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课题 5 中国的地理差异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识记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名称、划分的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掌握其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原理,能用哲学的观点观察地理事物。
重点 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界线以及划分的主导因素,自然人文方面的差异
难点 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性
教 学 过 程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明 确 目 标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介绍本册书知识体系。 2、导入:同学们,我们的伟大福的地形像什么?你对她了解多少呢?现在请大家分享一下在家或者到了外地旅游感受好吗?现在请几位介绍一下那些地方情况好吗? 学生:好! 展示中国地图,指出同学介绍的地方,引导同学们分享当地的植物、河流、建筑、饮食等状况。 3、出示学习目标,同学们齐读并理解。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实 施 目 标 二、自主预习 梳理新知 1.自然环境差异 (1)我国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______。 (2)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______。 (3)我国地势__________,呈______状分布。 2.人类活动差异 (1)我国农业具有西___东____,北___南____的分布特点。 (2)我国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___西___的特点。 (3)我国经济发展水平_____高,____低。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目标导学一:自然方面 课堂活动:将每大组的学生分为三小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 板书:1、自然方面: 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过渡:这样的变化规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目标导学二:人类活动方面 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刚上课的时候我们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例子,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图5.2和阅读材料,感受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差异。 ?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实 施 目 标 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东部平原多耕地,种植业发达;西部高原多草地,畜牧业发达;东北和西南山区多林地,林业发达;南方多河湖以及东部沿海渔业发达。 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 总结转折: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学们能说出哪些? 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请同学们对比图5.3和图5.4,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该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差异,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目标导学三:地理分界线 活动一:请同学们观察书本第四页图5.3、5.4,并完成第五页活动题1 。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和以北地区的地理差异。 多媒体展示:南方、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 活动二:让同学们做活动2,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分方面的重要意义。 活动三:让同学们做活动3,分析“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师生小结:活动中,了解到秦岭—淮河重要的地理意义,通过对主导因素的分析我们对中国的地理差异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更加具体。 教师提出探究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2.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 四、课堂总结 中国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三,地理差异很大,地型多样,今后我们 主要学习不同区域的位置、自然、人文环境等,希望大家能更好的了解祖国,热爱祖国。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检 测 目 标 1. 哈尔滨的学生寒假长,而武汉的学生暑假时间长的原因是( ) A.尊重当地的气候特点 B.两地的风俗习惯不同 C.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 D.使用的教材授课时间长短不同 2、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列叙述符合我国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特征的是( ) A.从农业方面看,具有南麦北稻的特征 B.我国人口分布东部稠密,西部稀少 C.我国经济发展北部高,南部低 D.我国东部地区交通线稀疏,西部地区密集 3、关于我国地形、地势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势南高北低 B.山区面积较小 C.地势西高东低 D.地形以平原为主 4、 关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B.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月份零度等温线。 C.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线。 D.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干旱与湿润的分界线。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
教 学 设 计
课题 5 中国的地理差异 课时 2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识记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名称、划分的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掌握其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原理,能用哲学的观点观察地理事物。
重点 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界线以及划分的主导因素,自然人文方面的差异
难点 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性
教 学 过 程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明 确 目 标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复习提问,检测上节课知识。 1. 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下列城市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的是( ) A.广州 B.海口 C.哈尔滨 D.合肥 2.我国东西降水差异很大,在空间上分布的特点是 ( ) A. 从东北地区向西南地区递减 B.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C. 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D. 从南部高原向北部平原递减 3.从地势上说,我国东西差异特点表现是( ) A.西部高,东部低 B.西部低,东部高 C.西部是平原,东部是高原 D.我国东西地势差异不大 4.秦岭——淮河一线基本上是( ) A.亚热带和热带的界线 B.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 C.400mm等降水量线 D.一月份0℃等温线 2、出示学习目标,同学们齐读并理解。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实 施 目 标 二、自主预习 梳理新知 (一)不同的地理区域 1.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的区域,比如 区域、 区域和 区域等。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 “身份”。 2.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 或不同 的区域。 3.我国的温度带可划分为 带、 带和 带,而温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 带、 带、 带。 (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1.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 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 、 和 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 地区、 地区、 地区和 地区。 2.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山脉)一 (河流)一线一致。 3.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确定的主导因素是 。 4.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第 、 级阶梯分界线一致,确定的主导因素是 。 二、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目标导学一: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活动:举例说明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能够看出,这些地理要素的分布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有些要素的分布甚至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是一种巧合还是有原因的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2.教师由简单到复杂示范1~2个实例。 ?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实 施 目 标 3.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预设学生例证如下。 ①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多,平原多,土壤肥沃,种植业发达;西部地区降水少,多高原山地,以畜牧业为主。 ②我国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工业、农业都发达,人口众多,交通运输业也发达。 ③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降水多,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以北降水少,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 师生共同小结:区域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区域的人文景观也不同。也就是说,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当然区域人文要素反过来对区域自然要素也会产生影响。 目标导学二:地理区域划分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检 测 目 标 1.把下列地理区域与其对应的类型用直线连起来。 ①浙江省 A经济区域 ②沪宁杭地区 B行政区域 ③季风区 C既是自然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④珠江三角洲 D自然区域 2.下列各组地理区域,属于包含关系的是( ) A.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天津市 B.南方地区、亚热带地区、广州市 C.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哈尔滨 D.青藏地区、高原气候区、拉萨市 3.我国邮政编码中的第一、二位编码,第三、四位编码,第五、六位编码分别表示 ( ) A.省、市、县 B.省、县、乡 C.市、县、乡 D.省、市、乡 .从地势上说,我国东西差异特点表现是( ) A.西部高,东部低 B.西部低,东部高 C.西部是平原,东部是高原 D.我国东西地势差异不大 4.秦岭——淮河一线基本上是( ) A.亚热带和热带的界线 B.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 C.400mm等降水量线 D.一月份0℃等温线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