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 3.16折线统计图 浙教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 3.16折线统计图 浙教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7-13 15:5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3.16折线统计图
一、单选题
1.一游泳池长90米,甲、乙两人分别在游泳池相对两边同时朝另一边游去,甲的速度是3米/秒,乙的速度是2米/秒,图中的实线和虚线分别为甲、乙与游泳池一边的距离随游泳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图像,若不计转向时间,则从开始起到3分钟止他们相遇的次数为(??? )
A.?2次???????????????????????????????????????B.?3次???????????????????????????????????????C.?4次???????????????????????????????????????D.?5次
2.从家去图书馆,中途休息了几分钟,借完书后直接回家.能描述这一过程图象的是(? )
A.????????????????????????????B.? C.????????????????????????????D.?
3.绘制条形统计图与析线统计图的方法(??????? )。
A.?完全相同???????????????????????????????????B.?不相同???????????????????????????????????C.?基本相同
二、判断题
4.判断对错: 某地2002年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上面的图形是条形统计图.
5.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清晰地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6.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三、填空题
7.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________的多少,而且便于对两组数据的________进行比较。
8.小明骑车到相距5千米远的书店买书,右图是他离开家的距离与时间的统计图。他在书店买书用去________分钟,返回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________千米。
9.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________,而且能够清楚地反映出________。
10.如图,电车通过A站经过B站到C站,然后返回.去时在B站停车,而返回时不停.去时的车速为每小时48千米.
(1)A站到B站相距________千米,B站到C站相距________千米.
(2)返回时车速是每小时________千米.
(3)电车往返的平均车速是每小时________千米.
四、解答题
11.完成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如下表。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2)陈东几岁到几岁时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3)陈东身高115厘米时几岁?
(4)陈东5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
12.小强一家准备沿着溧阳“1号旅游公路”到南山竹海自驾游
(1)小强上网查了2018年6月22日至28日溧阳市区和南山竹海两地日平均气温预报情况(如图).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①6月22日至28日,南山竹海日平均气温和溧阳市区日平均气温最多相差多少℃
②据有关规定,气温符合下列两个指标适宜避暑,指标一:日平均气温无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22℃;指标二:平均气温在21℃左右.6月22日至28日,南山竹海的气温是否符合“避暑”的标准?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2)为了充分领略一路风光,汽车的行驶速度为40千米/小时,每行驶0.5小时就到达一个景点,停车漫步游玩1小时,重复进行.这样经过4小时,汽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
五、综合题
13.2017年我国上海市和澳大利亚悉尼市上半年平均气温如下表.
(1)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2)这两个城市的最高月平均气温分别出现在几月份?最低呢?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六、应用题
14.如图,是我市在4月20日一天中天气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根据图象回答.
(1)何时气温最低?
(2)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3)当天最高气温是多少度?
(4)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度?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解答】解:从开始起到3分钟止他们相遇了5次。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图像,找出两条折线交叉的点,交叉点处就是他们相遇的地方,所以有几个交叉点他们就相遇了几次。
2.【答案】 D
【解析】【解答】小红的这一过程可分成以下几段:(1)从家出发到途中休息前,这一段时间里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2)途中休息,这一段时间离家的距离不变;(3)途中休息后到图书馆,这一段时间里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4)在图书馆借书,这一段时间离家的距离不变;(5)从图书馆回家,这一段时间里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近。
只有选项A符合这一变化。
【分析】根据所给的条件,解析出时间与离家距离之间的关系,再从选项中找出符合的答案。
故选:A
3.【答案】 C
【解析】【解答】方法基本相同,
故选:C
【分析】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与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差不多,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相对应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二、判断题
4.【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解:上面的图形是折线统计图.
5.【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解:根据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清晰地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所以本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
6.【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解:折线统计图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根据折线的走势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表示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由此判断即可.
三、填空题
7.【答案】 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解析】【解答】解: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便于对两组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故答案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分析】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可以通过折线的走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8.【答案】 45 ;5
【解析】【解答】(1)从图中看出,小明在书店买书用去的时间为:?=(小时)=45分; (2)5÷(?)=5÷1=5(千米/小时); 故答案为:45,5.
【分析】本题考点: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此题考查了利用折线统计图表示行走时间和行走路程的关系的方法,解决关键是会分析不同的行程状况.
观察此图,可知横轴表示时间,单位小时,把1小时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小时,也即15分钟;纵轴表示路程;小明的行程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家骑车到相距5千米远的书店,用了小时,即45分钟;第二个阶段是在书店买书,用了小时,即45分钟;第三个阶段是从书店回家,用了1小时,根据速度=路程÷时间,求得小明从书店回家的速度即可.
9.【答案】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
【解析】【解答】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情况。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应用,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情况。
10.【答案】(1)3 ;4 (2)72 (3)57.6
【解析】【解答】解:1.4分钟=小时,48×=(千米),10-5=5(分钟),5分钟=小时,48×=4(千米). 2.19-13=6(分钟)=小时,(+4)÷=72(千米). 3.4+5+6=15(分钟)=(小时),(+4)×2÷=57.6(千米). 故答案为:;4;75;57.6.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灵活应用数量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进行计算即可解答.
四、解答题
11.【答案】 (1) (2)解:观察统计图发现陈东0岁~1岁时连接两点的线段最长,所以判断陈东此时长得最快。因为0岁时是50厘米,1岁时是74厘米,所以0岁到1岁长了74-50=24(厘米) (3)解: 6岁。 (4)解:112厘米
【解析】【分析】(1)根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在图中描出一年级到六年级玩电脑游戏的学生人数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0岁~1岁时从50厘米长到74厘米,连接两点的线段最长,所以判断陈东此时长得最快。 (3)先找到115厘米,再找它对应的横轴上的年龄,是6岁。 (4)先在横轴上找5岁和6岁之间的中点所对用的纵轴的高度,是112厘米。
12.【答案】 (1)解:①29.5﹣20=9.5(°C)
答:6月22日至28日,南山竹海日平均气温和溧阳市区日平均气温最多相差9.5°C.
②(24+26+27+29.5+29.5+30+31)÷7=197÷7≈28.1(°C)
(18+20+20.5+21+20+21+23)÷7=143.5÷7=20.5(°C)
答:溧阳市区日平均气温无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22℃;但是不符合指标二;南山竹海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小于22°C与21°C,不符合指标一,但是符合指标二。
(2)40×0.5×3=60(千米)
答:汽车一共行驶60千米。
【解析】【分析】①相差最多的是26日,用减法计算相差的温度; ②弄清楚两个指标的比较标准,然后根据7日的平均温度判断即可。
五、综合题
13.【答案】(1)解:如图: (2)解:上海最高月平均气温是六月,悉尼最高月平均气温是一月. (3)解:上海和悉尼哪个月气温相差最大?
【解析】【分析】(1)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描出对应的点,再连出两条折线即可;(2)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直接判断即可;(3)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六、应用题
14.【答案】(1)4点
(2)-8℃
(3)10℃
(4)18度
【解析】【分析】根据折线的高低决定气温的高低.