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01 专题概述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循环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循环特点:往返循环,不会消失。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源头:太阳能。
能量流动渠道:食物链(网)。
能量散失形式:热能。
能量传递效率:10%~20%。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02 专题训练
1.在“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中,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和最少的生物依次是(B)
A.猫头鹰和食草昆虫
B.青草和猫头鹰
C.食草昆虫和猫头鹰
D.食草昆虫和青草
2.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C)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指所有植物
B.通过②过程不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C.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D.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指碳单质的循环
3.如图所示为某草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其中的一条食物链是稗草→蝗虫→黑斑蛙→白条锦蛇
B.蝗虫和田鼠之间是竞争关系
C.若环境被重金属污染,体内污染物含量最高的应为白条锦蛇
D.白条锦蛇体内有机物所储存的能量的根本来源是稗草
4.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对他们所在地区的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绘出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夏季,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D)
A.昆虫 B.鸟
C.青蛙 D.农作物
5.图1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2是该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生物相对数量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图1
图2
A.图2中,乙代表的是图1中的C
B.图1中,能量是不断循环的
C.图1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D.图1中,C生物体内积累的能量最多
6.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某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下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C)
A.能量传递方向是乙→丙→甲→丁
B.丙是分解者
C.若甲的数量突然增多,一段时间内丁会减少
D.乙表示生产者
7.(天门中考)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D)
A.该生态系统中有5条食物链
B.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草→鼠→蛇→鹰
C.若该生态系统受到污染,那么鹰体内的毒素最多
D.蛇和鹰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8.图1是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图2表示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__玉米等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__;能量沿食物链流向人体内的途径有__ABD__(用图中字母表示);用农作物秸秆饲养禽畜,用家畜粪便生产沼气,用农作物秸秆、沼渣培育蘑菇的事实说明: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__多级利用__,保证了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2)该生态系统中,动物和微生物在利用玉米提供的有机物维持生活的同时,也会产生可被生产者直接利用的物质——__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__,因而对于生态系统的__物质循环__有重要促进作用。
(3)图2所示的食物网中,乙和丙之间的关系是__捕食和竞争__,它们都能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各种运动或动作,其运动时起支点和动力作用的结构分别__关节、肌肉__。
9.(成都中考)生态系统已成为当今生物学家日益重视的研究领域,如图表示了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其中,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土壤、温度和__阳光、水__等因素,它们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__物质__和能量。
(2)上图的各种生物成分中,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生产__者,腐生性的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__分解__者。
(3)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和植物通过__食物(捕食或吃与被吃)__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__能量流动__和物质循环。
(4)非生物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植物的__光合__作用进入生物体的。而植物、动物的__呼吸__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又可以使二氧化碳返回到非生物环境中。
(5)在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自我调节__能力。
10.下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之间由于__食物(捕食或吃与被吃)__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作食物链。上图的食物网中有多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任意一条完整的食物链:__草→兔→狐(任意写一条符合题意的均可)__。
(2)上图食物网中,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__草、树__。
(3)该森林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__减少__,但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__减少__,森林植被得以恢复。(填“增加”或“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