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关注农村环境
课程标准要求
1、重要概念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2、内容标准
(1)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的影响。
(2)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2)列举生态农业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能够设计并实施调查家乡环境变化的活动,并得出初步的结论,在全班进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认同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鼓励学生关注和参与家乡环境建设,并为家乡环境建设献计献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生态农业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如何在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处理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种类繁多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按区域划分,生态系统可分为一个农场、一个流域、一个城市等。?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组成单一;生态平衡稳定性差。?本节内容是新课标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 8单元第24章人与环境第2节关注农村环境。主要内容是农村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及意义,人类生存面临的环境问题。
2、重要概念及事实性知识梳理
重要概念: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支撑的次级概念及事实性知识:
A.农业生产活动会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
A化肥和农药的不当使用会影响农村环境。
B.生态农业能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3、设计思路
本教学案例,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材配套的生物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来创设教学情景,导入新课。教学中通过对农村环境的调查活动、讨论让学习在做中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师生的互动和师生的双向交流,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思考和自我表现,通过设疑,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讨论中,师生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资询者和学习伙伴,建立起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课堂氛围。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收集有关农村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图文资料,制作PPT。
2、学生准备
课前调查收集的与农村环境相关的信息资料。
六、教学过程:?
引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生产和消费农药的大国。但在农药的施用过程中,农药中毒引起的伤亡事件时有发生,并且农产品中高毒农药残量超标时也往往造成食用者发生事故。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注意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什么是农村、什么是农村环境?
(答:农田生态系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场所,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所聚居的地方就形成了农业村落,即农村。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地区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它实质是村民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很好,下面我们就请几位同学将调查的家乡环境变化的情况汇报一下。(过程略)
总结:经过同学们的调查,不难发现农村的环境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个变化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但也有可能向不利的方面转化。
(一)生产生会活影响环境
展示:生产生会活影响环境的图片。
专题讨论:现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1、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的后果。?
2、乡镇企业工厂的污染情况:空气,土壤,水,农田等具体现象。?
3、农作物秸秆处理问题(说说目前是怎么处理?)?
4、人畜粪便处理问题(目前是怎么处理的?)?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并将本组结果与大家分享。
请大家讨论:
1、“发展经济必然要破坏环境”,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发展经济同时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考虑环境保护,尽可能地保护环境,否则得不偿失,先污染再治理是一种落后的观念。)
2、为进一步美化家乡环境,我们中学生应该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
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材料图片。
(二)生态农业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讲述:那什么样的农业既能够使得农民增产增收,又可以保护农村环境,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呢?
对,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生态农业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展示:教材第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