧中的曲词普遍具有抒情性强的特点,并且对人物的感情反复渲染,务尽务透,这一点和诗词作品强调含蓄蕴藉、点到为止大不相同。如本剧第一折里的【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等几段曲词,是表现窦娥对自己命运的悲叹的。她先说自己“满腹闲愁”,老天知道了都会伤感;再尽情倾诉自己愁苦的情状,即每日寝食不安,日夜受煎熬,看到烂熳的花枝、圆圆的月亮,也觉得伤心断肠,心里有说不出的焦虑、烦闷,眉头总是紧锁着;接着她感叹自己的愁苦没有尽头,随即简略回顾了她不幸的人生遭遇;最后她无可奈何地宽慰自己,把自己不幸的命运归因于前世注定,为了来世的幸福,此生她要好好积德。这几段曲词将窦娥内心的痛苦、愁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
② 朴素本色,切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本剧是由窦娥主唱的,她的唱词朴素通俗,多用当时流行的俗语,大量引用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因此,她的唱词明白易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很有表现力。此外,作者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设计的唱词非常贴切,使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如第三折【快活三】【鲍老儿】两段窦娥临刑前和婆婆诀别时的唱词,她一面为自己的身世伤心,一面向婆婆交代后事。她反复唱“念窦娥”,表现了她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回想起自己的不幸身世悲不自胜的心情。她向婆婆交代后事:“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这几句唱词看起来平平淡淡,实则意蕴深刻,极为动人。它让人感受到窦娥这位被无端戕害的青年妇女对生命的留恋,而她临死前对婆婆提出的要求之低,又表现了她的善良与温顺。剧作中的说白同样生活化、口语化,切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1.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 书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注意,如教材的学习方法渗透不明
显,有的地方表达尚欠_________。(推敲/ 斟酌)
② 我曾经问他得失的_________ 。(缘由/ 缘故)
③ 如今,在网络上,平庸之作______________,而真正有实力的作者脱颖而出,粉丝就是证明。(门可罗雀/无人问津)
课堂训练



1.
斟酌
缘由
无人问津
2.判断下列各句中加色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① 敌方呕心沥血,企图刺探我方的经济情报,但终因我方防范严密而一无所获。 (  )
② 最近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 的市场份额。 (  )
③ 尽管在一系列的打折措施中,铁路会失去很多利益,降低运营的利润空间,但是收获的却是市场的认可,还有民意,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
④ 上山路上,我们常打开等高线图察看,有的同学还用军事望远镜煞有介事地东张西望,引来不少人围观。(   )。
×

×
应该用“费尽心机”

⑤ 文学家创作辅导材料汗牛充栋,而真正依靠这些辅导材料步入文学途径的却可谓是寥若晨星。 (  )
⑥ 周末天气晴好,在附近的草莓种植大棚内,三五成群的市民提着篮子,意兴阑珊地当起了“农夫”,享受着采摘新鲜草莓的乐趣。 (  )
⑦ 这两个犯罪分子沆瀣一气,联手犯下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 (  )
⑧ 近年来,电子商务创造了巨大的快递需求;而快递物流又是电子商务金瓯无缺的环节,两者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  )


×
×
3.《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试比较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答案:《古名家杂剧》本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远不如《元曲选》本用“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强烈;《古名家杂剧》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而《元曲选》本第二句则是对天的指责和否定。总之,相比而言,《元曲选》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使作品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这些,也正是《古名家杂剧》本的不足之处。
4.下列关于元杂剧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楔子是指四折以外增加的独立段落,通常在第一折前起交代作用。
B. 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
C. 元杂剧角色分末(男角)、旦(女角)、净(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男性人物)、杂(末、旦、净以外的杂角)。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的主唱角色。
D. 元代的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关汉卿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他和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
答案:D 
解析:王实甫不属于“元曲四大家”,应为郑光祖。
5.请仿照例句,另选一个你熟悉的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紧扣“不肯大团圆”,再写两个句子。
例句:关汉卿不肯大团圆,痛陈窦娥的冤情,控诉了封建吏治的黑暗。
答案:(示例)曹雪芹不肯大团圆,描写宝黛爱情悲剧,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曹禺不肯大团圆,描写周鲁两家的悲剧,揭示了人性的矛盾和复杂。
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燕。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② 入种桑园。茅苫③ 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抄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 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 趱:赶快。③ 苫:用草覆盖。
课后作业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
答案: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燕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答案:① 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 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 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手法。
2.阅读下面《西厢记》中崔莺莺送张生离开时的一段唱词,回答问题。
【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 滚绣球】中情和景有怎样的关系?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结合曲词简析。
答案: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崔莺莺不忍与张生离别的深情。运用了对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迟”和“疾”的对比,鲜明地反映出崔莺莺与张生难舍难分的心理;“倩疏林挂住斜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疏林挂住流逝的日光,形象地表现了崔莺莺恨时光太快,留恋不舍的分离之情;听“去也”松了金钏,望“长亭”减了玉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逼真地表达出崔莺莺与张生离别前所受的心理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