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孔乙己[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6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2-20 11: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 导入: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的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本节采用表情朗读、品味、观看片段、讨论、发言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文朗读 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之乎者也”、“君子固穷”、“窃书”
       (迂腐麻木,自欺欺人又死要面子)
动作描写:“排”、“摸”、“坐着”、“分”
     (拮据穷酸又爱摆阔气,下场悲惨却仍旧好喝,但是不失善良)
外貌描写体现的人物性格“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身份特殊,生活拮据又死要面子,瞧不起普通人民)
“身材高大”
(完全可以自食其力)
“皱纹间常夹些伤痕”
(因偷窃常遭到殴打和侮辱)
“又脏又破”
(好吃懒做)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提示与思考 :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是什么? 1、社会原因。 2、自身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理清小说的线索. 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揣摩以下划线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课文总结:孔乙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生活拮据又死要面子,迂腐可笑又不失善良本性,最终被社会所吞噬。
在当时的社会中,民众的思想被毒害而变的麻木不仁,读书人则通过科举爬到上层,变的残忍冷酷。五、板书设计: 十一、孔乙己鲁迅讨伐 科举制度病态社会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