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专题复习:科幻类文章阅读理解指导(含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科幻作品的定义】
科幻作品是指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辞海》上对“科幻小说”的定义是:“依据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成就以及在这些基础上可能达到的预见,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类利用这些新成果完成某些奇迹的新型小说。”
科幻作品常常是科学未来的预言。它所表现的科学内容虽然在现在看来是虚幻的,但由于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将来有可能变成实实在在的现实。同时科幻作品是文学和科学的结合,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文艺性。科幻故事中会有深奥的科学知识,而这些深奥的科学知识是通过对文学形象的细腻描绘、刻画,逐步传递给读者的,在读者被感动,被吸引的同时,已不知不觉将科学知识作了吸收和消化。
【科幻作文与其他想象类文章的区别】
魔幻小说,是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迷离恍惚的幻觉结合在一起,通过极端夸张和虚实交错的艺术笔触来网罗人事、编织情节,以图描绘和反映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政治现象,通常采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变幻想为现实而又不失其真”的手法。其显著特点是:给现实生活变形;加入神秘、神奇甚至古怪诡异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社会矛盾、政治斗争内涵。
例如: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作品、J.R.R.托尔金的《魔戒》
奇幻小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定式,没有公式可寻。你可以说龙枪是奇幻,我可以说神话是奇幻。其实奇幻是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心灵探知。对于奇幻而言,从字面上看,就是奇异+幻想。一切不同于常理的,一切在我们的幻想中的,都属于奇幻的范畴。
例如:乔治·R·R·马丁的《冰与火之歌》
科幻小说在前面的定义中已经提到过是依据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成就以及在这些基础上可能达到的预见,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类利用这些新成果完成某些奇迹,要求讲究证据、逻辑和系统性。
【考点】
1.理解分析科幻小说常用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2.理解分析科幻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及人物性格?特征。
3.理解分析科幻小说的构思特点,着眼于前后照应和结尾特点。
4.理解分析科幻小说所反映的主旨。
【答题技巧】
科幻小说是通俗小说的一种,与一般的传统小说?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一特殊性要求同学们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里教给同学们一些解答科幻小说相关问题的技巧。
一、关注意象。阅读科幻小说的时候,同学们要把握文中提到的主要意象,分析其象征意义。
二、关注构思。精巧的构思是科幻小说的主要特点之一,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前后照应,结构紧凑。二是故意留白,引人思考。
三、关注描写。科幻小说的作者为了表现深刻的主题,往往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方法,会收到妙不可言的效果。
四、关注技法。科幻小说常用的写作手法是想象和夸张。
【考题实战】
【2019浙江省温州市】
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
【美】黄土芬
一切都在于分门别类。
世界终结后的第76年,最后一个机器人和最后一个人类在一片狂风侵袭的高原上相遇了。
在这之前,最后一个机器人一直待在自己的仓库里,按照设定的程序执行任务——监测地球,直到有一天,日渐衰弱的传感器突然感应到一个能量高峰。运输系统瘫痪了,最后一个机器人花了432天时间才来到能量高峰出现的地方,发现了开封的冷冻管。
那时,冷冻管里所有的人类都已经死去了——除了一人以外。
但最后一个机器人还是执行起了她的任务。她必须展开统计调查,尽自己所能维持这唯一一个数据点的秩序。
她在高原上找到了最后一个人类,一个为了抵抗狂风而将布层层包裹在身上的人形,正在耀眼的阳光下,将食用菌放在架子上晾晒。
“你好。”最后一个机器人开口道,“我是R47—821,开罗仓库的指定管理人。我的任务是延续人类物种。”
“是吗?”最后一个人类说,“进展如何?”
最后一个机器人的记忆库里有“讽刺”这个词的定义,但她并没有听出最后一个人类语气中的讽刺意味。“不理想。”她回答,“你是我准备登记的唯一一个活着的人类。根据预测,人类物种消亡的时间上限是一百年。”
最后一个人类的表情黯淡了下来,带着希望终成泡影的悲伤,问:“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当时我正在监测,”最后一个机器人说,“433天前的预测表明人类物种已经灭亡,不过一些冷冻舱保持完好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是很小。我监测了下去。”
“我很高兴,”最后一个人说,“我一直都很孤独,没有人和我说话。我曾经希望……算了,没什么。我们现在要做什么?”
“我必须给你分类。”最后一个机器人说。
“给我分类?”
“是的。为了筛选出实现物种生存的最佳决策树①。”
“在总人口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有效的决策树还存在吗?”最后一个人类问道。
最后一个机器人的处理器迅速查阅了可能的人口恢复模型,“不存在,但我可以根据其他冷冻单位生存下来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可能性如何?”
“现在接近于零,虽然有误差,但误差范围是有穷尽的。”
最后一个人类的表情扭曲了一下,哭笑不得,“对你来说,这就是希望吧。”
“我不抱希望,”最后一个机器人说,“我只会计算概率。我的工作是帮助人类选择最有可能实现物种生存的概率路径。为此,我需要数据。”
“好吧,R47—821,”最后一个人类说,凑上前在机器人的机壳上友好地抽了抽,“我怎么能妨碍你的工作呢?给我分类吧。”
“你叫什么名字?”最后一个机器人开始提问。
“瓦尔,”最后一个人类回答,“瓦尔·马茨米尔。”
“你的职业是?”
“应用气候学家,”瓦尔回答,“至少曾经是,这个职业现在要么完全无关紧要,要么是全世界最重要的。”
“你的年龄是?”
“冷冻时48岁,所以我现在至少49岁了,主观上来说。”
“你是男性还是女性?”
“都不是。”
最后一个机器人停顿了一下,“这不是一个选项。每个人都必须属于一个类别。”
“我是最后一个人类,”最后一个人类说,“我就是人口的100%。你是想告诉我我不存在吗?”
“你必须属于一个类别。”最后一个机器人重复道。她的程序只关心物种繁衍。
“不,”最后一个人类说,“我是最后一个人类了,该死的。我完全没有需要这个类别的理由。”
“每个人都必须属于一个类别。”
“不,”最后一个人类突然笑了起来,“你就没有类别,我也没有类别。我们会一起待在这里,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存在。直到末日来临,我们也没有类别。”
“我有类别,我是女性。”最后一个机器人纠正道,指了指她的金属面庞上已经淡去的痕迹。某个人曾经给她画过眼睫毛。
瓦尔呛住了,开始笑出声来。
最后一个机器人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但在阳光下,最后一个人类在风中一直笑啊、笑啊,笑得坐在了地上还在继续笑着,直到泪水从脸上流下。
(选自《科幻世界》2017年第7期,有删改)
【注释】①决策树:属统计学名词,是一种树形结构的预测模型,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6.关于“性别分类”,最后一个机器人与最后一个人类产生怎样的分歧?请简要回答。(3分)
7.品读小说最后一段画线句,揣摩最后一个人类的心理,结合内容加以分析。(4分)
8.人类和机器人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小说为何以“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为标题?联系衔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意图。(8分)
【链接材料】
9.读完本文后,有同学对科幻小说“把人物置于极端环境中”这种写法的作用不太理解。请结合本文和《带上她的眼睛》,向他简要说明。(5分)
【以下是《带上她的眼睛》的片段,供参考】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标称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答案解析:6.最后一个机器人执行设定的程序,坚持要给最后一个人类进行性别分类;最后一个人类认为世界上只剩下自己,进行性别分类毫无意义。
7.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类,机器人依然坚持进行性别分类,这种荒谬行为让最后一个人类感到可笑,同时也为自己成了最后一个人类却依然要被分门别类而感到悲哀。
8.示例:最后一个机器人无视性别分类已毫无意义的事实,不顾最后一个人类的反对,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坚持给最后一个人类进行性别分类。作者借机器人不问意义坚持分类的行为,来反思现实生活中坚持给一切进行分门别类的现象,从而引发读者叩问自己的生活,理性思考“生活中的坚持”,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以“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为题,更突显了这样的意图。
9.示例:本文设置了世界终结后的第76年,在一片狂风侵袭的高原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类与最后一个机器人的情境。再这样的极端环境中,最后一个机器人依然执行毫无意义的“性别分类”,可以出发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坚持”的思考。《带上她的眼睛》中的“她”因飞船故障,无法返回地表,身处地心深处。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她仍然继续坚持研究,更能突显人性的光辉与魅力。科幻小说的这种写法,引发读者对自己的生活和所处的世界进行思考,从而能更深刻地叩问人性。
黄金星球
星新一
飞船窗外,一望无垠的宇宙密布着星群。
博士是地质学家。现在正进行着宇宙行星考察航行。
他身边的人是驾驶兼助手,也是他的夫人。
此时,通讯机收到了微弱的SOS电波。
“……SOS、SOS,我发现了黄金的行星。可是……哎呀!糟了!”
接着,电波中断了。
“快回答!”几次呼叫都没有回音。
博士说:“快查发出电波的方位,就向那个方向前进!”“查到了。可是,按规定,收到求救信号,必须首先和基地联络。”“我知道,可是,方才的通讯里不是说过什么黄金的行星吗?通报给基地就难以保密了。让我们快点行动吧。”
意见取得一致,他们确定了航线,加快了速度。
宇宙飞船笔直地滑过太空。一会儿,前方出现了一颗行星。
“用望远镜观察!”博士说。“从四处的炊烟来看,似乎有居民啊。”“有看到黄金吗?”“在草原和山坡上,尽是些发出黄色光亮的岩石。”
博士拿过望远镜观察。 “是真货。太好了!”他高兴地说。
宇宙飞船降落在一片广阔草原中间。
居民们从远处向这边窥视。博士道:“喂,到外边去吧。不要忘记带好武器。如果居民靠近,就毫不留情地发射光子枪!”
在绿色的草原上,布满了大大小小奇形怪状发出金色光辉的岩石块。
博士走近一个岩石块,利用仪器进行精密检测。“确实是真金。几近纯金。”“我们发财了!”“是的。这个地方对其他人要保密。”两人手舞足蹈。“装上宇宙飞船吧!”
纯金分量很重,但两个人就像往巢里运食的蚂蚁一样,豁出命来加紧搬运。
“哎呀,危险!”博士突然喊了起来。起初还在远处窥视的几个居民正在悄悄地向这边走近。博士端起了光子枪,扣动了扳机。居民们停住了脚步。他们也有人喊着什么,但是博士再一次用光子枪恫吓的时候,就都慌忙逃开了。
“必须在天黑以前装完,说不定他们趁黑夜还要再来。”“回去先用黄金买一艘大型运货飞船,再用它来运更多的黄金。”
很快飞船里的仓库装满了。虽然还想再装一些,但是很遗憾,只好作罢了。
宇宙飞船缓缓起飞。由于黄金的重载,宇宙飞船摇摇晃晃,最终摇摆起来。
“糟了!如果不快逃出去就要爆炸了!”“等一等,先发出求救信号吧。”博士开始发信号,“SOS、SOS,发现了黄金的行星。可是……哎呀!糟了!”
红灯一亮一灭。两个人立刻跳伞逃出舱外。飞船坠落到地上,粉碎散开。
两人得救了,可是未来的计划全完了。
夫人发出惊叫:“哎呀!居民们从四面靠拢来了!”
居民向他两人逼近。
博士豁出去了,他故作笑脸地对居民搭讪着。“你好!今天天气真好啊!”
这样一说,那些居民也都寒暄致意。“欢迎!”
“你说什么?……”博士和夫人瞪圆了眼睛,“你们……懂得地球的语言,这可……”“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们就是地球人嘛!”居民们说。“可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博士急促地问。
…… ……
两人了解了事态真相,懊恼地抱住了头。
(选自湖南人民出版社《星新一短篇小说选》,1996年版,有删改)
7.结合文意,下列选项中对于小说结尾的推测不合理的是(3分)( )
A.黄金星球的居民来自地球,他们跟这一对博士夫妇有一样的遭遇。
B.第一次发出求救信号的落难飞行员,已经成为了黄金星球的居民。
C.博士夫妇在飞船爆炸前发出求救信号,不久就应有人来黄金星球。
D.其他飞船接到求救信号后会对居民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返回地球。
8.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4分)
(1)赏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2分)
宇宙飞船笔直地滑过太空。不一会儿,在前方出现了一颗行星。
答:
(2)文中划线句中写到:“他们也有人喊着什么”,居民可能会喊些什么?(2分)
答:
9.小说中两次出现的“SOS求救信号”有哪些作用?(4分)
答:
10. 如果飞船没有爆炸,我们几乎可以想象出博士夫妇开着更大的飞船卷土重来抢夺黄金的情景。结合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你得到的启示。(3分)
【链接资料】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质,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选自严春友《敬畏自然》)
答:
答案解析:6.中央空调系统;森林武警消防泵;长输管线高效输油泵;高效;安全。 (每空1分。由①段可以看出“航天技术”运用在中央空调系统中,提高了运行效率和安全系数;第②段可以看出运用“航天技术”研制出森林武警消防泵,可以高效灭火;研制出长输管线高效输油泵,使石油管道运输更加高效、安全。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7.D(即使有人来到黄金星球,也是为黄金而来。居民们一旦靠近,来者还是会用光子枪阻止他们接近。今后这种事会周而复始,他们永远无法返回地球。)?
8.(1)“滑过”这个动词,写出了飞船行驶的轻盈、快速(1分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表现出了博士夫妇的急切心情(1分)?
(2)他们可能想要表明自己也是地球人的身份;想要告诉博士夫妇他们滞留在黄金星球的遭遇;想要提醒博士夫妇不要带太多黄金,否则飞船会发生危险;想要博士夫妇带他们离开黄金星球(以上四点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9.第一次求救信号吸引了博士的注意,促使他寻找黄金星球,推动了情节发展;(1分)第二次博士自己发出求救信号,与前文与博士收到求救消息后不通报给基地的行为作对比,突出了博士的贪婪自私;(1分)两次求救信号前后呼应,(1分)说明了流落黄金星球的人都有同样的心态;暗示了像这样的情形在黄金星球上会一再发生,永无止境。(1分)?
10.示例一:人类不能放纵自己的贪婪,对大自然(或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掠夺。示例二: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最终伤害的是人类自身(人类将自食其果)。示例三:我们应该去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答出正确的启示得2分,结合材料或者文章得1分。)
【2016年普陀区】综合运用
【材料一】?
《辞海》与《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科幻小说”的定义如下:?依据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成就以及在这些基础上可能达到的预见,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类利用这些新成果完成某些奇迹的新型小说。——《辞海》?
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体裁的小说以真实或想象的科学理论的发现为基础。——《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材料二】?
有不少科幻迷将科幻小说分为硬科幻与软科幻。硬科幻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写未来技术、未来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小说;软科幻则是将自然科学作为故事背景,其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的科幻小说。?
2015年8月,我国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荣获第73届世界科幻小说大会雨果奖,美国作家乔治·马丁说:“如果你喜欢科幻小说中出现更多的科学元素,《三体》应该是你的选择,特别是如果你喜欢物理学、天文学和数学的话。中国背景很令人着迷,而且小说很干净、紧凑。”
【材料三】?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响起了敲门声……??
某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幻小说,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活动,请完成相关任务。?
(1)阅读材料一,你可以发现《辞海》与《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都将“ ”、“ ”和“小说”作为定义“科幻小说”的关键要素。(每个空格填一个序号,2分)?
A.科学???B.哲学???C.物理学???D.幻想???E.真实???F.逻辑?
(2)阅读材料三,结合材料一,将这篇小说看作“科幻类”的理由是(2分)?
答:
答案解析:
11. (1)A(1分)D(1?分)?(2)?“地球上最后一个人”这是幻想,不是现实;从目前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来看,人类是有可能在地球上消失的,这是有科学依据的(2分)。
海底两万里(节选)
一种无法忍受的沉重感压抑着我。到了下午3点钟,这种忧虑的情绪在我身上发展到了一种强烈的程度。打呵欠时我的颌骨都歪了,我的肺喘息着寻找那种可燃的、呼吸必不可少的、而且越来越稀薄的气体。我处于一种麻木的精神状态,毫无气力地摊着,几乎没了知觉。我老实的康塞尔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忍受着同样的痛苦。但他一刻也没离开过我,而是握着我的手,鼓励着我,我还听到他喃喃地说:
“啊!如果我可以不呼吸而留点空气给先生呼吸就好了!”
听到他这么说,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我们的情形,对于所有在船内的人来说,是多么地难以忍受。所以每当轮到我们干活时,我们是多么迅速,多么幸福地穿上了潜水服啊!铁镐在冰层上回响。手臂累了,手掌也破了,但疲劳算得了什么,这点伤痛又算得了什么!生命的气体进入了肺中!我们呼吸着!我们呼吸着!
然而,却没有人延长自己在水中工作的时间。任务一完成,每个人都把维持生命的空气箱交还给气喘吁吁的同伴。尼摩船长身先士卒作出表率,他第一个遵守这条严格的纪律。时间一到,他就把空气箱让给另一个人,走进船内混浊的空气中。他总是很镇定,没有一声怨言,没有丝毫消沉表现。
那天,正常的工作更有效地完成了。整个范围内只剩下两米厚的冰层要挖。只有两米厚的冰层把我们与自由海隔开了,但储气罐中的空气也几乎空了。剩下的一点空气要留给干活的人,一点也不能再供给“鹦鹉螺号”船上。
当我回到船上时,我几乎喘不过气来。多么难熬的夜晚啊!我简直无法表达。这样的痛苦是无法描述出来的。第二天,我的呼吸受阻,头痛夹杂着昏眩,看起来就像个醉汉一样。我的同伴也经受着同样的症状。船组的几个船员也不断地喘气。
那一天,我们被困住的第六天,尼摩船长发现用铁镐铁锹挖太慢了,便决定压碎把我们同水层分隔开的那层冰层。他这个人靠着精神力量抑制住肉体的痛苦,总保持着镇定和十足的精力。他不断地思考、计划、行动。
于是按船长的指示,船轻减了重量,也就是说,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心,从冰层上浮起来。当船浮起来时,我们就准备把船拖到根据它的浮标线画出来的大坑上,让它的储水器充满水,再把船往下一沉填进坑里。
这时,所有的船组人员都回到了船上,两道与外面相通的门都被关上。“鹦鹉螺号”船停在一米厚、被探测器钻了上千个洞眼的冰层上。
储水池的闸门打开,100立方米海水涌了进来,“鹦鹉螺号”船只的重量一下子增加了10万公斤。
我们充满希望地等待着,聆听着,忘记了自己的痛苦。我们把获救的宝压在这最后一招上。
尽管我的脑袋在嗡嗡作响,但过了一会儿,我就听到了“鹦鹉螺号”船体下传来了一阵颤动。撞击开始了。随着一声奇特的、像纸被撕破一样的撞击声,冰层被撞开了,“鹦鹉螺号”往下沉。
“我们穿过去了!”康塞尔附在我的耳边小声地说。
我不能回答他的话。我紧紧地抓着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抽搐起来。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4分)
答:
8.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短语的作用。(3分)
所以每当轮到我们干活时,我们是多么迅速,多么幸福地穿上了潜水服啊!
答:
9. “我们把获救的宝压在这最后一招上。”“这最后一招”指代的内容是什么?(3分)
答:
10.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没有人延长自己在水中工作的时间”是因为在温度极低的海水中工作大家疲惫不堪。
B.“鹦鹉螺号”之所以能够脱险,得益于众人通力合作,也得益于尼摩船长的魄力和智谋。
C.只要“鹦鹉螺号”船只重量增加10万公斤,就意味着有足够的力量能压碎船下的冰墙。
D.“我”的手不由自主地抽搐起来,是因为“鹦鹉螺号”穿过冰墙,“我”感到非常激动。
答案解析:
7.在尼摩船长的带领下,众人合力从冰层中脱险。(人物2分,“脱险”2分。意近即可)
8.两个加点偏正短语强调了在严重缺氧时(1分)我们渴望呼吸到新鲜空气时的迫切心理和满足感(2分)。
9.“这最后一招”所指代的是用储满水的“鹦鹉螺号”压碎冰层(撞开冰墙)。(3分)
问题清单:如何理解文章中的指代内容?
解答代词指代题,方法是以代词出现的位置为中心,顺着语句向前或向后找出指代的具体内容。其位置一般在代词的前面,少数在代词的后面;有些在代词附近,有的则离得较远;大多数情况下能从原文中摘录原话来表示。本文“这最后一招”所指代的是后文中提到的用储满水的“鹦鹉螺号”压碎冰层。
10.B(A.是因为大家想让同伴也能够吸到氧气。C只增重量是不够压碎冰墙的。D抽搐是因为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