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 区域特征分析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 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 区域特征分析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 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3-04 15:26:49

文档简介

专题十 区域特征分析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
读设问、研考情、找规律、明考向
备考导航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19·全国卷Ⅱ,37)
(1)分析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的原因。
(2)说明滑雪场建于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的益处。
(3)解释浙江省室外滑雪场雪道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的原因。
(4)有人建议浙江省各滑雪场应由一日体验型向多日度假型转变,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级雪道等。你是否赞同此建议,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1.命题规律
(1)高考对区域地理特征的考查,一般是通过区域图文相关材料,让考生判断出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然后分析区域地理环境要素或特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试题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从考查方式来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主要考查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判断、成因分析、危害概述、治理措施的论证等。
2.命题趋势
今后高考还会以社会关注的热点地区或能够体现突出地理特征的地区为载体,通过区域地理环境要素来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这需要考生复习时注重知识间的联系,特别是因果推导关系。
(2019·全国卷Ⅲ,9~10)
9.该公路位于
10.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2018·全国卷Ⅲ,9~11)
9.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1所示的
10.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11.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2017·全国卷Ⅱ,1~2)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2017·全国卷Ⅲ,1~3)
1.图1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2015·全国卷Ⅱ,37(2)](2)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治理
(2018·全国卷1,37)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高频考点一 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
[典题领悟]
【典例1】 (2019·海南地理,7~9)2015年,我国某服装企业在卢旺达建立成衣制造厂,生产的服装20%在卢旺达销售,80%出口欧美国家。2015年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超过2 500家,其中民营中小企业超过70%。据此完成(1)~(3)题。
(1)该服装企业在卢旺达建立成衣制造厂的有利条件是(  )
A.基础设施好 B.人工成本低
C.本地市场大 D.获取信息快
(2)我国在非洲投资的民营中小企业较多,主要是因为其(  )
A.工人素质高 B.融资能力强
C.适应能力强 D.研发能力强
(3)要使走出去的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强起来,需要(  )
A.打造自主品牌 B.快速更新产品
C.增强售后服务 D.符合国际标准
解析 以我国企业非洲投资为情境,试题的命制体现了素养立意,如区域认知中的区域对比分析,第(1)题,对比我国与卢旺达,两国影响服装企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服装厂为劳力指向型产业),第(2)题,对比民营中小企业与国营大中型企业。第(3)题,体现了区域认知中的区域发展状况,要使走出去的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强起来,就需要打造自主品牌(结合关键信息“80%出口欧美国家”,可知我国民营企业产品符合国际标准),才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才能更好地开拓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答案 (1)B (2)C (3)A
【典例2】 (2018·北京文综) 中国和意大利都有悠久的历史,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中国原创歌剧《运之河》在意大利罗马米兰等地演出,引起当地民众广泛关注。
为进一步向意大利民众介绍京杭运河,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据图简述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8分)
对接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
京杭运河是我国古代人民利用沿线有利的自然条件开凿的重要的南北运输通道,体现了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考查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
以歌剧的形式向意大利民众介绍京杭运河,体现了地理实践力
解析 京杭运河沿线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和植被等方面分析。
答案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位于北纬30°~40°之间,季风气候显著,淮河南北分属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流,河湖南多北少,水量季节变化大;淮河南北分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知能通关]
1.“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2.区域特征
(1)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区域要素
具体内容
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
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地势起伏、地形成因、地形对所在区域其他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
气候特征
主要的气候类型、气候要素(主要指降水和气温)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河流特征
水文特征
年径流总量、径流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特征
水系特征
发源地、流向、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干支流、河网密度、落差、河流分段与注入海洋等特征
开发利用
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是开发水能资源;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区域人文地理要素分析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3.区域差异比较的答题技巧
(1)自然地理要素大小或优劣条件比较
两区域就某一自然要素比较时,要体现出比较的差异来,比如分析A地与B地冬季气温差异及原因。一方面要比较出冬季气温A地比B地高或低;另一方面在回答原因时,A地和B地的影响因素最好都要答,以防要点不全而导致失分。除此之外,两地比较时,一定是同一个要素进行比较差异,要比较气温就比较气温,不能用A地气温与B地的降水进行比较。
(2)人文要素比较区位优势比较答题技巧
①分析甲地的发展××的优势,要用A+B;
②说明甲乙两地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要用B;
③比较甲乙两地发展××的区位差异,要用A和C;
④分析××从甲地迁往乙地的原因,要用C;
⑤与乙相比,甲地发展××的优势条件,要用A。
[预测演练]
考法 结合图文材料考查区域特征及其区域差异
(2019·湖北武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除了热带雨林,还有“温带雨林”。图1中的W岛是世界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地区之一,雨林中植被茂密但树种单一,冷杉、云杉等高大的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只有在树木相对稀少的局部地带才能见到低矮的阔叶植物,这是温带雨林与热带雨林最大的不同。云杉和冷杉林颜色暗绿,树冠浓密,透光量很小,林中阴暗潮湿,地衣、苔藓随处可见。图2为W岛温带雨林局部景观。W岛东西部环境差异明显。冬季岛上平均气温2~4 ℃,西部可达5 ℃以上。降水量西部沿海达2 000~3 000 mm,东部沿海只有600~800 mm。
(1)说明W岛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原因。(8分)
(2)分析该岛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大多地区偏高的原因。(6分)
(3)推测W岛雨林分布的主要地区并说明理由。(6分)
(4)与热带雨林相比,分析W岛雨林地区树种单一的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主要联系风带和地形回答。年降水量西部多,东部少;西部处于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雨区),东部处于背风坡(雨影区)。第(2)题,联系洋流、海洋和地形影响分析回答。W岛地处太平洋,冬季浩瀚的海洋对气温有巨大的调节作用;东(北)部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北极冷空气的影响较小;沿岸海区有暖流经过,增温作用明显。第(3)题,雨林主要分布在降水多的岛的西部沿海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冬季气温高,雨量充沛,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良好。第(4)题,主要对比热量和光照分析植被的种类和疏密进行分析回答。
答案 (1)年降水量西部多,东部少;西部处于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雨区),东部处于背风坡(雨影区)。
(2)W岛地处太平洋,冬季浩瀚的海洋对气温有巨大的调节作用;东(北)部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北极冷空气的影响较小;沿岸海区有暖流经过,增温作用明显。
(3)雨林主要分布在岛的西部沿海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冬季气温高,雨量充沛,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良好。
(4)(与热带雨林相比,)W岛纬度较高,气温较低,适合冷杉、云杉等针叶树种生长;阴雨天气较多、森林茂密,日照时间相对较短,低矮的阔叶植物因光照不足而分布稀少,但高大的冷杉、云杉等针叶树却能够获得较好的光照,成为主要树种。
高频考点二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典题领悟]
【典例1】 (2019·江苏地理,17~18)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起伏 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 D.水土保持
解析 第(1)题,黄河干流流域内山地少,②错误;气候变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不可能在1987~2015年变化很大,故④错误。B选项正确。第(2)题,从年输沙量比较图中可明显看出,从三门峡站到小浪底站2016年输沙量变化非常明显,黄河小浪底站向下游输沙量都比较小,而且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小浪底工程的蓄水拦沙作用,故C选项正确。
答案 (1)B (2)C
【典例2】 [2016·全国卷Ⅱ,37(1)、(2),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7分)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9分)
对接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
人类活动与大熊猫栖息地变化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对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综合分析
人地协调观
通过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加深学生理解人地协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解析 第(1)题,直接看图,按照图例中的时间分阶段描述分布及变化即可。第(2)题,分析图文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地进行采伐作业,导致森林减少,熊猫的栖息地缩小;而108国道的修建则把熊猫栖息地分割。2000年前后,禁止采伐天然林,秦岭隧道的建成通车,使得该地区的植被得到恢复,并且原有道路被废弃后熊猫的栖息地连成片,使其分布范围扩大。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知能通关]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过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特征判断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
区域特征
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
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地区
荒漠化
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集中且植被稀疏的地区
水土流失
山地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平原耕作区
水土流失、湿地减少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土地荒漠化
(3)根据统计图表要素判断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果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2.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原因
3.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角度
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建: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走廊、草方格沙障、森林公园、淤地坝工程等。
改:改变经济结构,改坡为梯。
法:健全环保法律和法规;加强管理和执法力度。
[预测演练]
考法 结合区域图示材料考查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9·北京市朝阳区高三质检)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是滦河、辽河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曾经森林茂密,清朝在此设立“木兰围场”,清末围场废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这里呈现出“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景象。20世纪60年代这里建立了林场。
材料二 目前塞罕坝森林覆盖率约为75%。林场利用无法造林的空地发展风电项目且向外输出电力。林场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材料三 下图为塞罕坝位置示意图。
(1)林场建立之初,塞罕坝造林的成活率不到8%。简析其自然原因。(9分)
(2)指出塞罕坝林区的生态功能。(7分)
(3)简析塞罕坝发展风电项目的主要效益。(6分)
解析 本题以塞罕坝造林为背景,考查区域环境特征、区域环境问题、造林带来的生态效益等。第(1)题,植被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降水、地形、土壤。塞罕坝地处高原、山地,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气候生长期较短。地处季风区边缘,降水较少。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较大,易受低温冻害影响。荒地缺少植被保护,水土容易流失,土壤贫瘠,土壤中的水分易流失。第(2)题,结合森林的功能分析,塞罕坝林区能够防风固沙,减轻风沙危害,净化空气,保护农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第(3)题,塞罕坝发展风电项目,主要是输出电力,获得经济效益,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利用电力能源,可以减轻对森林的破坏,提升清洁能源的比重,减少大气污染,获得生态效益。
答案 (1)地处高原、山地(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生长期较短);地处季风区边缘,降水较少;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较大(多大风日),易受低温冻害影响;荒地缺少植被保护,水土容易流失,土壤贫瘠,土壤中的水分易流失。
(2)防风固沙(减轻风沙危害),净化空气,保护农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输出电力,获得经济效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减轻对森林的破坏(提升清洁能源的比重,减少大气污染),获得生态效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