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重点:了解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了解宋词和元曲。
难点:理解宋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与经济繁荣、城市发展的关系。
穿越时空——宋元文化之旅
导游:小苏
出生地:开封
爱好:喜欢旅游、考古、阅读、是一枚典型的吃货
宋元文化之旅行程安排
出发地:广东梅县外国语学校
Day 1
第一站:北宋开封大相国寺
第二站:桑家瓦里、勾栏
第三站:在黄尖嘴蹴球茶坊采访司马光
第四站:欣赏开封城的夜景
第五站:下榻酒店——孙羊正店
Day 2:元朝大都,欣赏杂剧《窦娥冤》
开封城初印象
商业贸易兴盛、繁华
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燕冀治谋录》
河南开封大相国寺
商业贸易繁华、庙会、舞剑、杂技等。
在大相国寺你看到了怎样繁华的景象?
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勾栏: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
桑家瓦里
瓦子是什么?
有怎样的功能?
娱乐兼商业的场所
演出
演出
瓦子
勾栏
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吴自牧《梦梁录》
瓦子又称为瓦舍、瓦肆。
说书
蹴鞠
猴 戏
角 抵
捶丸(类似于今天的高尔夫球)
宋代瓷枕
1、内容:
2、地位:
3、形成时间:
4、发展:
在瓦子里,有人在表演杂剧,杂剧是怎样的表演形式呢?
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
宋元时期戏剧的主要表演形式
宋代
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南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
宋元文化之旅
舌尖上的宋朝
火腿、东坡肉、涮火锅、刺身(宋朝人称“脍”)
油条、汤圆、爆米花
各式糕点(蜂糖糕、豆糕、雪糕)
各种烧饼(牡丹饼、芙蓉饼、梅花饼)
馒头包子类(羊肉包子、蟹肉包子、菠菜果子馒头等)
采访北宋文化大咖司马光
采访稿:
司马光先生,您好,久仰您的大名。
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您,请您多指点。
1、您为什么要编写这部书?
2、您编写的这部书的体裁(体例)是什么?
3、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您对您编写的这部书满意吗?
非常感谢您的回答。
地点:黄尖嘴蹴球茶坊
角色扮演:请一位同学扮演记者,另一位同学扮演司马光。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目的:
体例:
内容:
评价:
以历史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编年体通史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图示法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
黄帝
战国
汉武帝
五代
《史记》
(司马迁,纪传体)
《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年体
欣赏夜景
开封城这一夜热闹非凡,人们欣赏彩灯、划旱船,车水马龙,人山人海。
这是什么节日?
元宵节
猜一猜:下列诗词中涉及的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春 节
端午节
元宵节
中秋节
说一说:传统节日中的习俗
春 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
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
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
宋元文化之旅——下榻酒店——孙羊正店
“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
——《东京梦华录》
宋朝出现24小时营业的酒店。
刚想躺下休息,突然从酒店里传来一阵美妙的歌声。这唱的不就是秦观写的词吗?
宋词
1、概况:
2、出现与发展:
3、词牌: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又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词出现于唐,经五代到两宋,有很大发展,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做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
4、宋词的总体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性词人?
风格多样、内容广泛。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表格归纳:宋词三大家
姓名
时代
代表作
作品特点
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北宋
两宋之交
南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如梦令》
《声声慢·寻寻觅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豪迈、飘逸
委婉、细腻、清秀
词风豪放
气势磅礴
渴望统一
豪放派
婉约派
豪放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北宋·苏轼
豪迈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起来
李清照生活于两宋之交,靖康之变后,经历了离乱,丈夫赵明诚病逝,词人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无依无靠,在孤寂凄苦中度过了晚年。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李清照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对比这两首词,同学们觉得词人的心境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呢?
与词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谢谢聆听,下次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