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5 11:0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考试范围4—6课)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中国人寻求一个多世纪的梦想,为实现这一梦想,新中国于1953年开始 ( )
A.实行土地改革 B.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全体职工送给朱德一段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根无缝钢管(如右图),时值( )
A.改革开放时期 B.抗美援朝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土地改革时期
3、1957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该诗表达了 ( )
A.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的喜悦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欢乐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的欣喜 D.“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后的热情
4、1953年到1957年底,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这说明新中国 ( )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农业生产增长有限 C.增强了工业基础和实力 D.轻工业生产高增长
5、在1957年的国庆阅兵中,当国产的喷气式战斗机列队飞过天空时,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兴地对外国友人说:“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过去了。这种飞机的制造厂在 ( )
A.长春 B.沈阳 C.鞍山 D.天津
6、在“一五”计划的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这表明 ( )
A.国家重点发展工业 B.新中国工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C.“一五”计划成效显著
D.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7、下表为1952——1978年中国部分产量(单位:百万吨)数据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
1952年 1957年 1965年 1978年
粮食产量 163.92 195.05 194.53 304.77
棉花产量 1.30 1.64 2.10 2.17
原油产量 0.44 1.46 11.31 104.05
钢产量 1.35 5.35 12.23 31.78
A. 技术落后导致粮棉产最长期停滞 B. “大跃进”运动改善了原有经济结构
C. 国企改革使工业生产迎来了生机 D. “一五”期间工业产量增速超过农业
8、1953——1957年,我国在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第一(如下表)。这反映出“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 )
◆1953年 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953年 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兴建 ◆1955年 新中国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上海组装成功 ◆1956年 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一汽生产出来 ◆1956年 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1956年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A.工业门类齐全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地区分布均衡 D.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9、历史解释是对历史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的是 ( )
A.1953年初,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一五”计划期间,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
C.“一五”计划期间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 D.“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0、下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我国重工业净产值比重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某次会议期间,广东省代表蔡廷锴说:“现在……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这次会议是 ( )
A.中共“一大”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五大
1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与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这部宪法?(  )
A.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D.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13、刘少奇同志在一次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从1953年起……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这里的“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指的是?(  )
A.“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推行 B.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通过D.三大改造的完成
14、以下表格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行业 参加合作社或公私合营的户数
农业 87.7%参加合作社
手工业 91.7参加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私营工业的99%和私营商业的82.2%实现了公私合营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文革”时期经济的增长   D.土地改革的完成
15、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老字号。1954年同仁堂响应国家号召,顺利实现了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出现在 ( )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6、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 )
A.从农民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 B.从国家所有转变为农民所有 C.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D.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农民私有
17、据学者统计,在1949—1956年期间《人民日报》曾出现少量的招聘、招工广告,但1956年后这类广告基本消失。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我国 ( )
A.工业化成就突出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城市化进程缓慢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8、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曾写道:“事物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以下能支持这一论断的是 ( )
①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实现
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下列史实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指 ( )
A.中共八大胜利召开 B.中共十二大胜利召开 C.中共十五大胜利召开 D.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
20、某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孩子找出父亲的铁皮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这个场景应发生于(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大跃进”时期
21、邓小平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这个“反面教训”是( )
A.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B.急于求成,忽略了客观经济规律
C.过度依赖苏联政府 D.“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严重的个人崇拜
22、《西游记》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吴承恩的故居在江苏淮安河下镇打铜巷。几百年来,曾有无数景仰他的人来此凭吊,可是在某个历史时期,《西游记》成为封、资、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吴氏故居也损毁严重,这里的“某个历史时期”是指 ( )
A.土地革命时期 B.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23、《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见证了时代风云、书写了社会变迁,勾勒出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依据所学知识判断,1967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标题应该为 ( )
A.《将革命进行到底》 B.《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C.《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D.《迈进光辉灿烂的新世纪》
24、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众多先进人物被誉为“共和国的脊梁”。他们的先进事迹出现在 (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新中国政权巩固时期 C.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D.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25、下列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③到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开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全面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6、每个历史时期都有鲜明的历史印记,1956——1966年是我国“全民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下列哪一选项全面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的特征 ( )
A.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B.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27、口号、标语不仅是浓缩的历史,还是影响人民思想观念,引导人们行为取向的有效的鼓动方式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②“上山下乡”“停课闹革命”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③④①② D.①②④③
28、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下列属于“曲折和失误”的是 ( )
①一五计划 ②大跃进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指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
A.1956年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
30、小明同学在复习课上将“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归纳为一个主题,这个主题的名称为 ( )
A.社会生活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二、非选择题(3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许多重要工业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继续,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材料二: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材料三: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都是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的英雄模范人物。 ——摘自八上部编版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的什么状况?(2分)为改变这种状况,提出了什么方针?(1分)并从工业和交通方面列举两项这一方针所取得的成就。(2分)


(2)据材料二指出这次会议我国民主政治取得成就及其性质。(2分)

(3)材料三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设成就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列举材料三中所述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的人物模范人物两例,写出你对这一时代精神的理解。(4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材料二: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针对那三个领域?采取了什么方式?产生了什么影响(9分)


(2)材料二中的民歌创作于1958年开展的哪一运动中?同年我国在农村还开展了哪一运动?(4分)

33、阅读材料,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够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二:(195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11月4日编印的《宣教动态》第134期上,刊登了山东范县(今属河南)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即县委第一书记)这年10月28日所作的关于范县三年过渡到共产主义规划报告的摘要。其中说:……到1960年基本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分配制度。到那时: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大锅饭》,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材料三: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农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材料四: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仍不是很容易肃清的,种种历史原因又使我们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这就提供了一种条件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也就是党和国家难以防止和制止“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发展。 ——摘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从1953年起是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解决这一矛盾的?(4分)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乐园”不能最终实现的原因。(2分)

(3)材料三,数据反映了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2分)










答案:
1—5 BCCCB 6—10 ADBDC 11—15 BBBBB 16—20 ABBAD 21—25 DDBDD 26—30 DBDCC
31、(1)状况:重工业基础薄弱;提出了“一五”计划;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投产;建成武汉长江大桥等。(必须是工业和交通两个方面)
(2)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艰苦创业。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2、(1)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对农业和手工业采取建立合作社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实行赎买政策;到1956年底,国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33、(1) 矛盾:落后的农业生产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解决: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指人民公社。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不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平均主义或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公有制经济已经取代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4)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影响;没有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法律没有应有的权威;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