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石灰吟
于谦一生,可谓历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的磨难。先是参加科举考试时,以状元的文才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几乎名落孙山。就因为他不肯对主考官溜须拍马招致妨恨而已。等到当上官,又因为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而受到排挤打击。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威;于谦当官便服一套 瘦马一匹。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却说他坏了官场规矩。
公元1449年,蒙古侵略军席卷南下,明英宗偏听全无军事常识的太监指划,结果土木堡一战,明朝最精锐的三大营,共约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做了阶下囚。消息传到京城,有人主张南逃,有人主张投降。危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痛斥种种逃跑主义投降主义,调集各路兵马保卫京城。敌方以明英宗为人质,要明朝朝廷投降,否则就杀掉英宗。有人又主张献城投降以保英宗之命。于谦却义正词严地质问:到底国家民族重要,还是英宗的个人生命重要?于谦带领22万大军,坚守京城,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侵略者见死伤惨重捞不到半点油水,又顾虑中原毕竟国大力大,就卖个顺水人情,在退军之时将明英宗送回明朝廷。
明英宗回朝登位。
于谦得罪的并非英宗一人,而是石亨,徐有贞等一帮人一种势力。
夺门之变,野心家徐有贞以“虽无显迹,意有之”的借口将于谦下狱。狱中,于谦不做辩解,后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史载:天下冤之。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只有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
一直到明英宗死后,明宪宗登位,下令为于谦平反昭雪。
荣华富贵不重要,生或者死不重要,皇帝的恩宠或者猜忌也不重要,大臣们的恩将仇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道德和理想”,坚守了自己的道德,在国家危难之际没有退缩;实现了自己匡扶社稷的理想,将大明江山扛在肩上走过了最危险的时刻。
北京保住了。
十年后,于谦为奸人所害,以“谋逆罪”判死。抄家时,于谦“家无余资”。抄家者震惊了,他们收敛了一贯的张狂,恭敬退去。
于谦“两袖清风”的高尚人格,再次明白无疑地昭示于世人面前。
于谦,明朝。字廷益,号节庵。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有《于忠肃公集》。
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曾做过巡抚,为民兴利除弊,后来做了兵部尚书。他忧国忧民,为官清正,性固刚直,不畏强权,深受人民的爱戴。他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明】于谦
石灰吟
石灰吟:石灰赞歌。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一、释诗题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由生石灰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这时的我们就能把大大小小的墙壁粉刷得雪白雪白,给人们带来一份纯净美好的生活空间。
开采石灰石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烧制生石灰
烈火焚烧若等闲
生石灰与水发生化学反应,随着“吱”一声响,块状的生石灰化作粉末。
粉骨碎身全不怕
石灰的作用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凿,撞击,雕琢。
锤,敲打。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虚指,是夸张手法。
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 若,好像。等闲,平常。
全:都。
清白:双关语,既指石灰岩经烧制后成为白色的石灰,也象征正直不阿的人品。
人间:人世间。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等闲
浑
清白
平常。
指高尚的节操。
全,全然。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锤:捶打,敲击。
千、万:虚指撞击次数多。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很平常的事。
若等闲:好像很普通的事情。
锤
若等闲
(衬托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不怕牺牲、洁身自好的品质。
既指石灰岩经烧制后成为白色的石灰,也象征正直不阿的人品。
一语双关
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
拟人
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诗的题目《石灰吟》是什么意思?
石灰吟:吟颂石灰。
吟:吟颂。石灰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作者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表现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和不同流合污的品质。
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以人的思想感情。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吟咏事物的特有属性,和人的思想感情相吻合,把一些抽象概念表现得形象生动。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chuí
záo
fén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困难
好像
平常的事情
全
指石灰洁白的颜色,这里暗喻高尚品格
经过千万次锤凿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烈火焚烧的炼制也好像是平常的事情。
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害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这两句一语双关,借石灰的特点来表明自己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想要永留高尚节操在人间的追求。
托物言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这首古诗体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主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