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大气环流与气候(课件 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大气环流与气候(课件 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3-04 15:25:00

文档简介

专题三 大气环流与气候
考点
读设问、研考情、找规律、明考向
备考导航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2018·全国卷Ⅰ,11)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1.命题规律
(1)在高考中,选择题主要以图表材料切入,要求分析气温与降水的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锋面类型的判断和天气特征分析,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等;非选择题一般是以某特定区域为背景,要求具体分析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从题型上看,选择题与综合题并重;试题多以中等难度为主。
(2)设问特征:试题多从推理判断、探究成因,以及图文判读等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运用地理知识、原理分析、阐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2.命题趋势
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天气系统、气候特征仍是重要考点。高考主要的命题趋势:利用各种区域图和统计资料设置特殊情境,选择题主要考查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探究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选择题中,气温、降水、气候作为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需要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
3.备考建议
本专题内容知识性强,复习中应理解、掌握教材基本知识与原理,配以典型题目进行训练。
[2018·全国卷Ⅱ,37(1)](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
(2017·全国卷Ⅰ,9)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大气运动与降水
(2019·全国卷Ⅱ,6~8)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常见天气系统
[2018·全国卷Ⅱ,37(2)~(4)]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
(2018·全国卷Ⅲ,37)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气候类型的判断与特征分析
[2019·全国卷Ⅱ,36(2)](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2018·全国卷Ⅱ,7)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
(2017·全国卷Ⅱ,7)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2017·全国卷Ⅲ,37(1)](1)根据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高频考点一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典题领悟]
【典例1】 (2017·全国卷Ⅰ,9~11)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对接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
运用双层覆膜技术,克服不利自然条件发展农业,体现了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读数据统计图,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判断曲线类型,进而判断气温变化特征和区域位置
区域认知
通过寒冷期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判读区域位置
地理实践力
判读数据统计图,运用所学区域地理知识推测地理位置
解析 第(1)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③④。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①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因此答案选B。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因此A错;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因此B错;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C正确,D错误。第(3)题,本题考查时间的估算。一般来讲,某地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时,而此时北京时间是16时左右,说明该地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左右,相对于120°E偏西30°左右,当地经度大约为90°E,结合选项只能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因此答案选D。
答案 (1)B (2)C (3)D
【典例2】 (2019·吉林长春市调研)下图为某一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图中P处因受地形影响气温出现异常,回答(1)~(2)题。
(1)图中P处的气温可能为(  )
A.20 ℃或16 ℃ B.23 ℃或14 ℃
C.17 ℃或18 ℃ D.19 ℃或15 ℃
(2)该图所示可能是(  )
A.北半球的3月 B.北半球的7月
C.南半球的2月 D.南半球的8月
解析 第(1)题,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内的值,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规律,因此P处气温应大于20 ℃或小于16 ℃。第(2)题,根据等温线可判断该区域属于南半球,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凸出,说明海洋温度低于陆地,那么应该是南半球的夏季。
答案 (1)B (2)C
[知能通关]
1.图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2.掌握“气温高低及其影响因素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3.掌握等温线弯曲成因分析的三大技巧
(1)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2)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3)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北半球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即“一陆南,七陆北;一海北,七海南”。)
4.闭合等温线(高、低温中心)的成因分析
(1)低温中心:地势较高的山地一般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风的迎风坡往往成为低温中心;夏季湖泊一般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盆地冬季也往往是低温中心。
(2)高温中心:地势较低的盆地一般成为高温中心;城市一般也是高温中心(热岛效应);山地冬季风背风坡一般也是高温中心;冬季的湖泊一般为高温中心。
5.影响气温变化(日变化、年变化)的因素
[预测演练]
考法一 结合景观图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1.(2019·湖北宜昌4月模拟)2019年1月24日,湖北遭遇了第二轮大范围持续雨雪天气。下图为此次雨雪天气结束后湖北某高中的校园景观图,图中河流一侧积雪较多,但对岸却不见积雪。据图回答(1)~(2)题。
(1)图中道路上无积冰,但桥面有大量积冰的原因是(  )
A.桥面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B.桥面释放地面辐射较多
C.路面释放地面辐射较多 D.路面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2)据图推测图中道路的走向最可能为(  )
A.东北—西南 B.东南—西北
C.东—西 D.南—北
解析 第(1)题,桥面结冰而路面没有结冰说明路面温度比桥面的温度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或桥面的热量来自太阳辐射,而不是大气,故A、D项错误;地面或桥面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外释放热量导致温度降低,路面温度高,所以路面释放的地面辐射比桥面要少,故C项错误,B项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河流一侧积雪较多,但对岸却不见积雪。根据所学知识,河流的向阳面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所以没有积雪;背阴面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所以有积雪覆盖;该河流位于湖北,所以可以判断向阳面为河流北岸,背阴面为河流南岸,因此可以判断河流为东西走向;再结合图示道路和河流垂直可判断道路走向为南—北,故D正确。
答案 (1)B (2)D
考法二 结合等温线分布图考查气温状况
2.(2019·四川德阳二诊)下图为某区域8月16日15时和17日2时的气温(单位:℃)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两个时刻温差最大的地点位于(  )
A.东北部 B.西南部
C.东南部 D.西北部
(2)图中位于甲地的地理事物可能是(  )
A.湖泊 B.山峰
C.城市 D.煤矿
(3)16日15时,受局地环流影响,甲地东侧近地面吹(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16日15时图中高温中心位于西北部,局部温度高达31 ℃以上,17日2时图中低温中心位于西北部40°30′N~40°42′N之间,局部温度低至26 ℃以下,故图中两个时刻温差最大的地点位于西北部。故选D。第(2)题,对照两幅图可知,图中甲地降温幅度很小,故可能为一水域,故选A。第(3)题,在16日15时图中,根据纬度变化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甲地是低温中心,形成高压中心,受局地环流影响,甲地东侧为高压东侧,近地面吹西北风。故选B。
答案 (1)D (2)A (3)B
高频考点二 大气运动与降水
[典题领悟]
【典例1】 (2019·全国卷Ⅱ,6~8)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1)~(3)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解析 第(1)题,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且上升气流形成积云,故积云与上升气流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为分散的形态。A选项中连续层片状云为连续形态,故错误;B选项中鱼鳞状云为连续形态,故错误;C选项中间隔团块状云为分散形态,故正确;D选项中条带状云为连续形态,故错误。第(2)题,据材料信息可知,上升气流是形成积云的必要条件。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上升,越易形成积云。四选项中,热带雨林地带气温最高,故选D项。第(3)题,据材料信息可知,积云的云底高度取决于下垫面温度,下垫面温度越低,积云的云底高度越低,一天中下垫面气温最低时为日出前后。A选项中日出前后为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刻,故正确。
答案 (1)C (2)D (3)A
【典例2】 (2019·北京文综,3)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下图为该市各观测点年平均降水量图。读图,回答下题。
导致该市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海陆位置
C.植被覆盖率 D.地形条件
解析 影响降水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有气压带、风带、海陆位置、地形等。图中年降水量南部较多北部较少,推测可能是地形因素影响的结果,故D选项正确;如果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降水应该是东多西少,故B选项错误;太阳辐射主要影响气温的高低,故A选项错误;图示区域内植被覆盖率对降水的影响不大,故C选项错误。
答案 D
[知能通关]
1.热力环流原理形成及常见形式
(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四个关键点
(2)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
①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②山谷风:在山谷和盆地,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③城市热岛环流: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业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2.风的形成与风力大小
(1)图解风的形成
(2)风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①气温差异→气压差异→风力强弱。
②植被覆盖度(防风固沙,削减风力)。
③地形(山脉阻挡风→风力减弱;垭口或峡谷地带且风向与峡谷延伸方向一致→狭管效应→风力增强)。
④地势高差大小→下沉气流强弱。
⑤经过湖面或海面,摩擦力较小。
3.把握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
4.三圈环流与气候类型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5.影响降水的因素
(1)大气运动对降水的影响
①热力环流与降水
形式
对降水的影响
城市风
城市地区盛行上升气流,多凝结核,城市降水多于郊区,形成雨岛效应
山谷风
盆地和谷地地区,在夜晚,山谷盛行上升气流,形成夜雨
湖陆风
白天,湖区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减少;夜晚,湖区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增多
②大气环流与降水
形式
对降水的影响
高气压带
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
低气压带
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
信风带
一般少雨;大陆东岸地区多雨
西风带
多雨
极地东风带
少雨
(2)海陆位置:近海受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寒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少。
(5)天气系统与降水
①受锋面、气旋影响,降水多。
②受单一气团、反气旋影响,降水少。
6.掌握“降水类”相关题目的思维流程
[预测演练]
考法一 以祁连山中段山谷为背景考查山谷风和地形特征
1.(2019·海南地理,19~20)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下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  )
A.偏南风 B.偏东风
C.偏北风 D.偏西风
(2)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及地形特征是(  )
A.南北走向,西高东低 B.东西走向,北高南低
C.南北走向,东高西低 D.东西走向,南高北低
解析 第(1)题,祁连气象站经度位置约东经90°,图中所示时间当地时间约为晚上11点至上午11点(地方时、区时的推算),此时风向以山风为主,风向为偏南风,谷风发生在白天与山风风向相反,因此C为正确选项。第(2)题,通过风向的主体变化可推测,山谷的大致走向为东西走向,山风与谷风还可细分为上坡风与下坡风,由偏南风与偏北风的风速比较,偏北风风速较低,推测南坡较高,在下坡运动过程中受重力加速作用风速较大,故D为正确选项。
答案 (1)C (2)D
考法二 结合坐标统计图考查气压带位置及影响
2.(2019·吉林梅河口二模)下图示意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某个气压带位置关系。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该气压带(  )
A.在南半球纬度范围变幅较小 B.滞留北半球时间小于3个月
C.徘徊的纬度范围小于20° D.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完全一致
(2)推测该气压带是(  )
A.副极地低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3)受该气压带全年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特征是(  )
A.夏季高温少雨 B.冬季寒冷干燥
C.全年高温多雨 D.有明显的干湿季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赤道位置及该气压带的分布状况可知,该气压带在南半球纬度范围变幅较小,A项正确。滞留北半球时间大于6个月,B项错误;图中纬度间隔是4°,可以判断徘徊的纬度范围大于20°,C项错误;该气压带位置移动曲线并不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曲线完全一致,D项错误。第(2)题,根据曲线,该气压带的活动范围跨南北两半球,应是赤道低气压带,B项正确。第(3)题,图示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全年受其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C项正确。
答案 (1)A (2)B (3)C
高频考点三 常见天气系统
[典题领悟]
【典例1】 (2019·天津文综,3~4)读图1和图2,回答(1)~(2)题。
图1 全国某日降水量分布图
图2 不同日期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
(1)在形成图1所示降水分布状况的当天,最有可能出现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2中所示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最可能出现在我国冬季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1)题,根据图1可知全国降水集中分布在东北中部、长江中下游地区。甲、丁两图中长江中下游地区被高压中心或高压脊控制,降水的可能性小,A、D错误。乙图中东北中部受低压控制,降水较多,但长江中下游受高压脊影响,降水较少,B错误。丙图中长江中下游地区被低压控制,降水较多;同时,东北中部受低压槽影响,降水也较多,C正确。第(2)题,乙图中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面积大、势力强,控制我国广大地区,此时最可能为我国冬季,B正确。甲、丙两图中,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面积小、势力弱,对我国广大地区影响小,A、C错误。丁图中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中心气压值小、势力很弱,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受从海洋上延伸而来的副热带高压脊控制,故此时为我国夏季,D错误。
答案 (1)C (2)B
【典例2】 (2019·北京文综,7)下图为某日08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示区域(  )
A.①地的风向为东南 B.②地有大雾出现
C.③地未来有强降水 D.④地寒暖流交汇
解析 根据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定原则,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可以判断①地的风向为偏北风。②地受台风影响,风力较大,不会出现大雾天气。③地受台风影响,未来有强降水。④地处于日本暖流流经地区,无寒暖流交汇。
答案 C
[知能通关]
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判断方法
1.图像法——把握等压线分布图的判读步骤
结合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判读常见的天气系统
(1)读数值。根据等压线上的数值和递变规律,可判读出图中任意一点的气压数值大小以及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如图中丙点的气压值大于1 005百帕,小于1 010百帕,A、D两地为高压中心,B、C两地为低压中心。
(2)定风向(近地面)。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结合地转偏向力,判定出风向的偏转情况,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中纬度陆地上偏角约为25°~35°,如图示甲地风向。
(3)比风力。等压线密(疏)→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风力大(小),如图中甲地风力大于乙地。
(4)析天气。a.低压系统:中心气流上升→多为阴雨天气,如图中B、C两地多为阴雨天气。b.高压系统:中心气流下沉→多为晴朗天气,如图中A、D两地多为晴朗天气。c.锋面系统(见下表)。
锋面
位置
雨带位置
冷锋
位于低压中心西侧的低压槽上
雨带多在锋后(如④地多阴雨天气,③地多晴朗天气)
暖锋
位于低压中心东侧的低压槽上
雨带多在锋前(如①地多阴雨天气,②地多晴朗天气)
准静止锋
江淮流域(6月),云贵高原北部(冬季)
图中B地及其周围被锋面气旋控制,近地面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
2.特征法——把握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天气特征
大风、降温、阴雨天气
连续性降水
沿海地区风暴潮、大风、特大暴雨天气
晴空万里
低压槽上多降水
高压区外围大风天气
天气系统
冷锋活动
暖锋或准静止锋
台风活动(气旋系统)
高压控制
锋面气旋活动
高压脊
3.活动规律法——把握典型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冷锋主要在冬半年活动,例如,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冬季的寒潮等;暖锋主要在夏半年活动。我国的准静止锋有江淮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7~8月份长江流域出现伏旱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结果,秋季我国北方常受亚洲高压控制。夏秋季节,热带气旋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温带气旋主要活动于春季和秋季的华北、东北地区。
[预测演练]
考法一 结合图表考查天气变化
1.下表为某市2019年3月5日至11日天气信息统计表。读表回答(1)~(2)题。
日期
最高气温( ℃)
最低气温( ℃)
白天天气
夜间天气
风向
风力
3月5日
21
11


西风
3~4级
3月6日
19
10
多云
多云
东北风
3~4级
3月7日
16
7

小雨
东南风
3~4级
3月8日
8
1
中雨
小雨
东北风
5~6级
3月9日
7
1
多云

东北风
3~5级
3月10日
7
0
多云
多云
东北风
4~5级
3月11日
11
2
多云
多云
西南风
微风
(1)引起3月5日至11日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
(2)与3月5日相比,3月10日(  )
A.空气质量更差 B.大气辐射增强
C.可能出现作物冻害 D.气压更低
解析 第(1)题,从表格信息看,该市经过了气温下降、阴雨、大风天气,说明该天气过程是冷锋过境。图A是准静止锋,图B是暖锋,图C是气旋,图D是冷锋。第(2)题,由上题可知,3月5~11日冷锋过境。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大气辐射将会减弱;3月10日有4~5级风,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质量会变好;最低气温降至0 ℃,可能会出现作物冻害。
答案 (1)D (2)C
考法二 等压线图中风力、风向的判断
2.下图是2019年5月11日2时亚洲部分区域天气形势图,读图完成(1)~(2)题。
(1)对此时图中四地天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和②地风向基本相同
B.③地风速一定大于①地
C.四地中风速最小的是④地
D.①地气温较低,天气晴朗
(2)关于④地即将到来的天气状况,正确的叙述是(  )
A.风速加大,气温降低 B.风速变小,天气转阴
C.气压降低,气温升高 D.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解析 第(1)题,①地位于高压中心南部,气温较低,天气晴朗,D对。根据等压线分布状况,可判断①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南方,再结合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因素,可判断当地吹东北风;同理也可判断②地吹偏南风,A错;③地等压线密集程度虽然略大于①地,但由于位于山地,地面摩擦力远大于位于高原的①地,地面风速不一定大于①地,B错;四地中②地等压线最稀疏,风速最小,C错。选D。第(2)题,④地目前受暖气团控制,随着北方较强冷空气南下,④地将经历冷锋天气,风速加大,气温降低,天气转阴。选A。
答案 (1)D (2)A
高频考点四 气候类型
[典题领悟]
【典例】 [2019·全国卷Ⅱ,36(2),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
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8分)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干热,分析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流越过山岭时,易形成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加之谷地地形较为闭塞,热量不易散失,从而导致谷地气温高(热);受地形阻挡,进入谷地的水汽较少,且气流在下沉过程中不易形成降水,从而导致谷地降水少(干)。
答案 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知能通关]
(一)局部地区河谷干热的分析思路
1.干
(1)降水少→位于××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少;
(2)蒸发量大→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3)逆温→夜晚山坡上部的冷空气下沉至谷底,(抑制对流)增强谷底干旱。
2.热
(1)纬度:纬度低,气温高;
(2)海拔:海拔低,气温高;
(3)焚风:背风坡处,气流下沉增温(焚风效应)。
(二)某区域气候干旱的分析思路
1.降水量:要少
(1)大陆内部的:深居内陆,且水汽受沿途山脉阻挡,降水稀少。
(2)沿海地区的:
①地处盛行(X方向)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
②(可能)受沿岸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
③(可能)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
(3)季风气候区的: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大,冬季降水偏少。
(4)河谷地形的:地处河谷,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5)气候异常的:降水少。
2.蒸发量:要多
(1)低纬度地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
(2)中高纬度:多大风天气,加剧蒸发,蒸发量大;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
3.保水量:要少
地表裸露,植被少,蒸发加剧,涵养水源能力差。
(三)气候类型的判断
1.气候类型的判断思路
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分布及特点受特定的地理条件影响,因此,在判断气候类型时,要从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入手,具体可按如下思路分析:
2.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总结如下:
(四)气候的描述技巧
1.分析气候特征的一般模式是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如下表所示。
气候要素
描述方法
常用词
举例
气候类型
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描述该地气候类型多样或单一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气温
冬夏气温高低、气温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
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
降水
冬夏降水量多少、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
多或少、干或湿
2.气候类型分布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如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等。
3.分析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入手。
[预测演练]
考法一 结合文字材料判断气候类型及成因
1.(2019·安徽宣城二调)“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静寂的可怖,不仅仅是声音的静寂,而且色彩、植被、山脉、村落及整个大地,都毫无变化,让我失去了时间意识。在这里,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据此完成(1)~(3)题。
(1)文字中描述的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
A.欧洲西部 B.非洲南部
C.中国西北 D.马来群岛
(2)“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的原因可能是(  )
A.位于赤道无风带 B.雨、烟受重力作用
C.地转偏向力为零 D.受人为因素干扰
(3)推测“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赤道,太阳高度较大 B.地处热带,全年气候炎热
C.地处雨林,土壤比较贫瘠 D.地处低纬,没有四季变化
解析 第(1)题,“没有季节之流转”,说明该地无明显的季节变化,“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说明基本无风且有雨,则可判断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欧洲西部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非洲南部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中国西北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且四季分明;马来群岛为热带雨林气候。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地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地处低纬度,受赤道低气压控制而大气对流运动强、水平运动很弱,基本无风但降雨多。第(3)题,该地位于赤道附近,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故A项错误;地处热带,全年气候炎热,没有明显的四季更替,故B项正确;土壤肥力对季节更替无影响,故C项错误;低纬度范围为0°~30°,包括热带和部分温带,而温带存在较明显的季节更替,故D项错误。
答案 (1)D (2)A (3)B
考法二 结合图文材料描述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哥斯达黎加地形以山地为主,有“火山之国”之称。下面为哥斯达黎加区域图和首都圣何塞气候图。
描述圣何塞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原因。
答案 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在20 ℃以上),气温年较差小;全年降水量大(年降水量约2 000毫米),降水季节变化大,5月~10月降水丰富(为湿季),11月~次年4月降水较少(为干季)。
原因:纬度低,海拔较高;5月~10月赤道低气压带北移,位于西南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11月~次年4月位于东北信风的背风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