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三轮复习考点大会诊考点 29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和生态因素的综合应用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新陈代谢等知识间的联系种间关系与种群数量变化知识的综合应用
经典易错题会诊
命题角度一
非生物因素
1. 的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分解的速率不同(如下表)。
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
温带草原
北方森林
冻原
分解达95%所需时间(年)
0.5
2
14
100
造成这种分解速率差异的非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光 B.微生物 C.湿度 D.温度
[考场错解]B
[专家把脉]造成这种分解速率差异的因素,不仅有非生物因素,更重要的是生物因素;光对微生物影响较小。
[对症下药] A
2.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考场错解]B
[专家把脉]题干明确告知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B、C只满足其中一项,D一项都没满足, A满足其中两项
[对症下药] A
专家会诊
结合教材实例理解光、温度、水三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试题多以图表、曲线形式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故应多培养识图能力。
考场思维训练
由于地理分布不同,形成了对环境条件适应的不同作物品种。下表记载的是南京、佳木斯和北京当地品种的大豆在原产地和北京栽培时的播种和开花时间。
品种名称
金大523
大地大豆
满仓金
原产地
南京
北京
佳木斯
在原产地的播种日期
5月30日
4月30日
5月17日
在原产地的开花日期
8月23日
7月19
7月5日
在北京的播种日期
4月30日
4月30日
4月30日
在北京的开花日期
9月1日
7月19日
6月5日
在原产地从播种到开花的天数
85
80
49
在北京从播种到开花的天数
124
80
36
请据资料回答:
(1)高纬度地区的大豆品种移往低纬度地区种植,开花 (“提前”或“延迟”);
(2)如将广州当地大豆品种(番禺豆)移往北京种植,开花 (“提前”或“延迟”),产量 (“增加”或“减少”);
(3)除温度有一定影响外,影响大豆开花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1)提前(2)延迟减少(3)日照长度
解析:短日照植物光照时间延长,开花延迟,而光照时间缩短,开花提前。
命题角度二
生物因素和生态因素的综合应用
1. 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
环境条件
甲拟谷盗
乙拟谷盗
湿热
lOO
O
干热
10
90
湿温
86
14
干温
13
87
湿冷
31
69
干冷
0
100
(1)根据上表数据,在下面提供的坐标中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两种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形图。 ‘
(2)甲拟谷盗和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 。
(3)在本实验中,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 。
(4)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因素起重要作用。
[考场错解] (1)略 (2)捕食(3)温度 (4)遗传、变异
[专家把脉]对生物因素和种群数量变化等知识理解不透彻,分析图表的能力差而错解。
(1)根据表中提供的湿冷和干温两种条件下两种拟谷盗所占数量百分比可画出柱形图。注意题目的要求:一是柱形图;二是阴影表示甲拟谷盗,空白表示乙拟谷盗。
(2)从表中不同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所占百分比可看出,它们之间表现出一种“你死我活”的数量变化关系。且它们的食物都是面粉,生存空间出现重叠,因此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3)从表中环境条件看,所涉及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湿度,且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湿度。
(4)从表中看出,甲拟谷盗适应于湿热环境,乙拟谷盗适应于干冷环境,这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的适应性是由其遗传特性决定的。但当环境条件改变后,它们分别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死亡,这是由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症下药](1)如图
(2)竞争(3)温度和湿度(4)遗传
2. 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
跳虫类
蜱螨类
线蚓类
线虫类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有机肥田
10
167
38
30
40
1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16
4l
18
32
7
52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考场错解]B
[专家把脉]该表上下两行数据可以说明A对,但并没有给出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所以B错;化肥田中动物种类明显少于有机肥田,其生物多样性差;可是没有给出每种动物的种群密度,因此D错。
[对症下药] A
专家会诊
分析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时,要先根据题意确定是种内关系还是种间关系。若是种内关系,要根据种内斗争、种内互助的内容及课本实例通过分析、类比、推理确定;若为种间关系,要根据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的异同点分类确定:同时要学会运用图表法和比较分析法。
考场思维训练
1 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食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关系中,不属于种间斗争的是
A.敌害与鳄鱼 B.鳄鱼与小鸟 C.鳄鱼与小虫 D.小鸟与小虫
1.B解析:鳄鱼与小鸟间为种间互助。
2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在森林中,水分始终是影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主导因素
B在自然条件下,各种生态因素任何时候都是同时且共同起作用的
C.在湖泊中,水分一般不会成为影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关键因素
D.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2.A解析:在自然条件下,各种生态因素在任何时候都是同时且共同发挥作用,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中,起关键作用(主导作用)的生态因素不同,如果环境出现变化,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也会随着改变。
探究开放题解答
综合问题一
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新陈代谢等知识间的联系
1. (一)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①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下图。 ‘
据图回答:
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 。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 的作用。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 的结果。
②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 决定。③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二)略
[解题思路]看图可知相同温度下不同湿度某种昆虫的种群数量不同,相同湿度下不同的温度时该种昆虫的种群数量也不同。不同的温度下各有各的最适湿度,不同的湿度下各有各的最适温度;看来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生态因子的作用。种群增长公式N—Nnλr
[解答]①减少,另一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③1.69No
2. 分析下图A和B。其中图A表示两类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率(光合作用达到100%时,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率达到最大值)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B表示这两类植物在海洋中的垂直分布情况。据图分析回答:
(1)光照强度在1%~5%范围内,生活比较好的是植物;在光照强度达90%以上时,生活比较好的是 植物。
(2)在水深为O的水面,海滩硅藻种群密度未达到最大值,原因是 。但是在水深10 m的范围以内,海滩硅藻的种群密度可以达到最大值,这是因为 。
(3)近海浮游植物的密度最大处位于 处。该处太阳辐射为 %。
(4)两类植物相比较,对光照强度的适应范围较广的是 。
[解题思路] 由图得知光照强度在1%~;%和大于90%时,海滩硅藻光合作用率高,生活得较好;水深不同,光照强度也不同,进而影响植物光合作用。
[解答] (1)海滩硅藻 海滩硅藻 (2)海面光照较强,对硅藻光合作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水深10 m内,光照强度减弱,适于海滩硅藻进行光合作用(3)1 5 m 20(4)海滩硅藻
规律总结
识记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理解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培养识图能力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综合问题二
间关系与种群数量变化知识的综合应用
1.如下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人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人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A、B、C曲线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 关系,两种草覆虫之间又构成 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和 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 。
(4)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 。
[解题思路]正确理解曲线是解题的关键。(1)两种草履虫都以枯草杆菌为食,所以草履虫与枯草杆菌的关系是捕食,两种草履虫之间是竞争;(2)依据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看出C曲线上升时,A曲线则下降,说明两者是捕食关系,A曲线种群数量大于C曲线,说明A曲线表示枯草杆菌,而C曲线则是以枯草杆菌为食的大草履虫;(3)B曲线从半途画起,表示双小核草履虫过一段时间才加入,当它一出现,C曲线即逐渐下降直至为零。说明在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关系中,大草履虫因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双小核草履虫为胜者,替代了大草履虫,故图中B曲线代替了C曲线,即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解答](1)捕食竞争
(2)枯草杆菌 双小核草履虫
(3)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4)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枯草杆菌),前者占优势,后者逐渐被淘汰
2. 在1~5号五个三角瓶中,分别加入100毫升的水(井水)和0.05克胨(多肽物质)作为培养液。把瓶口封闭后放在高温下灭菌处理。冷却后,在1号瓶内放人草履虫,2号瓶内放入小球藻,3号瓶内放入某种细菌。结果l、2号瓶内的草履虫与小球藻不能繁殖。3号瓶内细菌个体数变化如图A所示,4号瓶内同时放入草履虫与细菌,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图B所示。5号瓶内同时放人等量的细菌与小球藻,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图C所示。以上实验是在25℃,光照充足的条件下进行的。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1、2、3号瓶内实验结果,瓶内 不能被草履虫与小球藻利用,而能被细菌利用,这是因为细菌具有 的酶。
(2)根据A图说明细菌个体数目变化的原因是 。
(3)根据B图判断细菌与草履虫的关系属于 。
(4)根据C图判断细菌与小球藻二者的关系是 ,它们能不断增加个体数的原因是 。
[解题思路]结合l~5号五个三角瓶中的培养液成分与放入的生物种类,可知细菌具有水解多肽的酶,结合图B、图C可知细菌与草履虫的关系为捕食关系,细菌与小球藻的关系为互利共生关系。
[解答](1)胨水解多肽(2)开始阶段,营养充足,条件适宜,细菌迅速繁殖,随着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pH变化等,细菌繁殖速率下降,细菌数目达到最大值,最后,营养物质耗尽,代谢产物过度积累,细菌大量死亡,数目减少。 (3)捕食 (4)互利共生 细菌分解有机物为简单无机盐提供给小球藻,小球藻制造有机物提供给细菌。
规律总结
运用比较法和图表法。如把种间关系中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的概念、特点、区别图示(曲线)进行比较。
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
1 在下列实例中,哪一项不属于光的生态学效应
A.雁等候鸟的迁徙 B.鱼的洄游 C.藻类在水中的分层 D.美洲兔的夏毛为褐色,冬毛为白色
1.B解析:鱼类洄游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
2 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
A.温度不同 B盐度不同 C.含氧量不同 D.光谱成分不同
2.D解析:在海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光线逐渐减弱,所分布的植物种类也有差别,这是光谱成分不同造成的。
3 某一品种的菊花通常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采取的关键措施是
A.补充光照使光照时间延长 B.适当提高温度 C.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 D.适当多浇水
3.C解析:菊花为短日照植物,使其在夏季开花,应适当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
4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种群增长速度。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
A_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
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
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
4.C解析:结合图和题意,可知这两种生物为竞争关系。
5 在海洋中,由于火山活动出现了甲乙两个大小相仿的新生岛。此后数百年,两个岛上鸟类种类与个体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岛比乙岛鸟种类多,而两岛鸟类总数差不多
B.乙岛上鸟类种内斗争最激烈
C.甲乙两岛相对而言,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强的是甲岛
D.甲乙两岛相对而言,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强的是乙岛
5.D解析:由图知甲岛上鸟种类多,而两岛鸟类总数差不多。乙岛上鸟类种类少种群内个体数多,乙岛上种内斗争激烈,甲岛生物种类多,生态系统稳定性强。
6某个春季低温潮湿、夏季高温干旱的地区生长着一种春夏季叶型不同的植物,其叶型数据如下表。试推断:
项 目
甲型叶
乙型叶
表面积(mm2)
292
144
体积(mm3)
64
63
表皮厚度(pm)
14
24
A.甲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B乙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C.甲型叶生长在夏季,降低蒸腾作用
D.乙型叶生长在夏季,增强蒸腾作用
6.A解析:表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光合作用;表皮越厚,越有利于抗蒸腾作用。
7图中曲线1和曲线2分别代表物种1和物种2的耐热范围,在什么条件下物种2能竞争过物种1
A.温度在t1~t2范围内 B温度在t2~t3范围内 C.温度在t2以下 D.温度在t3以下
7.B解析:由图分析可知,纵坐标代表物种(种群)个体数量,横坐标代表温度,物种2在t2~t3温度范围内个体数量超过了物种1,故在t2~t3温度范围内物种2能竞争过物种1。
8同在热带地区,但却可能形成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和热带荒漠等不同群落,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8.C解析:本题考查非生物因素中水分对生物的分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同处在热带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海洋性气候与内陆性气候反差较大,因而年降雨量也大不相同,导致生物群落的形成也不同。在这里,起决定的因素是水分。
9 农作物种植过密会导致减产,从生态学的角度可解释为
A.种植过密会造成大面积倒伏
B.种植过密会影响光合作用效率
C.种植过密会阻止空气流通,影响呼吸作用
D.种植过密会使种内斗争加剧
9.D解析:种植过密导致减产,从生态角度看,是种内斗争加剧的结果。
10 水田中生活着一种无色草履虫(单细胞动物),以细菌和真菌为食,但常因与绿藻共生而成为绿色草履虫,该草履虫即使没有食物也能依赖共生的绿藻而生存。
(1)绿藻可以为共生的草履虫提供 和 。
(2)现有一批绿色草履虫,请设计一个既能除去共生绿藻,使之成为无色草履虫,又能保证其存活的简单培养方法: 。
(3)将破碎的绿色草履虫培养,可以获得共生的绿藻种群。培养液中除须含有 外,还须置于 处培养。
(4)将绿色草履虫和除去绿藻的无色草履虫,在四种实验条件下培养,实验条件是①“有光一食物丰富”;②“有光食物贫乏”;③“无光一食物丰富”;④“无光一食物贫乏”。下图所示的生长曲线是四种实验条件下所得的结果,则对应于图A、B、C和D结果的实验条件分别是A. ,B. ,C. ,D: (用序号表示)。绿色草履虫和无色草履虫在暗处共同培养时,在食物上存在着 关系。
l0.(1)氧气养料(2)在暗处较长时间培养,培养液中要有丰富的细菌和真菌作为草履虫的食物 (3)无机盐有光(4)④②①③竞争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题意,分析并解答问题,考查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