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学习目标
辛弃疾词两首
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当时的处境及其所处时代的特点。
2. 把握两首词中所用典故的来由和深层含意,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 体味辛弃疾词苍凉、悲壮的意境及其豪放的语言风格。
一、扫除生字
① 遥岑( ) ② 螺髻( )
③ 鲈( )鱼 ④ 玉簪( )
⑤ 求田问舍( ) ⑥ 堪脍( )
⑦ 倩( ) ⑧ 揾( )英雄泪
⑨ 舞榭( )歌台 ⑩ 金戈( )铁马
? 巷陌( ) ? 狼居胥( )
? 佛( )狸祠( )
课前预习
cén
jì
lú
zān
shè
kuài
qìng
wèn
xiè
gē
xū
mò
bì
cí
辛弃疾(1140 — 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时间都不长。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做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作者简介
辛弃疾一生主张收复中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力主抗金,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热情。但一生壮志未酬,一腔忠烈之气化为慷慨豪放的诗词。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其作品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他也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他还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他善用比兴等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
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12年之久,一直没有受到朝廷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担任,不肯让他率兵北伐。在这种境遇下,他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之气。当他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河山,自伤抱负,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写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在这之前,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时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0 多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但很快便发觉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收复中原之意。
于是他登上了北固亭,联想到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悲愤不平。于是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写完后半年,辛弃疾就被诬陷,先是降职,后是奉诏归铅山养老。开禧三年(1207)伐金失败,为了满足金人要求,南宋诛杀韩侂胄。
刘裕北伐
资料链接
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桓温等人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东晋元兴三年(404),刘裕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次年,拥戴晋安帝复位,控制东晋朝政。时南燕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加剧,赋役苛重,激起民众强烈反抗。东晋义熙五年(409)二月,南燕军队袭扰淮北,刘裕借机上书皇帝,要求北伐。刘裕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长安虽在一年多后得而复失,但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和山东全境已划入刘宋版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称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的就是此事。
刘义隆北伐
北魏在景平元年(423)趁刘裕去世大举南下,夺取刘宋的虎牢、洛阳及滑台等地处河南的洛阳盆地。故宋文帝刘义隆自即位后便有收复河南失地的志向。他一共发动三次北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是第二次北伐。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步骑十万南下,久攻悬瓠不下,宋文帝遣臧质与刘康祖率军救援,刘宋武陵王刘骏更领兵袭击魏军,魏军被迫退兵。魏军撤兵后,宋文帝命令兵分四路伐魏。西路军收复陕城和潼关。但东路军被拓跋焘击败,宋文帝见东路战败,于是召还正在攻魏的各路军队。魏军一路深入刘宋腹地,经刘宋的历城、彭城、盱眙等军事重镇,由于久攻不克,皆绕过去,继续南下,最终魏太武帝率军南至瓜步山,一度威胁要渡过长江。然得知后方的刘宋彭城守军准备断其归路,同时刘宋又遣水军自海入淮来攻,魏太武帝便撤军北归。此役过后,刘宋江北六州“邑里萧条”。
一、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起句破空而来,写作者登高望远之所见,极写秋色无边,江天辽阔,意境旷远。“楚天”暗示登临地点,“清秋”点明时间。接着写遥望远山。“献愁供恨”运用移情之法,由于作者满腔愁恨,所以遥望远山,连秀丽的山峰看起来也像充满了愁恨。“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写出了远山的秀丽。
课文探究
1.开头五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指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游子”指自己。“落日”“断鸿”“游子”共同构成一幅萧瑟、苍凉、凄清的图画,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三句包含哪些典型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用“莼鲈之思”的典故,既写了作者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又表明了自己不会像张季鹰那样置政务于不顾而辞官回乡。用“求田问舍”的典故,既表明了自己为国忘私的宽广胸怀,也批判了那些像许汜一样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小人。
3.作者用“莼鲈之思”和“求田问舍”这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二、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反衬、用典。“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反衬英雄去后的凄凉;“想当年”极写刘裕北伐时的声威,以表达作者抗敌情切。
1.“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这几句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想借刘裕表达
怎样的情感?
词的下片用了三个典故:刘义隆北伐、拓跋焘建行宫、廉颇思赵。
用刘义隆北伐惨败的典故,是对当时韩侂胄急于事功,主张出兵,不做充分准备的警告。
用拓跋焘的典故,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是词人的悲愤之词。
用廉颇的典故,是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仍然希望能为朝廷效力。
辛弃疾用典总是很恰切,善于用简短的语句涵盖极丰富的内容。就本词来说,他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都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下片用了哪些典故?各有什么作用?由此看出辛词用典有何特点?
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
舍
求田问舍 名词, ___________________
退避三舍 量词, ___________________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词用作动词, _____________
不舍昼夜 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
房舍
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筑舍定居
停止,止息
舍弃
望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动词, _____________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动词, _____________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动词, _____________
先达德隆望尊 名词, _____________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名词,_____________
远看
对着
盼望
名望
欲望
堪
休说鲈鱼堪脍 动词, _____________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动词, _____________
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动词, _____________
能够
胜任
经得起,忍受
顾
赢得仓皇北顾 动词,______________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动词,______________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动词,______________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副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
顾惜
拜访
反而、难道,表示反问
如
气吞万里如虎 动词, _____________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动词, _____________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动词, _____________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连词, _____________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连词, _____________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同,像
往,到……去
及,比得上
表假设,假如,如果
表选择,或者
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
2.词类活用
① 遥岑远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仓皇北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眺望
名词作状语,向北
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内容小结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人通过描写登上赏心亭所见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飘零江南的愁恨、抑郁和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又运用典故,抒发了自己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请缨无路、年华虚度的愤慨和痛苦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通过追忆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通过回想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情景,告诫当朝的北伐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回忆当年南归之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主题归纳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词人眺望远山,其形状高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这些自然山水虽然多姿多彩,但是在词人的眼中,它们只能引发人的忧愁和怨恨。这时,夕阳西沉,阵阵雁啼,更增添了江南游子的愁怨。词中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
深入探究
2.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
前两句通过动作间接抒情,后两句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词人不是直接用语言进行渲染,而是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词人所选的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擦拭得锃亮的武器,闲置在身旁,这又何尝不是词人对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的感叹。第二个动作是“拍”,“栏杆拍遍”表明词人的胸中有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这样,就把词人空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的急切而悲愤的情态呈现在读者面前。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之后“无人会,登临意”,词人感叹自己空有收复中原的抱负,在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没有知音。
词人笔下描写的这三个意象,表面上以西沉的落日和失群的孤雁为背景,来烘托孑然独立在楼头的“游子”,用孤雁的哀鸣,来渲染“游子”内心的悲凉。实际上这三个意象分别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落日”象征着南宋王朝国势日趋衰微;“断鸿”是词人以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江南游子”是词人自指,具有双重含义,一是表明因自己是“归正人”,所以得不到朝廷的信任,二是表明自己的故乡在北方,长期寓居他乡,有家难回,有志难骋。正是这三个意象深刻的象征意义,使词作呈现出一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3.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有何深刻的象征意义?
观点一:认同。“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南宋朝廷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是一个典故,表明了树已长得这么粗了,人怎么能不老。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收复失地的夙愿不能实现。“我”年岁渐增,再加上闲置,恐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所以这三句是全词的情感中心,是词的核心部分。
观点二:不认同。这首词的核心是表达词人飘零的孤独之情,收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遗憾,词中能体现这种孤独之情和遗憾之感的有很多,单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全词的核心,不全面。
4.有人认为“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全词的核心。你认同吗?为什么??
5.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先写“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又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热闹两个场景放在一起的意图是什么?
“四十三年”三句,是说词人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起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收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统治者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到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今昔之感。
“佛狸祠下”两句,从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元嘉年间宋文帝北伐军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在那里筑了一座行宫。
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写到了孙权和刘裕,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词人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为什么详写刘裕?
孙权和刘裕都是建立了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词人通过写这两位英雄人物,表达了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抒发了自己的爱国热情。
详写刘裕的原因:词人写刘裕虽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阐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也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对比当年刘义隆草率北伐兵败的惨痛事实,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社,很是热闹。词人运用这个典故表明统治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中原,沦陷已久的江北各地百姓就会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朝臣民。
这两个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人们已忘了国耻,统治者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了词人对个人命运、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王朝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将历史上英主与庸主相比,用以引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将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投降媚敌,把人们的抗金热情都冲淡了;将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看望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曲折,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使情感抒发委婉深沉,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8.辛词中用典很多,内容大多跟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特别是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除了回顾作者四十三年前南下归宋经历的那一层之外,全属用典。对于辛弃疾多“用典”,你有何看法?
观点一:“多用典”“掉书袋”是一个缺点。据说岳飞的孙子岳珂评价辛弃疾的这首词:“微觉用事多耳。”意思是批评这首词题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太多了。用典太多增加了阅读难度,影响了这首词的流畅度。
观点二:用典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综观这首辛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那些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使人觉得触手可及。一句话,用艺术形象来表现作者的政治立场,这是辛词用典的一大特点,把握这一特点才能正确鉴赏辛词。
1.下列语句中加色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倩何人唤取[请(别人为自己做事)]
② 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③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
④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指英雄业绩)
⑤ 无人会,登临意(理解,领会)
⑥ 烽火扬州路(道路)
⑦ 可堪回首(经得住,忍得住)
⑧ 舞榭歌台(楼台)
A.①②③ B.③⑥⑧ C.③⑤⑥ D.⑤⑦⑧
课堂训练
答案: B
解析:③“断鸿”,失群的孤雁。⑥“路”,宋时行政区域名。⑧“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2.下列各项中的历史人物与句中所用典故相对应的一项是 ( )
①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②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③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④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A. 刘裕 周瑜 刘义隆 张翰 B. 周瑜 刘裕 刘义隆 张翰
C. 周瑜 刘裕 张翰 刘义隆 D. 刘裕 周瑜 张翰 刘义隆
答案: B 解析:① 周瑜火烧赤壁;② 刘裕为恢复中原大举北伐;③ 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惨败之事;④ 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弃官南归。
3.诗词中的一些句子,常有语序倒置现象,下面是对几个词句倒置语序作的调整,其中调整不当的一项是 ( )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远目遥岑,献愁供恨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把吴钩看了,拍遍栏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孙仲谋无觅英雄处
D.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望中犹记,扬州路烽火
答案:C
解析: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4.下面的诗句中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
A.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C.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D.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案:D 解析:例句写景充满对古人已去、世事已非的感慨。A 项,写春景,抒发春来无人赏的感慨。B 项,写寒食节家家禁烟火,而汉宫中却传蜡烛,含讽喻之意。C 项,写宫女的幽怨,揭露皇帝生活的腐化。D 项与例句意境相似。
5.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秋景图,意境苍凉、空阔,请你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这一意境。
答案:(示例)清秋时节,楚天千里寥廓,天空高远,与滚滚而去的江水相接,显得无边无际。
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场面,表达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端描写清秋时节楚天寥廓、江水悠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借张翰的典故表达故乡之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词人年老但壮志犹存,希望得到重用。
休说鲈鱼堪脍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楚天千里清秋
尽西风
水随天去秋无际
季鹰归未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① 陌上尘!
【注】① 柴桑:在今江西九江西南,是陶渊明的家乡,也是他晚年归耕之处。
课后作业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词的上片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他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 词中表现出词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多处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如“躬耕”出自“躬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
C.“晋宋之间事”指晋宋时期不少人表面推崇清高,实际上却忙于谋取名利,词中的陶渊明不问名利,淡泊宁静。
D.“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旧时王谢堂前燕”是刘禹锡的诗,不属于陶渊明诗作。
(2)词的下片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① 以陶渊明的诗歌历经千年还有百篇传世,突出世人对他的认可,赞颂他的诗才;② 将出身高贵的王谢子弟与陶渊明对比,说王谢子弟比不过“柴桑陌上尘”,以此赞颂陶渊明的高贵脱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句子含意,点出词人表达的情感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 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① 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 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钟鼎”“山林”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分别喻指奢侈豪华的生活、隐居乡野的生活,这句词指出富贵、隐逸的生活都是梦幻。
B.“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须心惊,体现了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
C.“酒杯秋吸露”一句,写了词人在秋季用酒杯接取露水来饮用的情形,“吸露”形容一个人生活清贫。
D. 下片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真意切,清丽洒脱。
E. 词人在下片运用虚写、对偶、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族弟祐之的深厚情意。
答案:AD 解析:A.“运用比喻”“喻指”有误,两处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C.“吸露”形容一个人志向高洁。
(2)这首送别词结尾两句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案:结尾两句写景,将晓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晓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体现出景色细腻、柔美的特点;虽是送别词,但不做悲戚忧伤之态,而是想送别后,族弟一路有秀美山水相伴,来消解旅途的孤寂,显得洒脱、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