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5 21:3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高中毕业生个人自我鉴定范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涯即将结束,这三年来,在尊师的辛勤培育下,使我从幼稚走向成熟,成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中学生。
在思想政治上,我有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我关心国家大事,努力学习时事政治,思想健康成长。在学习上,我态度端正,目标明确,进取心强,持之以恒,知难而进,不甘落后。上课认真听讲,大胆提问,弄懂课堂所学内容。课余时间,我喜欢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学以致用,充实自己。虚心向班里优秀同学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使我的学习成绩不断取得进步我参加了学校军训,增强了国防意识和纪律观念。参观了三峡监狱,受到了法制教育。我能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令,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办理开展的各项活动,我都积极参加,有损学校形象的事情我坚决不做。我诚恳接受别人的批评,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克服。我为人正派,品行端正,以品学兼优的同学为榜样。行为文明,有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轲,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
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
被尊为“亚圣”。他是战国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和教育家。
走近孟子
孟子的一生——童年
孟母三迁
断机教子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断机教子
孟子的一生——中年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
孟子的一生——老年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 。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
他决定带着学生到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滕国,滕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滕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滕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 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五十步笑百步。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孟子名言
孟子的思想
一 性善论
二 仁政思想
三 人格修养  
四 教育思想
五 义利之辩
孟子的仁政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
民本思想
·邦国的主权在民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政事以民为归宿
·用人以民意为准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中心思想是“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寡人之于国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于:介词,对于。
释义:
梁惠王(前400-前319) 
梁惠王就是战国前期赫赫有名的魏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
  梁惠王之所以有名气,乃在于他在位期间打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一连串大败仗,硬是将其祖魏文侯、其父魏武侯辛辛苦苦创下的那份霸业给葬送了,称得上是一位典型的败家子,完全的失败者。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曳(yè)兵 不可胜(shēng)食
数(cù)罟(gǔ) 洿(wū)池
鸡豚(t ú n) 狗彘(zhì)
丧(sàng)死 庠(xiáng)序
孝悌(tì) 饿莩(piǎo)
王好(hào)战
注音(红字)
梁惠王曰:“寡人
之于国也,尽心焉
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河
东凶亦然。察邻国
之政,无如寡人之
用心者。邻国之民
不加少,寡人之民
不加多,何也?”
之:助词,提顿语气
于:介词,对于
河:黄河
凶:收成不好,荒年
于:介词,到
然:代词,这样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加:更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文意探讨
本段中,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自己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邻国无如寡人之用心
民不加多
民不加少
为什么?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本来就比较低下,加上各国不断的争战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开疆拓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敲鼓。
走:跑,指逃跑。
(古今异义)
或:有的人。
直:只是,不过。
是:代词,这。
指“五十步而后止”。
无:通“毋”,不要。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那就请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双方的武器刚一接触,战败的士兵就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可以吗?”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他们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违农时,谷不可
胜食也。数罟不入洿
池, 鱼鳖不可胜食
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
与鱼鳖不可胜食,材
木不可胜用,是使民
养生丧死无憾也。养
生丧死无憾,王道之
始也。
数:cù,密。罟:网。
(数罟:细密的渔网)
洿:深。
胜:尽。
以时:按时
生,死: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
丧:办丧事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下到深的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与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了。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衣:名词作动词,穿
无:通“毋”,不要
谨: 认真从事
申:反复陈述
颁:通“斑”,花白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三个句子:
①状语后置
②状语后置
③宾语前置
五亩大的宅园,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绸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老百姓,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自己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饿不着、冻不着,做到这样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从来不曾有过。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到“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为什么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用“请以战喻”?
·孟子是怎样以战设喻的?
梁惠王好战。孟子“以战喻”,可以启迪对方思考,使对方容易接受,并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自我否定的话。
五十步笑百步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是什么?
“五十步”和“百步” 本质都是逃跑。
梁惠王 与 邻国国君 都是虐民暴政。
(移民移粟) (不尽心) (原因)
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结论)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
⑦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
做到以上措施,国家会呈现出哪些美好景
象呢?
“养生丧死无憾”——能生活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生活好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讲礼仪、知廉耻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讨论:何为“王道之始”?
何为“王道之成”?
仁政
王道
之始
不违农时(农)
保护鱼类(渔)
按时砍伐(林)
王道
之成

鼓励养蚕(纺)
繁兴六畜(牧)
生产粮食(农)
兴办教育

不可胜食
不可胜用
养民
教民





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修养生息,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不误牲畜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仪,引人向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
孟子始终围绕着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狗彘食人食而不
知检,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非我也,
岁也。’是何异
于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
兵也。’王无罪
岁,斯天下之民
至焉。”?

检:制止,约束。
涂:通“途”,道路。
莩:通“殍”,饿死的人。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岁:年成。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
斯:则,那么。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旨在说明什么?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 (百姓)
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施仁政
除暴虐

天下之民至焉



对比
设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
寡人之于国也
惠王

对话
孟子

疑问(移民移粟)

设喻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

不可(走进圈套)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矣
施仁政的措施










孟子的雄辩艺术(写作特色)
1、侧面进攻:当对方一个错误的论点出现,孟子往往并不急于反驳,而是以退为进,引导对方水到渠成地认同自己的主张,最终说服对方。
2、善用比喻:孟子用贴切的比喻,使其说理充满不可反驳的力量。
3、结构严谨:孟子文章层次井然,从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提出①发展生产; ②加强教化;③关心百姓疾苦,不推卸责任。环环相扣,连成一个整体。
4、气势充沛: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具有雄辩的气势。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讨论
论述“王道之始”时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论述“王道之成”时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人并非自然的主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要摸索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
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