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5 11:3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安塞腰鼓》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日期:_____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多角度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疾猛的节奏和恢弘的气势。?
  (3)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2. 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15分钟)
【学法指导一】
①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完成自学检测一;
②班内展示,师生互评。
自学检测一: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瞳仁( ) tián( )静 kàng( )奋  晦( )暗  束( )fù( )
jī( )绊( ) bì( )塞( ) 冗( )杂 严jùn( ) mò( )然
páng bó( )( ) fú( )射 miǎo( )远 震( )hàn( )
2.解释词语。
叹为观止: 戛( )然而止:
3、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23分钟)
【学法指导二】
①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具有表现力的句子,仔细揣摩,完成自学检测二。
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
③小组派代表班内展示,其他小组认真倾听、评价、补充。
自学检测二:
1. 本文有什么写作特点?请至少归纳两点并举例。

2.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是非常热烈震撼的,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静”的场面?

3.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多角度想想这篇散文想表达的主题。

四、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5分钟)
识记生字词。
五、及时综合训练,强化学习目标。
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正确书写。
朝气篷勃喜迎盛世襄马,精溢求精争创文明古城。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它震hàn ( )着你,烧灼( )着你,威逼着你。当它戛( )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miǎo ( )远的鸡啼。
3. 下列句子加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孩子不够理想的考试成绩,家长们往往义愤填膺。
B.自从设立了文明监督岗,校园内乱扔垃圾的现象戛然而止。
C.雅安发生地震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涌现出无数的感人事迹。
D.作家莫言从小就有自命不凡的理想,这激励着他不断努力,终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4.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中“黄发”指“孩子”,“垂髫”指“老人”,在这里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B.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这句话有语病)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
D.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
5.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字都是说山,但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②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③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④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⑤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羊皮扇鼓
崔子美
①在陕北寒雪匝地的季节,我挤在涌动的人群中,热热地观看旷野上羊皮扇鼓方阵精彩的表演,心底因之而强烈地嘭嘭作响。
②开阔的山脚下,列立了百十号男女,他们身穿白羊皮褂大红裤子,在群山为背景的大地上等待声音的召唤。有了,是唢呐声,像是从天上忽然落下来的,又仿佛是从地下陡然冒出来的,游丝般苍凉悠婉地响了起来,恍若无影的手指弹在人们的心尖上。鼓手们一惊一动,犹如春天里出圈的羔羊,哗的一下冲散而出。在浑亮的鼓乐声中摆首起舞,扭身踏浪。他们挥动百十面扇形羊皮手鼓,嘭嘭敲打,跳起来、缠起来、绕起来、腾踏起来、歌吟起来。忽而似嫩柳在春风间交错、忽而如茂密草地里一群蹦跳的蚂蚱,忽而像身醉心不醉的武士……天色由此一暗,羊皮扇鼓的群体舞蹈灿亮如焰。鼓声如雨,一重再重。左手鼓,右手槌,昂首向天,脚下旋转,轻轻地轻轻地敲出一片细语,那是对天的问候,那是对无所不能的上苍的敬畏;再看,鼓手们弯腰行地,状如收割,慢节奏打出一片浑厚之响,应该是他们对大地的感激,是对生长五谷的原野赤诚的祈愿。又一番鼓声激烈,鼓手们踢腿扬臂,阴柔中见刚硬,摇首蹈足,宛转中现强悍。面对面,手挽手,打得狂放,打得自由,打得似雨似风,春潮阵阵,歌颂人的伟大,鞭策着心灵的无边。那訇然而起的呐喊声,泼洒着一种胆气,犹是敢在虎口拔牙,亦能在权贵面前挺胸,不为功名利禄所累,充满了拥抱生活的坚定,洋溢着处逆境而不懦弱的奋争。
③羊皮扇鼓是一种藏刚于柔、纳火于水的舞蹈,它不仅跳动出了粗犷古朴的美,而且让我体味到了生命的深沉和负重、容忍和期盼,它实实在在渲染了陕北人生存在高梁大峁之间,直面困苦的豁达脾性。无论是巫师手中曾经挥舞过的羊皮扇鼓,还是人员众多的群舞,都能压人心魂。在我童年的山村长夜里,时不时地听到阵阵古奥凄怆的鼓声,鬼魅一般久久飘浮,冷森森地怵人心胆。那天,我跟大人们看了巫师“跳神”,满脸胡茬的汉子,裸着上身,一手执了羊皮蒙制的扇形手鼓,一手使劲而优美地敲打。随着鼓点身不由己地舞蹈吟唱,他在努力拯救一个病入膏肓的女人。巫师时而如虎如豹,飞跳扑闪;时而癫狂如痴,浪移醉步;时而吼喊如雷,跺脚有声;时而哀歌不止,一唱三叹。我看见头蒙红布的女人,端坐在小方桌上,痉挛哭泣。巫师的歌唱是那样的悲伤,那么的感人——
半崖上开花半崖崖红,你为什么半路上惹闪人?扯不长的荞面剁不断的水,你为甚绝情坏良心?为你的爹娘为你的儿,吃苦受罪奴家无怨意。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你为什么还要嫌弃人……
④这是为一个人的生命做法事,用歌舞驱赶不明不白的病疾,用现实感极强的歌声,企望把精神失常的她拉回生活的正道。当然,这也是在用神秘的力量抚慰和激发受难者重新生活的勇气!在晃动的灯影下,众人肃立不语,木然观看,巫师操纵着神灵去按人的意志泯灭鬼怪。那时,没人怀疑这种击鼓而歌的虚幻。往往身患所谓邪病之人,经过巫师鼓歌一番,渐渐病消,重又旺盛地活了下去,不管后事怎样,都对生活充满了清醒而热烈的爱。
⑤扇鼓来自哪里?应该是在古老遥远的文明之初,羊皮扇鼓就诞生在了游牧民族的手中,驱赶豺狼,传递平安,消解寂寞,也许还曾发展成一种庆祝六畜兴旺的舞蹈。由于扇鼓的饱满浑亮之声,演化为战场上助阵的武鼓,系上铁环,铮铮作响,杀气腾腾。多民族血液融合的陕北,在艰难生存的困苦中,承传了扇鼓,敲敲打打,变为消灾祛病的巫器,哭哭唱唱,一辈又一辈地延续下来。
⑥但是,当二十世纪末的艺术家把它改编成壮美的现代广场舞蹈时,它便更突显了向命运之神挑战以及鼓舞生存的品质。我看过安塞腰鼓洒脱刚猛气壮山河的阵容,我看过洛川蹩鼓的欢腾火热的场面,我也看过威风锣鼓的浩荡和大气。然而,羊皮扇鼓一经打起来,就不能不使人心生悲壮之美。它美在阐释陕北人不畏天命的高贵、不服命运的安排、不惧苦难的风度。可以说,羊皮扇鼓打的是一种解剖人生和慰藉心灵的哲学,告诉你生命不易,应该多些忍耐、多些沉着、多些坚持、多些准备、多些信心。
⑦陕北的羊皮扇鼓呵,一节一节,直打到人的心里去。
(取材于崔子美同题散文)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雪匝地 匝地:砸在地上。匝,同“砸”
B. 不为功名利禄所累 累:读lěi,牵累
C. 粗犷古朴 粗犷:粗率豪放。 犷,读guǎng
D. 慰藉心灵 慰藉:安慰、抚慰。 藉,读jiè
2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语言质朴而有气势,感情奔放、强烈,颇具感染力。
B. 作者自幼就对以羊皮扇鼓来驱邪、治病的迷信感到怀疑。
C. 羊皮扇鼓产生于游牧民族,经不断融合才成今天的形式。
D. 作为现代群体舞蹈,羊皮扇鼓今日的艺术内涵更加明晰。
22. 文章第②段中,作者从羊皮扇鼓的群舞表演中感受到哪些精神内涵?


23. 在文章第③④段中,作者认为巫师的“跳神”对患者有哪些作用?


24. 文章结尾说羊皮扇鼓“一节一节,直打到人的心里去”。生活中,能“打到人心里去”的“羊皮扇鼓”还有很多。结合你的阅读或生活经历,你联想到什么?请写出其特点以及对你的心灵的打动。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洪振秋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⑥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⑦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⑧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他从木梯上退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她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⑨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⑩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他知青苔的生存环境。
?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
?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
?此时,如果你没有见青苔,一定是遗憾的;没有青苔的世界,也是寂寞的。
选自《人民日报·副刊》2019年05月18日,有删减)
20.结合文意,请简析“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中“绿意”的含义。(3分)


21.品味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在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22.阅读全文,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文中“回”字用双引号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拾漏”用双引号是特定称谓。
B.文章双线交织,虚实结合,暗线是对青苔的描写。
C、第⑧段插叙,再现父亲清除青苔的情景,体现父亲对青苔的喜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构思精巧,请言含蓄隽水,富有表现力。

2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4.读美文,抒情怀,结合文意,请写出你人生经历中,遭遇挫折时,伴你成长,给你力量的三句名言或诗句。(3分)

【反馈空间】:



















































课题:《安塞腰鼓》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日期:_____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多角度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疾猛的节奏和恢弘的气势。?
  (3)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2. 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15分钟)
【学法指导一】
①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完成自学检测一;
②班内展示,师生互评。
自学检测一: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刘心竹
瞳仁( 二声 ) tián(恬 )静 聒(guo)噪 kàng(亢)奋 
晦(huì )暗  束( shù)fù( 缚 ) jī( 羁 )绊( bàn ) 跘 
bì( 闭)塞( sè )重点短语固定搭配 冗( rǒng)杂 严jùn(峻) 四声( 蓦)然
páng bó( 磅)(礴) fú( 辐)射 miǎo(渺)远 空间距离 震(zhèn)hàn(撼)
邈:时间距离
2.解释词语。
叹(赞叹)为观止: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拟声词)(jiá)然而止: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的。
然:什么什么的样子
3、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23分钟)
【学法指导二】
①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具有表现力的句子,仔细揣摩,完成自学检测二。
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
③小组派代表班内展示,其他小组认真倾听、评价、补充。
自学检测二:
1. 本文有什么写作特点?请至少归纳两点并举例。
①铿锵的短句: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②激昂的排比: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段落,犹如江河一泄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仗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③疾猛的节奏: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2.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是非常热烈震撼的,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静”的场面?
表演前的“静”侧重于人的安静,是饱含着力的静,为后面的表演蓄势。表演后的“静”侧重于声音的寂静,呼应开头,反衬腰鼓的力量美。两处均是以静衬动,突出了安塞腰鼓非凡的感染力。

3.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多角度想想这篇散文想表达的主题。
示例一: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示例二: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苍白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示例三:歌颂阳刚之美。“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一种独特的美。
示例四: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人们“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了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计较功名利禄,不患得患失,不苍白憔悴。
四、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5分钟)
识记生字词。
五、及时综合训练,强化学习目标。
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正确书写。
朝气篷勃喜迎盛世襄马,精溢(液体香气流出)求精争创文明古城。(蓬 益(更加))
帐篷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它震hàn (撼 )着你,烧灼( 二声 )着你,威逼着你。当它戛( jiá )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miǎo ( 渺 )远的鸡啼。缥缈
3. 下列句子加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
A.面对孩子不够理想的考试成绩,家长们往往义愤填膺。
B.自从设立了文明监督岗,校园内乱扔垃圾的现象戛然而止。
C.雅安发生地震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涌现出无数的感人事迹。
D.作家莫言从小就有自命不凡的理想,这激励着他不断努力,终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解析:A “义愤填膺” 指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用于指孩子不够理想的成绩,不当。
B “戛然而止”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本句用于指现象不当。
D自命不凡指 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贬义词,用错了语境。
4.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戚俊虎
A.“黄发垂髫”中“黄发”指“孩子”应是老人,“垂髫”指“老人”应是小孩,在这里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B.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 真知灼见 的意见。
(这句话有语病)语义重复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
碑记、游记、杂记、笔记
D.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
5.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①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字都是说山,但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②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③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④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总结句
⑤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羊皮扇鼓
崔子美
①在陕北寒雪匝地的季节,我挤在涌动的人群中,热热地观看旷野上羊皮扇鼓方阵精彩的表演,心底因之而强烈地嘭嘭作响。
②开阔的山脚下,列立了百十号男女,他们身穿白羊皮褂大红裤子,在群山为背景的大地上等待声音的召唤。有了,是唢呐声,像是从天上忽然落下来的,又仿佛是从地下陡然冒出来的,游丝般苍凉悠婉地响了起来,恍若无影的手指弹在人们的心尖上。鼓手们一惊一动,犹如春天里出圈的羔羊,哗的一下冲散而出。在浑亮的鼓乐声中摆首起舞,扭身踏浪。他们挥动百十面扇形羊皮手鼓,嘭嘭敲打,跳起来、缠起来、绕起来、腾踏起来、歌吟起来。忽而似嫩柳在春风间交错、忽而如茂密草地里一群蹦跳的蚂蚱,忽而像身醉心不醉的武士……天色由此一暗,羊皮扇鼓的群体舞蹈灿亮如焰。鼓声如雨,一重再重。左手鼓,右手槌,昂首向天,脚下旋转,轻轻地轻轻地敲出一片细语,那是对天的问候,那是对无所不能的上苍的敬畏;再看,鼓手们弯腰行地,状如收割,慢节奏打出一片浑厚之响,应该是他们对大地的感激,是对生长五谷的原野赤诚的祈愿。又一番鼓声激烈,鼓手们踢腿扬臂,阴柔中见刚硬,摇首蹈足,宛转中现强悍。面对面,手挽手,打得狂放,打得自由,打得似雨似风,春潮阵阵,歌颂人的伟大,鞭策着心灵的无边。那訇然而起的呐喊声,泼洒着一种胆气,犹是敢在虎口拔牙,亦能在权贵面前挺胸,不为功名利禄所累,充满了拥抱生活的坚定,洋溢着处逆境而不懦弱的奋争。
③羊皮扇鼓是一种藏刚于柔、纳火于水的舞蹈,它不仅跳动出了粗犷古朴的美,而且让我体味到了生命的深沉和负重、容忍和期盼,它实实在在渲染了陕北人生存在高梁大峁之间,直面困苦的豁达脾性。无论是巫师手中曾经挥舞过的羊皮扇鼓,还是人员众多的群舞,都能压人心魂。在我童年的山村长夜里,时不时地听到阵阵古奥凄怆的鼓声,鬼魅一般久久飘浮,冷森森地怵人心胆。那天,我跟大人们看了巫师“跳神”,满脸胡茬的汉子,裸着上身,一手执了羊皮蒙制的扇形手鼓,一手使劲而优美地敲打。随着鼓点身不由己地舞蹈吟唱,他在努力拯救一个病入膏肓的女人。巫师时而如虎如豹,飞跳扑闪;时而癫狂如痴,浪移醉步;时而吼喊如雷,跺脚有声;时而哀歌不止,一唱三叹。我看见头蒙红布的女人,端坐在小方桌上,痉挛哭泣。巫师的歌唱是那样的悲伤,那么的感人——
半崖上开花半崖崖红,你为什么半路上惹闪人?扯不长的荞面剁不断的水,你为甚绝情坏良心?为你的爹娘为你的儿,吃苦受罪奴家无怨意。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你为什么还要嫌弃人……
④这是为一个人的生命做法事,用歌舞驱赶不明不白的病疾,用现实感极强的歌声,企望把精神失常的她拉回生活的正道。当然,这也是在用神秘的力量抚慰和激发受难者重新生活的勇气!在晃动的灯影下,众人肃立不语,木然观看,巫师操纵着神灵去按人的意志泯灭鬼怪。那时,没人怀疑这种击鼓而歌的虚幻。往往身患所谓邪病之人,经过巫师鼓歌一番,渐渐病消,重又旺盛地活了下去,不管后事怎样,都对生活充满了清醒而热烈的爱。
⑤扇鼓来自哪里?应该是在古老遥远的文明之初,羊皮扇鼓就诞生在了游牧民族的手中,驱赶豺狼,传递平安,消解寂寞,也许还曾发展成一种庆祝六畜兴旺的舞蹈。由于扇鼓的饱满浑亮之声,演化为战场上助阵的武鼓,系上铁环,铮铮作响,杀气腾腾。多民族血液融合的陕北,在艰难生存的困苦中,承传了扇鼓,敲敲打打,变为消灾祛病的巫器,哭哭唱唱,一辈又一辈地延续下来。
⑥但是,当二十世纪末的艺术家把它改编成壮美的现代广场舞蹈时,它便更突显了向命运之神挑战以及鼓舞生存的品质。我看过安塞腰鼓洒脱刚猛气壮山河的阵容,我看过洛川蹩鼓的欢腾火热的场面,我也看过威风锣鼓的浩荡和大气。然而,羊皮扇鼓一经打起来,就不能不使人心生悲壮之美。它美在阐释陕北人不畏天命的高贵、不服命运的安排、不惧苦难的风度。可以说,羊皮扇鼓打的是一种解剖人生和慰藉心灵的哲学,告诉你生命不易,应该多些忍耐、多些沉着、多些坚持、多些准备、多些信心。
⑦陕北的羊皮扇鼓呵,一节一节,直打到人的心里去。
(取材于崔子美同题散文)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 寒雪匝地 匝地:砸在地上。匝,同“砸”
B. 不为功名利禄所累 累:读lěi,牵累
C. 粗犷古朴 粗犷:粗率豪放。 犷,读guǎng
D. 慰藉心灵 慰藉:安慰、抚慰。 藉,读jiè
2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 本文语言质朴而有气势,感情奔放、强烈,颇具感染力。
B. 作者自幼就对以羊皮扇鼓来驱邪、治病的迷信感到怀疑。
C. 羊皮扇鼓产生于游牧民族,经不断融合才成今天的形式。
D. 作为现代群体舞蹈,羊皮扇鼓今日的艺术内涵更加明晰。
22. 文章第②段中,作者从羊皮扇鼓的群舞表演中感受到哪些精神内涵?
要表现对天地的敬畏、感激;对生长五谷的原野赤诚的祈愿;对人的力量和心灵的歌颂,藐视权贵与功名利禄,对生活的坚定,在逆境中的奋争。
23. 在文章第③④段中,作者认为巫师的“跳神”对患者有哪些作用?
压人心魄。巫师用歌舞驱赶病疾,用现实感极强的歌声,企望把精神失常的她拉回生活的正道;也是在用神秘的力量抚慰和激发受难者重新生活的勇气。
24. 文章结尾说羊皮扇鼓“一节一节,直打到人的心里去”。生活中,能“打到人心里去”的“羊皮扇鼓”还有很多。结合你的阅读或生活经历,你联想到什么?请写出其特点以及对你的心灵的打动。
在我看来,中国的书法,正如“羊皮扇鼓”,行笔的一提一顿,纸上的一点一画,或攲或正,或曲或直,都体现着人对美的理解与追求,在人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给人带来无穷的艺术享受。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重要词语放到语境中,结合语段的意思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加以综合分析,把词语的意思解释透彻。A项解释错误,匝地:遍地,满地。故选A。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注意结合语境。B项,“作者自幼就对以羊皮扇鼓来驱邪、治病的迷信感到怀疑”理解错误,原文中说“那时,没人怀疑这种击鼓而歌的虚幻”。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社会内涵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情节的探究性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是否真实,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联系文章具体内容,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章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理由与看法,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文章第②段羊皮扇鼓的表演中感受到精神内涵包括:(1)有对天地的敬畏、感激。如:“那是对天的问候,那是对无所不能的上苍的敬畏”。(2)有对生长五谷的原野赤诚的祈愿。故:“鼓手们弯腰行地,状如收割,慢节奏打出一片浑厚之响,应该是他们对大地的感激,是对生长五谷的原野赤诚的祈愿”(3)有对人的力量和心灵的歌颂。如:“面对面,手挽手,打得狂放,打得自由,打得似雨似风,春潮阵阵,歌颂人的伟大,鞭策着心灵的无边”。有藐视权贵与功名利禄,对生活的坚定,在逆境中的奋争。如:“那訇然而起的呐喊声,泼洒着一种胆气,犹是敢在虎口拔牙,亦能在权贵面前挺胸,不为功名利禄所累,充满了拥抱生活的坚定,洋溢着处逆境而不懦弱的奋争。”
【2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分析判断。在文章第③④段中,作者描写了巫师的“跳神”的场面,文中描写了巫师粗犷古朴的美,“我体味到了生命的深沉和负重、容忍和期盼”,场面“压人心魂”。“用歌舞驱赶不明不白的病疾,用现实感极强的歌声,企望把精神失常的她拉回生活的正道。”“没人怀疑这种击鼓而歌的虚幻。往往身患所谓邪病之人,经过巫师鼓歌一番,渐渐病消,重又旺盛地活了下去”。因而作者认为,巫师“跳神”表演,用歌舞驱赶病疾,用神秘的力量抚慰和激发受难者重新生活的勇气,是有成效的。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社会内涵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性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文章的内容,对文章中所表现的形象意义及内涵要有明确的认识。答题时,要先结合自己的阅读或生活经历,写出联想到的内容,然后指出联想到内容的特点以及对你产生的影响。本题,根据“羊皮扇鼓”可以联想到“安塞腰鼓”“秦腔”,也可以联想到中国的书法艺术,京剧艺术等。以中国书法为例,中国的书法,写出来的每一个笔画,不仅是毛笔写在宣纸上的动作,它体现了书法者对汉字的认知和理解,体现着人对美的理解与追求,然后屏气凝神,用生命来书写,给人带来无穷的艺术享受。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洪振秋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⑥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⑦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⑧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他从木梯上退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她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⑨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⑩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他知青苔的生存环境。
?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
?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
?此时,如果你没有见青苔,一定是遗憾的;没有青苔的世界,也是寂寞的。
选自《人民日报·副刊》2019年05月18日,有删减)
20.结合文意,请简析“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中“绿意”的含义。(3分)
①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春色满园的青苔(意象)。
②指自强不息、顽强生长、志存高远的精神(意境)。
③抒发了我对青苔由衷的敬意和赞美之情,对青春、对人生的思考和执着追求(情感)。
21.品味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在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示例一】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青苔人的动作,形象生动写出青苔生长在物体上的情态和形状,表现了青苔在恶劣的生长坏境中的顽强生命力。句式整齐,增强语言气势,富有表现力。
【示例二】“趴”“粘”“爬”“附”“布满”“撑”等一系列动词富有动态感,生动传神地写出青苔在恶劣环境中的生长态式和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出青苦自强不息的精神。
22.阅读全文,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 )(2分)
A.文中“回”字用双引号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拾漏”用双引号是特定称谓。
B.文章双线交织,虚实结合,暗线是对青苔的描写。
C、第⑧段插叙,再现父亲清除青苔的情景,体现父亲对青苔的喜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构思精巧,请言含蓄隽水,富有表现力。
2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作者借青苔的普通、卑微,生长环境恶劣支努力生长,象征在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坚韧自持,努力抗争,谦逊,高洁,不屈服于命运的的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的精神和意志。
24.读美文,抒情怀,结合文意,请写出你人生经历中,遭遇挫折时,伴你成长,给你力量的三句名言或诗句。(3分)
示例: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⑥余则缊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⑦富贵不能淫,贫践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⑧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生于忧患,死安乐》、《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有关句子即可。

【分析】这篇散文的抒情对象是青苔,赞美它们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赞美它们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作者借物喻人,借青苔的普通、卑微,生长环境恶劣支努力生长,赞美在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坚韧自持,努力抗争,谦逊,高洁,不屈服于命运的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的精神和意志。
【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中关键词的理解。理解标题的含义,一般可注意结合文章的旨去挖掘出字面以下的深刻内涵。本文描写青苔,赞美其顽强的生命力,从字面来理解,这里的“绿意”指的就是青苔本身表现出的一派生机。再结合文章中的“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他知青苔的生存环境”“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等句子,以及文章的最后三段,可以看出作者要赞美的是青苔的坚强、淡泊名利,志向远大的精神。所以这里的“绿意”指的就是青苔的精神,表达作者对青苔的喜爱与赞美,也有对具有青苔精神的人的赞美。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这个句子既有修辞手法,又有对青苔生长的动作描写,所以可从二者中任意选择一种来分析。比如这个句子运用“趴”“粘”“爬”“附”“布满”“撑”等动词来表现青苔的生长,可以看出它成长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达到了最后的成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青苔的坚强。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CD.正确;
B.有误,这篇文章借物喻人,对青苔的描写是明线,暗线是对青苔这样的人的赞美。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判断与作者情感的理解。散文写作常用的写作手法是象征或托物言志,它们都是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本文就是如此,作者赞美青苔,赞美它们生存环境的恶劣,但却能在自己被人遗忘、忽略时表现出独有的“绿意”生机,作者实则要赞美的是像青苔一样的人,赞美这种人的坚强、淡泊、自强不息的精神。
(5)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积累。根据题意,从平时的积累中选择三句表现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名句,正确书写出来即可。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


【反馈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